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20:孔子为何要闭嘴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想闭嘴,不想讲话了?他为什么又反复说了两次“天何言哉”?为什么说圣人的经典相当于是最好的导航,但不是道路本身,更不是最终目的地?为什么说语言文字增加人与人相互了解的同时,更增加了沟通上的误解?为什么要认真读无字天书?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孔老夫子告诉自己的弟子,他不想再说话了,记载在《论语》的阳货篇里。
01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想以后就不再讲话了”,可能是不再讲课了,或者是不再向那些执政者们提出任何建议了,准备闭嘴了。
弟子子贡听了之后,马上问老师:“先生,如果你不再讲话了,那我们这些弟子们以后还转述什么呢?”
就像今天在课堂上,老师你再不讲了,你不给我们授课了,那我们笔记记什么呢?我们怎么学呢?
孔子给他的回答是:“上天跟你说话了吗?上天有说过什么吗?春夏秋冬四季不是照常的运转循环吗?万物苍生不是照样生存繁衍吗?”
然后又跟了一句:“老天曾经说过什么吗?”
孔子这句回答里面含金量最高的,就是他重复了两遍的“天何言哉”。大圣人不管他多智慧,他领悟的和传播的都是天道,要想领悟天道,天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授知识的,而上天是用一本无字天书,用各种各样的现象来昭示人类。
能不能领悟天道?不取决于上天,取决于我们的悟性。
02
读了这章《论语》,我们先问自己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孔子那么智慧的圣人,为什么不想讲话了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自己别瞎猜,先去看看历史上其他的夫子,其他的圣人怎么说。
先来看朱熹老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论语集注》中朱熹先生这样讲:
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
朱熹这句话很好理解,这就让我想到佛家有一个比喻。
那些开悟的智者、高僧大德乃至佛陀,他讲了那么多经,说了那么多法,就相当于晚上用手指,指着天上,看天上的月亮。
如果我们顺着这些大德乃至佛陀的手指去看,就能够看到天上的月亮,但这个手指本身不是月亮。
我们普通人绝大多数人智慧不够,把注意力全放在智者的手指头上,而没有能够顺着智者的手指头看到挂在天上的月亮。
佛祖在《金刚经》当中还有一个比喻: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陀告诉我们,我说的所有法,就相当于过河的竹筏,你过了河之后,你的目的达到了,这个竹筏就可以丢掉了。
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这个智慧的层次,我们会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从语言文字中跳出来,不能够透过圣人给我们的语言文字,找到修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并且义无反顾地去实践,自己去感悟。
03
打个比喻说,不管是儒释道三家,哪一家的圣人,他们的话都相当于是导航,是帮我们找对方向,找对路径。
我们想要达到那个理想的目的地,路必须得自己去走。
那个导航导的再正确,如果我们一直在原地不动,只是迷恋于这个导航,只是迷恋于导航给我们提供的路径,我们就是把这个路径全背下来了,我们仍然到不了目的地。
其实,我们今天很多学者还是这个毛病,沉迷于见闻觉知,只能钻进书里,没有能力再从书里钻出来。
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告诉了我们应该努力活成什么样子,而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活成那个样子。
结果我们听了孔子的话,没有按照孔子教的去做,而天天去研究、去背诵他的话,缺少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我们就永远到不了孔子给我们找好的那个理想的目的地。
如果我们不去亲身尝试,不去践行,就永远只能知其言,不能知其所以言,无法体会到孔子内心那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智慧。
04
宋代还有另外一位思想家程子,应该是程颐,有这样的说法:
程子曰:“孔子之道,譬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若颜子则便默识,其它则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
程子的话也很好理解,大圣人再智慧,他也没有办法完全用语言说清楚,宇宙之间那个最最神秘和最最本质的力量与存在,要不然老子也不会一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天理,是超越语言和具体形象的,他是非常抽象的,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是无法感知的,只能在内在领悟,心领神会。
这就很好理解了,孔子为什么说不想讲话了。因为如果他讲得过多,之后会出现一下情况。
第一,他这个做老师的心里很明白,但是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由于天理和大道的抽象性,他不管怎么说,他也不能完全说明白。
第二,他这个做老师的说的越多,可能学生会越糊涂,越困惑。
第三,就跟今天课堂上一样,同样一个老师教同一门课程,但是他课堂里的学生根器是不同的,有的人慧根深一点,一点就透。就像程子讲的颜回,也还像在灵山拈花微笑的迦叶。
可是也有人慧根浅,不仅点不透他,还可能让他产生误解曲解,甚至开始诽谤老师。
所以,这样下去之后,当老师就容易陷入两难的状态,不说吧,怕学生不懂。说吧,怕学生更不懂,更糊涂。
无可奈何,于是索性就选择闭嘴。
05
其实想回答孔子为什么想闭嘴这个问题,我们就算不去解读朱子、程子两位大圣人的说法,自己根据生活经验,也能有一些感受。
我们想想看,生活当中有多少夫妻反目,都是因为双方沟通的时候,因为表达产生了误解。
一方说的明明是这个意思,另外一方却偏要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一方要理解,要辩解,另外一方面就误解更深,于是从误解上升到曲解,从曲解上升到矛盾冲突。
如果我们把生活好好观察一下,回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事实,语言和文字确实能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是更能增添人和人之间的误解。
我们经常在生活当中听到“我不是那个意思!”,另外一方面说“你就是那个意思!”这就是传达和接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另外,请问天底下有几个做父母的人,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不头疼、不感叹:跟这帮熊孩子沟通真难。
你说东,他偏要往西。你让他撵狗,他非要去打鸡。这个时候双方的感慨就是,没有办法沟通,说得越多,误会越多,麻烦越多,冲突和矛盾越多。
06
我个人在职业生涯当中,这个体会也很深刻,自己做地产营销20多年,带过很多人。
坦率地说,真是手把手教,没有任何事情做保留和隐瞒,甚至有些重要的地方,恨不得拎着耳朵讲800遍。
但事实上,你就是讲8000遍,他该理解还理解不了,他该领悟还领悟不透,就别谈能做到了。
十几年的时间,帮助很多老板从困境当中拔出脚来,但个人认为,我内心有很多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话,换着各种方式跟他们去沟通,他们怎么也听不进去,怎么也理解不了。
眼睁睁地看着很多老板起来了之后,再滑下去,有的时候很自责,我经常跟朋友讲:
确确实实帮很多老板制服了他们内心的恐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唤醒了他们内在的贪婪。
而人一旦被贪欲掌控了心念,就对天理和大道升起了一堵顽固的屏障。所以我现在跟孔子有同感,很能理解孔子的心情,特别想闭嘴。
07
能用语言文字传递的、传达的只是知识,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传达的,那是智慧。
智慧是没有办法像事物一样交给别人的,只能靠当事人内在心灵的苏醒。而一个铁的事实是,一个人的物欲越重,他心灵苏醒就越难。
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我特别喜欢:嗜欲深者天机浅。所以我们应该领会理解孔子的难处,同时也告诉自己,要去用心地解读天地之间这本活灵活现的无字天书。
大道天理就藏在这里面,要靠我们去体悟。我们要以孔子、老子这些圣人为师,更要以天地为师,因为天地是这些圣人的老师。
08
当然,我们也要感恩曾子和他的弟子们,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在2000多年以后还能够亲近孔子,能够聆听他老人家的智慧。
他们的工作,相当于给我们留下了一本修身指南。还有另外一个比喻,留给我们一本最好的菜谱。
我们能不能修好自己,能不能让自己的人格和智慧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就看我们读了这本修身指南之后,有没有按照这个指南去做。
如果我们把《论语》比喻成的世间最好的菜谱,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活成人间美味,就看我们读了这本菜谱之后,有没有亲自下厨去做,去尝试,去试验,去反复试验,去体会,找到其中的玄妙之处。
我们做的好不好,取决于我们行不行,悟不悟,怎么怪,都怪不到孔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