分享

论语启示录249:行仁道先要敬人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同样是问仁,孔子给了冉雍同学怎样的答案?为什么听起来和给颜回的答案很不同?孔子告诫冉雍同学的“敬”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敬”差别在哪里?孔子的告诫和曾子在《大学》中的那些话意思相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颜渊篇前三则都是弟子问仁的。第一则颜回问孔子,孔子回答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第二则是另外一位学霸仲弓,也就是冉雍,问了孔子同样一个问题。
01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和颜回是有差别的,虽然都是学霸,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很高,说他有帝王之才。冉雍问孔老师什么是仁道?怎么样行仁道?
孔子给他的回答是,你出去工作,去做官,就像要接待贵宾一样谨慎恭敬。当了官以后,役使百姓,就像负责非常重大的祭祀活动一样,仍然要谨慎敬畏。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能去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话呢?在国家做官,不会被别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里面做官,也不会被别人怨恨。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有好几种解释。在邦好理解,诸侯国里面做事,在家是指在大夫的封地里面,来替大夫做事。
另外一种解释是,出门为国家当差做官,没有人怨恨你。回到家里面,也没有人怨你。
第三种解释是出门做官,自己心里没有怨恨,回到家里边,自己心里也没有怨恨。
这个怨,一种是解释为别人怨自己;另外一种解释是自己心里没有怨恨。
冉雍同学对孔老师的答案,给出的响应,居然和颜回一模一样。“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就说我虽然不是那么聪明,不是那么敏捷,但是呢,我愿意按照你教给我的方法去做。
02
读了这则《论语》之后,我们先要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一模一样的问题,孔老师给颜回和冉雍两位学霸的答案,为什么如此的不同?
大家知道,颜回最能得孔子心传,颜回最有慧根,但是他也有他的缺点,他在实操上,出门做官上,未必有冉雍、冉求、子路他们这些人有办事能力。
颜回更注重自我的内在修养,所以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克己复礼。而给有帝王之才的,特别能办事的冉雍,更强调的是如何外在的应用。
冉雍既有能力当官,又有机会去做官,所以孔子告诉他的是为官之道。
而为官之道,最本质的一个字就是敬,敬畏。不仅仅敬畏上级,敬畏国君,还要敬畏百姓。
大家想想看,只要人当了官,他就一定要面对上下左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去处理各种矛盾。而面对这些关系和矛盾,孔子给出的心法是一个“敬”字
而孔子给出这个“敬”,跟我们普通人常识理解上是有差别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敬”,是有分别的,基本上是敬上不敬下,甚至是敬上欺下。
而孔子给的答案是平等心,上下左右同时敬,无时无刻内心不要怀着一个敬字。
03
读到了这则《论语》,让我立刻想到《大学》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曾子说: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一个君子,你不喜欢你的上级对待你的方式,你就不要用这个方式去对待你的下级;你不喜欢下级对待你的方式,你就不要用这种方式去面对你的上级。
其实曾子讲的这么多,就是孔子在这里告诫冉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是《论语》全书中最经典,含金量最高的几句话之一。
其实,孔子讲的就是我们今天人常挂在嘴边上的同理心”三个字,和西方人强调的黄金准则,也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圣经》上有黄金准则,你要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去对待别人。这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常挂在嘴边上的: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难道不也是一回事吗?
其实本质上都是互相敬重敬畏,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才有可能回敬你一尺,甚至是回敬一丈了呢?也就是要想获得别人的敬重,首先要为别人付出敬重
04
可是我们把历史读一读也好,把身边的人和事看一看也罢,甚至能够深度地做一次自我解剖,就会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说起来是多么的容易,但是做到了是何等的困难。
我们不要去指责别人,拍拍胸口,问问自己有多少时候,有多少场景,我们都是“所恶于上却,以使下,所恶于下,却以事上”。
我们不喜欢下级欺骗我们,可是我们转过头去,就去糊弄自己的上级,我们不喜欢上级对自己过于盛气凌人,但又有多少做经理的人,把从上级受来的气,转过头再撒在自己的下属身上。
结果是什么呢?在邦有怨,在家有怨。在工作单位上,被别人怨,怨别人,回到家里,被家人怨,怨家人。只能是在怨人和被人怨的漩涡当中,上下翻滚,不能自拔。
把这段《论语》好好地去琢磨琢磨,再作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观察一下生活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因为内在缺少对他人的敬畏,所以活的里外都不是人
难道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