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犯错、失败,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爱和耐心的时候

 yan520 2022-01-27

图片


作者:彭小华

来源:彭小华爱闻思修

(ID:lovg-youyou-930

图片




要点:
恨铁不成钢其实就是恨,爱和恨的区别在于指出问题的方式、方法。
理解犯错不是主观故意,仅是能力不够,这有助于成人管理好情绪。
爱孩子,指出问题的同时,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图片


01


作为老师、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觉得我们是爱孩子的。假如有人怀疑这一点,我们会跟他急,倍觉委屈。我们觉得这是最严重的指控,是一种道德裁定。
爱不爱的问题,在孩子乖巧、听话、成绩好……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时候,不会出现,只有在孩子过错、失败、不听话的时候,才成其为一个问题。
我们会说,的确,在孩子犯错、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生气、吼叫、责备,有时候,可能还会体罚。可从我们的本意来说,这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爱之深”,所以“恨之切”啊!生气、吼叫、惩罚,那是“恨铁不成钢”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还不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成为更好的自己,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吗?
这是成年人的逻辑,孩子不这么理解,不这么觉着。
 

02



当老师、父母发怒,声色俱厉地吼叫、责骂、处罚的时候,孩子只觉得害怕,而不会感到爱和关心;只感到否定,不会感觉到支持。
要知道,一旦我们这样做,孩子要么就基本上就吓傻了,陷入恐惧;要么就觉得受到错误、不公平、不客观的对待,就会心生怨恨,可能还会还击、针锋相对……无论如何,他们不再关心我们的教诲。我们当然也很难达到原本希望的教诲目的。

他们很可能会内化老师和父母气头上对他们的各种负面评判,为自己感到羞愧,甚或感到绝望。其结果,可能是畏惧上学、讨厌学习,跟我们疏远、对立,可能是破罐子破摔,或者干脆抑郁、生病给我们看。
图片

03


当过老师,作为母亲,我不怀疑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完全理解老师、父母的逻辑。
不过,我深切感到,教育、养育都是讲求效果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我们的爱和关心,那么,我们的本意、出发点、目标根本无关紧要。
这时候,我们可以怪孩子不理解,委屈、愤懑,但作为与孩子关系中的主导者,我们也可以主动反思、改变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改善爱和关心的表达方式——用爱和关心的方式表达爱和关心。
在孩子表现好、听话、合作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孩子和颜悦色。这个时候,不用说,孩子感觉安全、轻松、愉快……感觉到爱。
问题是,在孩子失败、犯错、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我们的言行真的是爱推动的吗?
还是说,其实是愤怒、厌烦、讨厌……是恨?
如果我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行动有伤害、打击的后果,那么,其动力其实是恨。孩子的感受并没有错。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小时候挨骂、挨打时的心理。
图片


04



上课说话、违反纪律、作业不完成、考试一塌糊涂、撒谎……还不能说吗?那不是会纵容孩子,没有尽到教育和帮助的责任吗?
很多老师和父母有一个误解,以为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表示生气、愤怒,不予以吼叫、惩罚,就是纵容,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至一事无成。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这个推论并不成立,这已经为很多研究证明。

爱和恨的区别,并不在于是不是指出问题,而在于指出问题的方式、方法。
如果是出于爱和关心,我们就不用生气、吼叫,好像孩子做了伤害我们、对不起我们的事情。
如果是出于爱,我们就可以、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压根儿就不会有情绪。 
爱是无私,不是自恋。如果我们无私、不自恋,就不会觉得孩子犯错、失败是对我们的违逆、冒犯,因此就不至于生气。
如果是出于爱,我们就会关心孩子的感受。要知道,犯错误、失败的时候,孩子很可能本来就容易无助、恐惧、羞愧——这一点,认识到的父母不多,有些父母甚至不会承认这一点。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道德、人格评价不高。
图片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愤怒,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故意的。
这个预设构成很大的情绪基础。但它恰恰经常都是主观投射和错误的。如果没有这个预设,我们就会认为孩子犯错误、失败,是因为能力问题——包括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等。
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本来就不完备,而是在形成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到25岁左右才基本完成。

05



我们不能接受孩子故意捣乱、犯错,但是,我们可以接受孩子能力不够,对吗?
是的,能力不够才是孩子犯错、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愤怒、怨恨孩子,而会对孩子升起同情心,对吗?
这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和颜悦色和孩子说话。我们发自内心同情、想要帮助孩子。
可以耐心地向孩子了解情况,问一问孩子是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了解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问一问准备怎么克服,以及是否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不犯错,孩子不犯错的时候,爱他们很容易,不存在检验爱的问题。只有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才是检验我们爱的成色(和能力)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作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明白犯错很正常、不可怕,永远可以改、可以再来。这是爱和接纳。
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说,
仅仅爱、接纳还不够,还必须无条件地爱、接纳。
孩子乖的时候才爱才接纳,就是有条件爱和接纳,孩子犯错误、失败的时候仍然爱和接纳,才是无条件爱和接纳。无条件爱和接纳才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为最好的他自己。
图片

06



在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客观,要倾听孩子、允许解释,更重要的是,要把缺点、错误和孩子本身、他的人格和价值分开。
“恨罪而爱人”,千万别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笨”,如果孩子这么觉得,我们一定要力证不是这样。
我们要让孩子觉得他的问题、错误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有原因的,这是积极的解释方式,让孩子有前进的信心。
爱孩子,我们一定要指出孩子的问题,但是,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爱和关心的表达是技术、是方法,愿我们不断改进、提高表达爱和关心的能力,让我们爱和关心的人如其所是地感受到、接收到!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