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56:霹雳手段菩萨心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弟子阳肤当了大法官,曾子为什么告诫他不能因为自己断案英明而自喜,还要对犯罪者有起码的怜悯心?为什么当了官以后容易丢了人味?为什么做管理,必须有菩萨心肠,也必须有霹雳手段?
 绿
现在我们一起来精读《论语》子张篇的第19章。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01
鲁国的贵族孟孙氏,想让曾子的学生阳肤来做刑法的大法官。阳肤上任之前去请教自己的老师曾参,也就是曾子。曾子给自己学生的告诫是:
执政的、居上位的这些君子们,已经不道很久了,老百姓心已经散了很久了,对执政者的不信任,离心离德也已经很久了。
你当主管刑事案件的法官,就算是你对案情了解得非常详细,得到了这个案件的实情,也不要沾沾自喜,而应该对这些犯罪的普通老百姓,保持必要的怜悯之心。
02
读完了这一章《论语》,我们要问自己第一个问题:
自己学生当了大法官,按理说,老师应该告诉他秉公执法呀,为什么特别强调,就算是审明白了案子,破了大案不能沾沾自喜呢?要对犯罪的人保有怜悯心呢?难道曾子这么没有原则吗?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曾子的告诫呢?
其实,咱们可以把2000多年前这个场景还原回今天,就更容易理解了。
一个法学的博士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表现突出,被升为主审刑事案件的大法官。
权力大了,位置高了,来向自己当年的导师,也是自己的,曾教授来讨教说:我要去当这个大法官了,老师给我点意见和建议吧!
这位导师,这位曾教授,会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学生:
你今天当了大法官,地位高了,权力大了,甚至能主导别人的生死了。但是你终究还要知道一件最关键的事情,不管你当了多大的官,都不能只有官味而丢了你的人味。
这句话怎么理解?
你当了法官,审案子判案子是你的本职工作,秉公执法是你的基本准则。但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冷血的断案的机器,必须知道一件事儿,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生就想去干坏事。
就算你惩恶扬善,就算你惩罚坏人,至少要保留一种能力,那就是要能够看到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要保留自己内在的恻隐之心,不能把它丢掉,那是做人的良知。
执法当然要公、要严,他自己必须明白自己是人,犯罪的人也是人。不能因为自己发现了他犯罪的证据,能够比别人更好的审案、断案,而沾沾自喜,而自鸣得意。
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出色,得到了荣誉和利益而特别高兴。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你是居上位者,不能总是盯着下梁歪没歪,更要检讨上梁正不正,很多时候下梁歪的前因,是上梁不正。
03
我们真正理解了领会了曾子的告诫,就会明白,曾子没有告诉他不要秉公执法,曾子只是告诉他要保存内在的仁慈。
我们把曾子的话读懂了,领会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的话当中暗含着一句话,是曾子的老师孔子的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做管理的,过刚、过柔,都容易走偏、邪,都容易出问题。
咱们中国自古就有“慈不掌兵,义不理财”的说法,小到管理一个公司的老板,大到管理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们都是既要掌兵,又要理财。
这就没有办法,他们必须既要有慈,又要有义,既要有柔,又要有刚。既不能丢了原则性,又不能缺了灵活性。
管理者为什么难?古代为什么称官员为大人,就是这个原因。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一个真正的居上位者,一个有道的执政者和管理者,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霹雳手段。
但问题在于,说道理很容易,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讲出来了,但是要做到了,实在太难了。
04
我们把历史书翻一翻,从来就不缺少酷吏,用普通人甚至用无辜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顶子。当然更不缺那些没有原则性,知法犯法、贪赃枉法的掌权者。
不管是当不当官,不管是做不做老板,人这一生都是在刚和柔之间,慈和义之间,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纠结不停。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做到灵活权变;在圆融无碍的前提下,还能坚守住原则,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能够做到中庸与平衡。
这种人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的境界。我是没这个本事的,但对这种境界心向往之。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种境界,能把原则性和灵活性,能把仁和义,能把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结合的非常完美。但,我们至少要做到对任何人不能只有爱而没有严,不能只有恨而没有怜。
我们只能在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慢慢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中庸平和圆融无碍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