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启示录033: 为什么好而知恶,恶而知美者天下鲜矣?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论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时候,曾子为什么说“好而知恶,恶而知美者天下鲜矣?”为什么说情绪是我们不能客观和深刻洞察的天敌?有道的高人看人看事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在《大学》的书中,曾子他老人家在论述“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时候,告诉我们,人只要有了亲爱、贱恶、畏敬、敖惰、哀矜,这五种情绪,心就不可能放正。
01
接着,他又警告我们,提示我们: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天下有这么多的人,但是这么多人当中,看到好的人事物,能知道这个好的人事物有坏的一面。
厌恶某个人事物,也知道这个可恶的人事物内在藏着美好的一面,这种人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是人群当中少数人中的极少数人。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曾子还引用了民间的谚语: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咱们上次已经分析过,这和民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原理是一回事。
02
那我们要问一下,为什么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这么少呢?人为什么容易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呢?
其实原因就是咱们上次讲的偏心眼儿。也就是,天下人能把自己的心念摆正的,实在是少而又少。
我们这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内心都带着主观的爱憎,去看人看事看物,结果当然不会客观。
只有那些少数中的少数得道高人,内心才能做到没有分别,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和理解“好坏、善恶是一体两面的这一本质”。
他们知道,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善,与绝对意义上的恶。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半好半坏的,而且即便是好和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好和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这帮智慧没开的普通人,因为看不破好坏一体,相互转化的这个本质,所以我们内心的分别心就特别强,就会有极强的执着。认为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
这样一来,我们内心的成见和情感,就相当于一副有色的眼镜片,让我们只能看见人事物的一面。
而另一些色彩,特征,就被我们这一副情感的镜片给过滤掉了。我们当然会有偏见,偏见是因为偏心。
03
既然凡事都有两面,有好就必然有坏。既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好可能变成坏,坏也有可能变成好,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看到好背后藏着的坏,坏的内在包裹着的好。
而且知道好也不会一直好,坏也很难永远坏。所以呢,看人看事就会兼顾两面,就如同坐在墙头上,可以同时看清墙内和墙外的所有一切。
而我们这些智慧不够的凡夫,因为看不透本质,所以咱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反而变成一堵高墙。
我们站在爱的一面,就看不到墙内躲着的可恨之处;看到墙内的可怜,就看不到墙外的可恨。
同样,看到可恨之处的人,就看不到暗处隐藏的可爱或者可怜。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做父母的智慧不够,心就会被护犊子的这种本能欲望情绪所掌控,要么是根本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和弱点,要么呢就会自我淡化其子之恶,甚至找理由找借口为孩子的缺点开脱。
04
其实反过来也一样,一旦心被厌恶、憎恨、嫉妒、贪求的情绪给遮蔽了,甚至给掌控了,也很难看见可恨之人、可厌之事背后也有它的可爱之处。
因为看不见可爱之处,就会觉得可恨之人、可恨之事是处处可恨,一无是处。
就算发现了可恨之人的可爱之处,也会在这种偏心的作用下,认为人家是伪装的、不真实的,是别有用心的。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是用情绪来待人接物的,而那极少数的智者,是能够运用自己可贵的理性来驾驭自己的情绪的.
所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人,一定是少而又少的。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都只能做情绪的奴隶,只有那么极少数的人,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大家可以认真的内观一下自己,再外观一下周围的人事物,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