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051:五常的源头是无我之心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圣人能够自然而然做到仁义礼智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和今天媒体上的大师们本质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说五常的源头是无我之心?为什么说语言文字的局限性非常大?为什么世俗成就越大的人,我执反而容易越严重?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来精读《关尹子》极篇的第四章,先读经文。
关尹子曰:圣人知我无我,故同之以仁;知事无我,故权之以义;知心无我,故戒之以礼;知识无我,故照之以智;知言无我,故守之以信。
01
关尹子告诉我们说:
圣人知道,所谓的我,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永远存在的、真实的我,本质上是根本没有所谓的我的。
所以,能够对别人,乃至对万物做到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只有仁爱之心,外在的表现就是
圣人知道,任何事情当中,都不绝对是自我的事情,也不能够完全分清楚哪个是你的事,哪个是我的事。
因此,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能做到没有分别心,没有私心。完全按照道义的标准去面对,去处理,所以他外在的表现就是个字。
圣人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是变化无常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想法,所以,就会用戒律来规范和管控自己的行为,他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个
圣人还知道,人的认知、见解、观念,也一样是变化无常的,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我知”存在。
因此,会用内在心灵深处的根本智慧,去观照,去鉴别是非真伪,所以他外在的表现就是
圣人还知道,人的语言和文字也是变化无常的,说变就变,表达和理解也容易有误会,也没有绝对意义的“我言”存在。所以,会做到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字。
02
关尹子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他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五常俱全,而不是我们普通人的五毒俱全。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那么圣人为什么能够没有我们普通人的五毒,反而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还时时刻刻能做到,自然而然做到,不刻意不勉强呢?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做到了无我。
因为无我,所以就没有分别心。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就不会有取舍。因为没有取舍,所以就没有私心,因为没有私心,所以就是公心。
因为公心,所以看任何事情都客观。因为没有任何私心,所以处理事情都非常地客观,不偏不私。
我们把关尹子这段话读完了,咀嚼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咱们中国人,或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核心就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但伟大的关尹子,老子的弟子告诉我们,人这五个字的源头是没有分别心。
能够做到了彻底没有分别心,就自然而然能做到这五个字,自然而然就成为圣人。
03
我们还可以把关尹子刚才讲的这段话,反过来再理解一遍,这样更容易让我们今天的人理解它,消化它,甚至能够应用它。我们来看。
圣人为什么能够对万物一视同仁呢,没有分别心,能够做到博爱呢?是因为他们领悟到了我本无我,万物一体的内在本质,所以会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表现出仁的德行。
圣人们为什么能够恪守道义,为天下苍生去承担责任,去履行义务?而且这种责任和义务是普通人,没有办法也没有意愿去承担的。最难得的是,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恰到好处,分寸得当,无过也无不及。
那是因为他们领悟了天下事,是天下人的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我事你事和他事。
所以,自然而然就放下了自我的立场,完全以一颗公心来处事,自然而然就合道义,有分寸,不过分。
圣人为什么能高度自律呢?能够待人有礼,尊重他人呢?
那是因为他们领悟了人我一体的内在本质。所以能够做到待人如己,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善待他人本质上就是善待自己。反过来,伤害他人本质上也是同时伤害了自己。这个时候,他们待人接物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普通人不具备的平等心。
圣人之所以会比我们普通人有更高的智慧,更深刻的洞察力,那是因为他们领悟了所有从外在获得的知见都不绝对,都会变化,都有偏见,都有局限,都有思维盲区。
因此,他们会用虚静之心,用自性的慧光来观照万事万物,能够放下自我,甚至彻底地做到无我。这样才能够更加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看清本质以及事态的发展走向。
圣人之所以会在外在表现得信守承诺,言行合一,是因为他们懂得语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说的人,写的人未必说清楚了,未必写明白了。而听的人,读的人也未必能够听得明白,看得懂。而且说的人,写的人自己说的话,写的内容也会说变就变。
所以,圣人在别人面前,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这样让别人更好理解,更能理解,更愿意相信他们说的话,同时也给天下人立了个标杆,树了个榜样。
04
刚才这一段解读,是把关尹子的话反过来再理解一遍。那么读到这里,我们还应该去深究一个问题:
关尹子讲的是圣人,而今天我们很多大学也好,或者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所谓的大师也罢,他们跟关尹子讲的圣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区别呢?
圣人之所以能够时时、处处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极度的虚静,没有我的立场,我的观念,我的利益,能够彻底的放下我执,这样他们才会与道合一。
外在表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都是自然而然的,是自动自发的,都是不勉强、不刻意、不伪装的。
而很多的学者、官员、老板在公开场合,他们也可以把仁、义、礼、智、信讲得头头是道,甚至能够讲出花儿来,写出很多大部头的著作。可你再去观察他们的待人接物,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是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也不信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核心的问题在于这些人他们没有去掉内在的我执,把这个我看得太重要了。
而且,我们观察一下社会,就会发现一个人的世俗成就越大,名声越响,往往我执越重。
有了我,就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取舍,有了取舍,就一定有私心,他就没有办法做到仁义礼智信。
有的时候,外在表现的是仁义礼智信,那也是刻意的,也是勉强的,也是被迫的,也是装样子的。
圣人表现出来的是道法自然,而这些学者、官员、老板,他们本质上是十足的伪君子。
所以,我们读懂了关尹子给我们这些告诫,要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地弱化自己的我执,从思维上和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接近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内在的修为和外在的行为同时用力,就算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我们至少要比普通人离圣人更近一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