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6宋 苏轼《海棠》赏析

 一君木子 2022-01-27

016 苏轼海棠》赏析

一君木子

海棠

宋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评析

    这是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收入《千家诗》,也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苏轼写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东风袅袅泛崇光,”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末句“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此诗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注释

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之意。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文中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之意。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轻轻吹拂的春风唤起了淡淡的春光

朦胧的月光花香漂移到院中的回廊。

惟独我害怕在这深夜花儿就会睡去

燃着高高蜡烛欣赏百花竟放的况。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写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诗的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诗的承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地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转句“只恐夜深花睡去”,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一笔转折,写出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的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句“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进了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致“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了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汉族,是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的一个低级别官员,是个七品左右京官,主要负责推按,参决疑狱。),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苏轼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 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 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