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年级历史复习方法及策略
2022-01-27 | 阅:  转:  |  分享 
  
九年级历史复习方法及策略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纵观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立足
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知识考查基础化;二是题材选择生活化;三是能力要求层次化;四是思维模式
开放化;五是试卷结构格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历史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我就初三历史有效复习的问题谈一
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一、深入钻研大纲,领会精神,有的放矢2017年对中考历史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考试形
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自大纲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便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
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不能放松,因为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
、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
有针对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课标、大纲的深入了解。二、注重思想教育,情感导航,爱学乐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九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首先
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其次是升学的压力,第三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在
临考前的几个月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这对于九年级历史老师来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进行一轮复习之初,加
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爱动手动脑的求实作风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这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
的人生态度,为一轮复习扫清障碍。三、遵循认知规律,回归课本,夯实基础1.复习目标根据课标纲要,系统记忆复习。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学生
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第一轮系统复习。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力求试题难度适中,着重关注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能力。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应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近几年的中
考历史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也要多留
心。通过第一轮复习,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打牢基础
,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
基础。2.指导思想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
,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3.复习原则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突破
双基,形成体系。4.复习策略(1)对照考纲,回归课本要求学生在这一轮复习中进一步吃透教材,让学生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以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历史事
件和历史线索理解掌握,要扫清知识死角。一幢房子,如果基础不牢,那么就算再华丽,也会倒塌。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算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
,如果对于基础知识不能牢记掌握,最终也是没有用的,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第一步就必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教者可引导学生对照
考纲,在心中从“原因、时间、人物、经过、结果、性质、意义”等方面去回顾每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注意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意义、国内
影响和国际影响等。复习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各课的引言、插图、表格、注释以及文献资料等,这些可能会成为考题的史料来源。在此基础上,结
合专题,对教材中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进行优化整合,对知识点的把握教者可编制填充题,学生通过翻书,手写加深记忆。通过这一轮的复习,
学生对历史知识要有较好的掌握,初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2)突破双基,提升能力纵观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试卷,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的考查,突出重点。选择题部分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所考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而细。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基本能
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形成系统框架后,帮助学生对考点进行一
一细化讲解,例如复习完中国历史后,教者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回首过去的100多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一个有着
灿烂文明的民族今天渴望再创辉煌,有许多历史经验应该去继承和发扬,请你写出其中之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些试题在课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必须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综合思考分
析,从而给学生以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逐步提升能力。(3)整合知识,形成体系中考大纲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特别是材料题,它不可能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把类似的事件、或相关连的事件、糅合在一起,这就要
求学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掌握理解。我们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
,使之清晰易懂。那么,怎样使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线索,将纷乱的知识理出一定的规律呢?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
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这一轮复习应该
把握好这种关系,理清知识的脉络。此外,更需要把中外历史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
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体系。在一轮复习阶段,我们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社会热点问
题知识结构体系等。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对七年级下册的复习,应该让学生学会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主要特征,整合
知识,为达此目的,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科举制诞生于什么朝代?你知道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吗?能否说出科举制对我
国和世界的影响?唐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等等,整合这些知识点,形成体系。(4)聚焦课堂,点线面结合
历史复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要功在课前,认真吃透考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案,备课要备教法和学
法,以学生学为中心,进行精心“预设”,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革新我
们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动起来。搞好试题研究,关注现实,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低起点、小步走、多活动、快反
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体参与,变式训练,主观题变成选择题,逐步总结与提升。例如:下列所举不属中国古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组织的雅克萨之战D.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这一选择题的练习,可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如列举题:请列
举中国古代史上的反侵略斗争。还可设计成问答题:中国古代史上发生了哪些反侵略斗争?这样,点线面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中外贯
通,注重关联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时,教者可设计:“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和日本、俄国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
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一轮复习中,就要做到中外贯通,注重关联。(6)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
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
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教师备课要把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相联系,才能增亮得分点。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港澳台问题,既是热点问题,又
是中考的考点问题。5.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引领,讲究实效(1)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复习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
作、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时要因材施教,对后进生,课堂复习采取“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策略;对中等生,要对他们要严格
要求,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对尖子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
求解题完整,以提高中考优秀率。(2)复习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现象1.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以往一轮复习,学生面对繁多的复习资料,课上要
满堂听老师讲解,课下要做老师布置的试卷,这种大运动量的复习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生理上的疲惫、心理上的厌烦和思维上的混乱,学生一直处于
疲于应付各种任务的状态,大量的解题训练会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状态,我认为用好中考指南就行。2.盲目拔高,忽视基础在历史一轮复习中,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丢分比较多的是中等以上难度的题目,所以常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一味地让学生做一些高难度的材料题目;有些教师在
平时的教学中也有明显的盲目拔高现象。这种做法不妥,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要形成合理的区分度。3、复习中还应做到四“多”
四“少”(1)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2)多一些指导,少一些灌输。(3)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4)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
、难、旧。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
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
。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把握几条主线,注重相关联系、整合、梳理,细化考点,
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初三历史一轮复习是我们历史组所致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遵循认知规律,不断打造中考历史复习的精品课堂,让历史教学成为课
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复习安排及策略(1)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为全面迎接2017年中考,打好2017年中考攻坚战,整个复习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2017年2月——4月份月底):“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历史考试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
提纲挈领地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2017年5月
份):专题复习,经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因此在复习的第
二阶段,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比较对照,形成知识网。第三阶段(2017年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
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查漏补缺、热点讲解
、模拟测试,每一周一次强化训练,根据多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2)抓住重点
,加强训练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根据《中考历史考试标准》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这部分内容要强化
。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3)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基础知识
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
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
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复习方法(1)要会看书。中考历史内容广泛,
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
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
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
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2)要善于归纳。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
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
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3)
理清线索。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
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
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要巧答题。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
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
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③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④重视
查缺补漏。(5)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
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6)
学会“弹钢琴”,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对教学中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多花时间复习,把精力放在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上,特别是在
一些有跨度的问题上。(7)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四月调考试卷表明,今年的中考不
会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个题中系统考查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问题。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8)要注意知识间的迁移、联
系。今年中考试题很有可能联系当今热点问题,考查一些中外历史知识。六、学会三点考试技巧。(1)审好题是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选择题,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采用排除错误选项等方法。非选择题是往年材料题和简答题的组合,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2)答题要规范明确。作为主观题的简答题,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讲了些什么,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随后,要弄清楚题目的设问有几项,都问了些什么具体问题;最后,再理清设问,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或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3)规范答题,落实“四化”。“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经过系统、全面的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注重相关联系、整合、梳理,细化考点,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初三历史一轮复习是我们历史组所致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遵循认知规律,不断打造中考历史复习的精品课堂,让历史教学成为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