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这段时间,我反复看一部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豆瓣9.2。 看的过程流了几次泪。 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主角是非裔美国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 他曾是一名濒临破产的落魄业务员。 妻子忍受不了贫穷而离开,他一个人带着3岁的儿子流落街头,历经生活千般虐。 影片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克里斯一路奋发图强,最终成为金融大亨的励志故事; 而是, 在父子两人贫困潦倒的人生至暗时刻,儿子依然坚信,并深情地注视着克里斯: “你是个好爸爸。”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父母必看的教育类电影,它完整地诠释了: 何为一名好的父亲。 将影片看了10遍,我得出一个结论: 「60分爸爸」就是最好的爸爸,能够养育出最健康的孩子。 也就是说,你不能是糟糕至极的坏爸爸,也不必是十全十美的好爸爸,刚刚好就可以了。 克里斯就是一位典型的「60分爸爸」。 在这60分里,他是英雄,是依靠,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他努力做到2点: 一、无论何时何地,绝不放弃孩子。 在影片中,妻子的2次离开,都是在克里斯最无助、最落魄的时候。 一次是他因为付不起18美金车费,被司机追着满街跑; 另一次是他因为拒付交通罚单,被交警拘留了一整晚。 明明自身难保,自顾不暇,克里斯却坚定地恳求妻子: “请把孩子留给我。” 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好父亲,能照顾好儿子。 二、在残酷的现实里,为孩子创造快乐。 妻子离开后,克里斯一边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一边努力把阳光带给儿子。 有一天晚上,他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 带着儿子来到地铁站,他一筹莫展,深感挫败。 为了不让儿子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他跟儿子玩起了“穿越游戏”—— 想象坐上时光机回到远古时代,为了躲避恐龙追杀而躲进山洞(厕所)里。 当儿子沉沉睡去以后,他坐在厕所的地板上抱着儿子的头,泪流满面。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讲的: 不含诱惑的深情。 他认为,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爱着你,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影片中克里斯对儿子无条件的陪伴与给予,就是「不含诱惑的深情」。 正如他对儿子所说的: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但这份深情,他只能做到60分。 在剩下的40分里,他是一名失败者—— 会食言,会发怒,会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 推销不出商品,挽留不住妻子,生活质量每况日下。
用60分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剩下的40分,向孩子坦诚自己的局限与无力。 从中让孩子感受到: 爸爸是爱我的,会竭尽所能地保护我; 但爸爸不是万能的,也会有做不到的时候。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说「60分爸爸」是最好的爸爸,「100分爸爸」不是更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 一位爸爸,是高级知识分子,学识渊博。 他的儿子15岁,严重厌学,成绩非常差。 他非常着急,带着儿子前来做咨询。 结果发现原因是: 这位爸爸太能干了,对儿子的关注太积极了—— 儿子平时学习一遇到难题,爸爸就可以立刻想出好几种解法,并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儿子。 结果就是: 第一、儿子不用独立思考了; 第二、儿子很多宝贵的尝试就被破坏了。 因为对爸爸来讲,解决这些难题就是举手之劳,小菜一碟。 而儿子如果要独立解决,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耗时耗力,还很容易受挫。 但爸爸却忽略了: 对孩子来讲,独立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会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即“我很棒”的感觉。 如果孩子总觉得“爸爸很厉害而我很无能”,他会不自觉地依赖爸爸,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不断消退: “反正爸爸都能搞定,我还操心什么?” 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就产生了。 「100分爸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孩子的一种抑制,会削弱孩子独立成长的积极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0分爸爸」—— 即完全无法给孩子提供爱与支持,甚至在孩子成长中常年缺席的“隐形爸爸”。 这里我就不详细举例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2个极端。 内心严重缺乏力量—— 毫无主见,凡事都听从、依赖于母亲或伴侣。 比如:妈宝男,某些把老公当爸爸的女性…… 过度野蛮,无法无天—— 缺乏规则与边界,常冒犯别人而不自知。 比如一些从小缺乏父亲管教的“问题少年”…… 与以上2种状态相比,「60分爸爸」无疑是最值得提倡的。 在60分里,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含诱惑的深情」。 在这份深情里,父亲给孩子架起一座联结情感的桥梁—— 有爱,有热情,有生命的能量在流动。 从中,孩子会感受到背后坚实的支撑,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饱满。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不断体验到来自父亲的深情, 那么,他会发自内心地认同父亲,将父亲视为成长的榜样。 当把这份感觉带到生活中,他不会过度惧怕失败与挫折,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正向的榜样,时刻给他力量,指引他勇往直前。 但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父亲太过完美,就会无形中抑制孩子自我的成长。 也因此,做一个60分的榜样就好了。 在剩下的40分里,向孩子坦诚自己的局限与无力。 关于自我,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个很直观的形容: “每个人的自我像是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在他看来,孩子的原始生命力是非常宝贵的。 从这个维度来讲,当父亲坦诚无能的时候,恰恰也是孩子向外延伸的时候。 在影片中,有非常经典的一幕: 某个周末,克里斯陪儿子打篮球。 儿子很喜欢打篮球,天赋也不错,轻轻松松就投篮成功了。 克里斯一心想着赶紧出去跑业务赚钱,半开玩笑地对儿子说了句: “我小时候打篮球超烂的,你大概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别整天想着打篮球了。” 听完这句话,儿子倍感失落,顺手把篮球扔到一旁。 看到这一幕,克里斯轻轻走到儿子身边,目光坚定且温和:
那一刻,他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并鼓励孩子继续向外伸展,授权孩子超越自己。 这就是在剩下40分里,爸爸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 既能获得「60分好爸爸」的联结,注入能量; 也能获得「40分坏爸爸」的授权,允许超越。 那么,他的生命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他也会因此变得灵活、饱满而丰盛。 那么,要如何成为「60分爸爸」呢? 通俗来讲,就是: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它需要诚实地区分:「做不到」与「不愿意」。 和孩子约好周末一起看电影,爸爸却忙着加班做PPT爽约了,这就是典型的「不愿意」。 因为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合理地规划时间,预留半天去陪孩子。 真正的「做不到」,是指你真真切切地努力过了,但现实条件确实不允许。 在影片后半部分,克里斯好不容易成为了证券公司的实习生(无底薪)。 别的同事都是7点下班,而他必须在5点下班去接儿子,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救济站排队等床位。 为了提前2小时完成工作任务,他每天连水都不敢喝,从而节省上厕所的时间。 有一次,眼看就要错过公交车了,父子2人狂奔向公交站。 途中,儿子的玩偶不幸掉落,那是他最喜欢的美国队长。 但克里斯却紧紧拽着儿子奔跑,一刻也不敢停留。 因为一旦错过公交车,就抢不到救济站的床位,同时也意味着: 父子2人晚上要露宿街头,没钱吃早餐。 从中可以看到,克里斯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兼顾工作和孩子, 他不是「不愿意」帮儿子捡回玩偶,而是他真的「做不到」。 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需求, 你没尽力就说做不到,是逃避; 你尽力了依然做不到,是真诚。 两者的区别在于: 你是否有当一名好父亲的决心? 只要拥有这份决心,并愿意持续为它付出努力,哪怕最终做不到,你也已经是一个好爸爸了。 透过影片原型——克里斯·加德纳的成长经历,我看到了这份决心。 他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常年缺席,继父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深感痛苦与恐惧,并暗暗下定决心: 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好父亲; 绝不放弃、虐待自己的孩子。 在这份决心的驱使下,他成为了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模样—— 尽管当一个单亲爸爸充满艰辛与挑战,但这种境遇也激励着他不能自暴自弃。 最终,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投资专家,也获得了儿子发自内心的认可。 写在最后 这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 那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想继续通过影片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纳的成长经历来回答。 就像前面所讲的,小克里斯的父亲常年缺席,继父充满暴力。 在他8岁时,母亲与继父发生严重冲突,双双被关押。 在看护所里,舅舅亨利在他最需要父亲形象的时候出现了,成为了小克里斯的榜样。 受舅舅海军服役经历的影响,小克里斯在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并一步步成长为坚强勇敢、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好父亲。 从中不难看出,孩子即便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也依然可以从身边的其它男性身上,获得正向的父性能量,并以此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 就像克里斯·加德纳在《当幸福来敲门》里所说的:
所以,对于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多靠近身边具有正向力量的男性,比如外公、舅舅等。 一旦建立起彼此联结的桥梁,父性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灌注进孩子的生命里,点亮他走向另一条路的决心与勇气。 从中,孩子会一点点实现成长与突破,一步步创造属于自己的完整人生。 谨作此文,献给所有在育儿道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 新的一年,愿你一切安好。 (注:左边的男子为影片原型——克里斯·加德纳本人) |
|
来自: 新用户8356554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