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29:君子为何无忧惧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们该怎么理解?孔子说他三个方面都没做到,为什么子贡却说这三点孔子做得最好呢?为什么儒家将“智仁勇”作为人格修养的三达德?又为什么说这三个力量最好相等?孔子的说法和佛道两家的什么说法本质相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有很多老总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书法作品“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从哪来的。
01
其实,“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出自《论语》的宪问篇。完整的内容是这样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是。”
孔老夫子很谦虚,他说君子之道有三大方面,内心仁爱、仁德就不会有忧虑、忧愁;内在有智慧,就不会迷惑;心里面有勇气,就不会畏惧和害怕。
子贡不知道是直接当着老师的面讲,还是当着其他的弟子们说,咱们老师讲的是他自己啊?
孔子自己说自己没做到这三方面,而得意门生子贡认为孔子讲的这三条,恰恰是他老人家自己做的最好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所有弟子的榜样。
02
读过《中庸》的人都知道,智、仁、勇是儒家人格修养的三达德。
这三个方面既是一个儒者人格修养的目标,同时也是方法和途径。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用功,同时用力。
我们以前讲过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智、仁、勇必须同时具备,而且最理想的是三条边等长。
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个比喻,智、仁、勇就相当于一个桌面的三条桌腿,这三条腿必须都有,而且一样高的时候,才能把这个桌面,也就是一个君子的人格支撑起来,才能够站得稳,否则要么是缺腿,要么是不平。
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个力量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
大家想想看,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智慧,他会有足够的爱心和勇气吗?还有,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不够,他会不会过于莽撞?把握不好勇敢的分寸呢?
儒家说这是三达德,真的非常有道理。
03
那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说“仁者不忧”呢?
我们知道二人为仁,人和人相互发生关系的时候,一起做事情,打交道的时候,才有可能谈到仁的问题。
还有孔子自己也讲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他心里面装着别人,他在乎别人,那么他对自己利害的计较就会变少。
一个人内在功利心少了,得失心弱了,那么他忧愁忧虑自然就少了。
还有,一个人有了智慧,他能够看透人我一体的本质。要不然孔子也不会说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响彻千古的名言。
一个智慧真正通达的人,明白成就别人,帮助别人就是曲线成就自己和帮助自己。
所以,就算是暂时看不到回报,他们也不在乎,得失就看的淡,自然也就无忧。
其实这跟佛道两家讲的“平等心”、“无我”,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彻底放下,那他还忧愁什么呢?
04
那我们继续追问,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不惑”呢?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普通人智慧不够,只能看到表面,而那些智者,因为他们内在的欲望比较少,他们能够领悟天理,心比我们通透,能够看到内在的本质。
还有,咱们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三寸远,只能看到一个节点,而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是能够看清事态发展的走向和运行轨迹的,所以他就不会像我们一样迷惑。
孔子的话非常的简洁扼要,如果我们把四书全部读透了之后,就会明白。其实孔子讲的智者,就是《大学》书中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质上还是一个“静”字,这个“静”,一定是在欲望减少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
其实,儒家讲的智慧的境界,跟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和佛家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把自己的心打扫干净,都是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妄念和欲望扫除,让心变得干净和清澈。
这样对外在的人事物就看得清清楚楚,照得明明白白。
05
那再问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勇者可以不惧呢?这个更好理解,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一个人有勇气的时候,他碰到困难,碰到危险就可以迎难而上。
但是我们还应该继续地追问一下,孔子讲的“勇”跟我们平时认为的胆大是完全一回事吗?
孔子这里讲的“勇”,是在智慧基础上的勇,是有内在仁德的勇,跟黑社会打砸抢的勇,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个智慧足够,看透人我一体,心里面别人优先,个人安危放后的人,他自然会有一种勇气,因为什么?他能够看清生死、毁誉、得失,是一体两面的。
跟普通人相比,对名利乃至对生死,就要看得淡,看得清,就更容易有担当。
这种勇是理性的、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是非的匹夫之勇。
06
2016年,精读这则《论语》的时候,我写了一段打油诗:
人我不二何须忧,
因有大道坐头。
智足自然慧眼开,
无人无我无对头。
一个人的智慧够了,欲望少了,明心见性了,就能够看透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就会知道人我是一体的,就不太容易跟别人去结怨,不太跟别人去争抢。
内心变得坦荡,所以很少会跟别人结怨,这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本质,是建立在智慧和悟道的基础上。
07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应该给子贡点一个大大的赞。他真的非常懂他们的老师。
子贡虽然经常遭到孔老师的批评,但是自从他成了孔子的学生,一直为自己的老师保驾护航,当别人批评孔子的时候,他站出来为自己的老师辩护。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孔子去世以后,他和自己的同学们一起为老师守丧三年,三年期满之后,大家抱头痛哭,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只有子贡一个人,又在孔子的墓地旁边的小屋里,替老师多守了三年丧。我每次讲到这一点,眼眶都会发热。
子贡能遇到孔子,是他一生的幸运,但反过来说,孔子有子贡这样的弟子,何尝不是他的一个人生大幸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