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07:君子亦有不仁时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会说君子也有不仁的时候,而根本看不到小人有仁德?为什么说君子相当于纯度不同的黄金,而小人再伪装也不过是黄铜?为什么说有些小人是一辈子也变不成君子的?判断真伪君子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宪问篇里有一则,也是讲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但是乍一看会让人一头雾水。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字面意思好理解。君子当中也会有不仁德的人吧,可是从来没有见过小人当中有仁德的。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有的时候也会不仁吧,这样的人应该会有。但是没有见过小人行仁德的时候。
01
为什么说刚一读会一头雾水呢?在那个时代,君子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个是从社会地位,拥有权力,管理普通百姓的人,大家称为君子。那上半句就好理解了,执政者当中,身居高位的人当中,确实是有不够仁德的人。
那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下文的小人就应该理解为普通百姓,难道普通老百姓当中,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都没有吗?好像说不通。
如果把上半句的君子理解为,人格修养比较好的仁人的话,那仁人怎么会不仁呢?如果他不仁,他又怎么能够称为仁人呢?逻辑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我翻了至少十本不同的书,对这一句话的解读,综合比较下来,我认为还是应该从人格修养上去理解,更恰当一点。
02
其实,我们可以把孔子提到的,君子有不仁的这种情况,比作纯度还不够的黄金。
人格的修养,我们可以分为黄金和黄铜。
君子人格上相当于黄金,但是黄金它是有纯度概念的。有的人品格修养的非常好,就相当于999的黄金,纯度高。
但是有些人,虽然他也是黄金,但是纯度不够高,还在修养的过程当中本质上不坏,但是还是会由于外在的压力,或者是人自身的习性,做出一些不够仁德的事。这就是瑕不掩瑜。
但是小人他就不是纯度的问题了,他是本质的问题。可能他外表看起来也黄澄澄的,甚至说话也很漂亮,偶尔也能做出一两件让人看起来很佩服的事情。
但他的本质是以个人的私利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公德为出发点,他做出来的一些事情和君子本质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动机不同,他可能是伪装的。
就算是偶尔做了一点不仁德的事情,一个君子,他是可以反省的,他的良知会告诉他哪儿做错了,他能意识到并且愿意努力去改过。
而小人根本就不认为那是过,他反而认为做的损人利己的事情,不仁不义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的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
如果我们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孔子这段话似乎就没毛病了。
03
我们这么讲,并不是刻意的为孔子辩护,咱们说过:一只眼睛读孔子,一只眼睛读日子。
在生活当中经常有人说,看人呢,不能够太绝对,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有的人是可以浪子回头的。
这句话对不对呢?对,但只对一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浪子回头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弃恶从善的。有些人说的不好听一点,是狗,真的就改不了吃屎的毛病。
老百姓不还有另外一句话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将近50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识人是非常非常重要,又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判断一个人是君子是小人,可不简简单单凭一面之交,凭那么三件事两件事就可以做做出准确判断的。
《论语》当中有非常多教我们识人的方法,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判断黄金和黄铜的最好办法,是放到火上去烧。
真金不怕火炼,君子和小人通过考验是能够鉴别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