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启四川“某姓营”尘封的历史大门(一)

 东方欲晓10 2022-01-27

    “某姓营”一词初见于民国《邛崃县志》。县志中说:“著姓多者谓之某性坝、某姓河坝、某姓河湾、某姓山、某姓坎、某姓营”[1]。“某姓营”即姓氏(个别为姓名)后加一个“营”字,如:寇家营、王泗营、牟家营、郑营、赵营。笔者自2006年起陆陆续续收集了川内213个“某姓营”线索[2],并对其中部份“某姓营”进行了调查,发现四川“某姓营”经历独具特色。本文以大邑县、蒲江县、邛崃市(三地旧属邛州,现属成都市)、崇州市、名山县(现属雅安市),东坡区(原为眉山县,今为眉山市东坡区)六地的144个“某姓营”作为主要对象,试开启四川“某姓营”尘封数百年的历史大门。

 

一、六地元、明时隶属及地势

    六地元朝时,除崇州属成都路外,其余五地均属嘉定州。名山县在至元九年(1272)改属土番宣慰司,洪武十三年(1380)隶雅州。洪武十九年(1386)大邑、蒲江、临邛三县属直隶邛州。崇州仍属成都路。眉山县(今东坡区)一直属嘉定州。

    六地位于四川省成都的西南和南面,处在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除东坡区大部属平原外,其它四地大多呈现为浅丘、深丘、低中山、山原状。大邑东部、崇州东部、邛崃东部、蒲江中部平原相对要多一些。除东坡区外,其余五地地势以万古乡、新店乡、双河乡为中部高地分别向西南和东北倾斜,总体地貌是由川西平原走向青藏高原的一个台地。

───────────────────────────────────────────────

注:[1]邛崃市方志办重刊,民国《邛崃县志》点释本第一卷,107页。

    [2]目前已知四川省內各地“某姓营”数量信息:成都市144个、雅安市24个,眉山市24个,广元市8个,

         绵阳市3个,德阳市13个,宜宾市1个,遂宁市4个,达州市6个,巴中市7个,乐山市1个。共235个。

 

    名山县全境以台状丘陵和浅丘(低丘)平坝为主,海拔最低处约650米,是川西平原过渡到青藏高原的一个台阶。五地以名山县西南端的金鸡关为顶点,两条海拔约800米~1200米的山系,成“<”形双向川西平原延伸。北边山系从名山县境内的蒙山、莲花山等到邛崃境内的天台山、中宝山、镇西山、南宝山与大邑县西部群山相连,是邛崃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一支余脉。南边山系由金鸡关向东北,从名山县总岗山延伸到蒲江的长秋山,直到新津县的老君山止。

    六地水系分属岷江流域和青衣江流域,两流域间没有高大的分水岭,名山县的万古乡、新店乡、双河乡之间较高处连线是两个流域的分界线。

    名山县源于雅安市雨城区下里王家山,积莲花山之水的名山河,至红岩乡与双河乡下来的延镇河相汇后,在雅安雨城区草坝镇境内流入青衣江。

    源于邛崃山脉大邑县的出江河至临邛镇与火井河(源于镇西山、南宝山)、夹关河(一源于名山县莲花山,一源于邛崃首山、天台山)合出江后为南河,在蒲江境内再汇临溪河(源于名山县万古乡)、蒲江河(源于名山县马岭乡),又在邛崃牟礼镇境内与源于大邑县太平乡金刚山的斜江河汇合,在新津县流入岷江。

    文锦江也源于邛崃山脉,从崇州腹地穿过。崇州东边的金马河,是崇州与温江的界河。

    东坡区境內主要有发源于长秋山的醴泉江、总冈山的思濛河,由西北向东南汇入岷江。眉山市东坡区东边,临岷江有一条南北走向,海拔在400米~500米龙泉山分支山系为屏障。

 

二、六地古代的交通

    六地总体地理位置是古代与西夷和西南夷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交往的重要门户。

    成都向南和西南,古代有两个方向的官马大道,都要通过这六地。

    一条是成都向南,从新津县陆路经眉山、乐山,沐川、屏山,过金沙江(古称马湖江)到云南的重要道路,也有经峨边深入邛部的道路。与这条陆路几乎平行的流向宜宾的岷江,历来也是四川通向外界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处于这水、陆古道上咽喉的东坡区,其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宋魏了翁称:“眉为西南孔道[1]”。

    另一条是成都向西南,经温江、崇州、大邑、邛崃,从临邛镇经火井翻镇西山(位于邛崃市天台山西北,秦汉以来都是邛州西部重要关口,有重兵守护)顺玉溪河到芦山县芦阳镇,再过青衣江顺荥经河到荥经县严道镇,又再由严道镇分别西去西夷,南去西南夷。这条大道就是“南丝绸之路”的北段,也是历史上与西夷进行茶马互易时,极为重要的一段道路。

    从临邛城出来还有一条道路,它的走向是:临邛镇到孔明镇江店村到古平落镇[2],到夹关镇、太和乡(现与天台山镇合并),翻首山(五家山)到上里镇、中里镇、下里镇(现改名碧峰峡镇),从中里再向东南翻莲花山去名山县蒙阳镇,向西北翻芦山岗到芦山县芦阳镇。这条道路从临邛出来并不直接通向任何重镇,它很可能是秦朝前后商人的“奸出”之道,元明时,它军事上的作用大于了经济上的作用。宋陆游曾说:“天台院有小阁,下临官道,予为名曰玉宵。”[3]“天台院”、“玉宵阁”在在今天的天台山上,“官道”正是指天台山两侧山下的这两条官道。“官道”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一条是今日邛崃与芦山之间往来的县道,一条为天台山风景区与上里古镇间的旅游通道。

    从新津县武阳镇起,沿长秋山脚,顺蒲江河左岸台地向西,上溯经蒲江到名山也有条在经济和军事上很重要的古道。现在在成佳镇里仁村还完好地保有一段。路旁竖有清道光十三年重修道路碑一

────────────────────────────────────────────────

注:[1]邛崃市方志办重刊,清嘉庆《直隶邛州志》点校本第四十三卷,1002页,宋魏了翁《眉州江乡馆记》。

[2]非今日平乐古镇,而是骑龙山上城隍庙附近的古平落镇。见邛崃方志办内刊《邛崃经纬》2007年第二期载舒毕生《骑龙山城隍庙是古平落曾在的证据》。

[3]转摘自邛崃市方志办重刊,民国《邛崃县志》点校本第一卷,90页。

 

通,碑文中明确记载该路是“上通名雅,下达新彭”的通衢大道。

    继续顺古道经成佳镇里仁村段,经陈家营、继续向前,沿总冈山脚走向名山县境内的刘营、庞营(两营皆属今联江乡,明代为百丈县)、马岭镇(古道也有一段保存完好)、车岭镇走向名山蒙阳镇。这条从新津到名山的古道又有很多支道分别通向彭山县、东坡区、丹棱县。名山县“侯营”在县西南四十里,路通丹棱,奇险可守。“合江镇(今联江镇)县东南七十里,唐合水戍也,详后水道。马鬃、天目诸山至此渐平迤,故为丹蒲要路。”[1]这条道路上早在历来就设有等关、镇、戍,可见军事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大致在元代,从临邛镇出来,才有从临邛镇向南,经蒲江大塘,贯穿名山县全境到金鸡关的官道,即今日108国道名山段的前身。“秦汉时,雅州一带是四川盆地西通蛮陌,南至邛都(今西昌)的一个通道,当时的路线是从大邑到邛州到邛崃,随小南河谷上溯,翻越西部大蒙山的武家山,经玉溪河南下到芦山,再沿天全河进入大渡河谷区。另一条路线是自雅州到荥经过大相岭,跨大渡河,由清溪关、灵关进入邛都。两条古道均不经过名山地界”[2]。这段叙述虽有可讨论之处,但笔者赞同“两条古道均不经过名山地界”的观点,并认为不经过名山地界的时间不仅是“秦、汉时”,还应延至唐、宋时。此段时间,临邛镇只有从西南出夹关,沿大蒙山脚,经名山县中峰镇秦场村通向名山蒙阳镇的小道。

    无沦这六地历史沿革曾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六地的地理位置、地势,自然地成为明代及明代以前各朝各代在西南的边陲要地,军事防御地位十分重要。

 

注:[1]名山县方志办重刊,清光绪《名山县志》校注本,108页。

[2]名山县方志办编纂,1991年版《名山县志》5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