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

 天台书库 2022-01-27

形胜考第四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复有四门,智者大师以赤城为南门,以新昌石城为西门,徐灵府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余谓准此当以王爱山为东门。或者疑以为诞,不知皆有所征也。盖名山福地必有神圣呵卫不祥,惟此台山自古及今无有虎豺之暴,曾以是讯诸山民,佥曰:四门之内,周环民居,即有恶兽经由,惟犬羊等物是残,见人则妥尾走匿草莽间。审如是,则所谓圣僧道场、神宅,信矣。若取之,则凡在台州属境,皆其区域,以牛女分野,何啻千里?故唐宋已来,以台州名郡,盖取乎此。若约灵异以分山,凭诸书以割地,则自县治以南皆非也。然台雁二山皆东南胜境,古人未有定其优劣者。余始游雁宕,见其秀拔,奇形状,将谓海内名山无有胜此。及登天台山,观其规模宏大,又恍然自失,因而品曰:雁宕山其犹李青莲之五言古诗也天台山犹杜拾遗之五言古诗也以子美之诗,上薄》《,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近之故也。盖此山在下望之,不啻千仞,及升其巅,四通八达,间皆可数,十里如在平地,其胜一也;至登华顶头,东望大海,南观雁宕,西瞩括苍,北眺钱塘,一览可尽,其胜二也;俯群峰,皆在其下,罗列环,或如莲叶、或如华须,恍疑一朵芙蓉浮于海上,其胜三也;僧寺道院,桑麻相接,钟梵鸣于天上,鸡犬吠于云中,其胜四也;虽极其幽邃之地,皆明爽开豁,使人襟抱荡然,其胜五也;山与通衢左近,车马络绎;其下胜罗列,其巅可望而不可到,其胜六也;山无背向,四面如一,其胜七也;山有八支,八溪为界,以华顶为车轴,山之周遭如八轴轮,亦如八叶覆莲,其胜八也;山产众药,又多肥蕨黄精,此足供居者粮,其胜九也;山林深远,即居民亦有未臻其奥者,可以避隐,其胜十也。且赤城为其南标,石城为其西固,东苍为其眉,四明为其目,中有琼台、双阙、佛陇、香炉、石梁、瀑布等诸景,骨肉不偏,形神俱妙,所以为胜也。此其梗耳。

若夫赤城建标,珠林簇簇,谁其淡诸?霞红云绿,则有赤城山之胜;五环翠,宫殿俱高,双涧奏响,和以松涛,则有国清寺之胜;溪界山出,路沿涧入,瀑布龙湫,凉风袭袭,则有金地道中之胜;金地在上,壁立万仞,苍龙委蛇,济以天磴,则有金地岭之胜;竹坞茆茨,磬间发,法语琅琅,金绳宝筏,则有定光庵之胜;古皇封,与山巃嵸,瞻之仰之,万世高风,则有真觉寺之胜;法流洙泗,佛道康庄,普贤境界,修禅道场,则有佛陇大慈寺之胜;大雷下,白云精舍,数里平原,幽人命驾,则有太平寺之胜;路入羊肠,身亲龙阙,山橡藤梨,美哉肤核,则有寒风阙道中之胜;亦有桑麻非人间者,岂轩辕丘广莫之野?则有长寿、文殊、西竺诸寺之胜;万山之中,其岭陂陀,考槃之宫,尚余烟萝,则有察岭下高察旧隐之胜。此南门第一支,取华顶之直道,以南岙溪为界也。

若夫放生池上,碧水盈隄,有物龙去,犹名螺溪,则有清心寺之胜;长松数挺,野庙披离,昔人传教,今归与谁?则有传教寺废址之胜;叠嶂千重,溪梁百折,泉落树头,流云喷雪,则有螺溪道中之胜;仰攀丹崖,危磴半欹,梯云扪葛,乃可探奇,则有幽岭之胜;幽讲肄,车尘不喧;山林盘,别有乾坤,则有高明寺之胜;路隔三山,可望难即;松篁数家,泉流上泐,则有清凉寺遗迹之胜;下有寒泉,藏蛰神龙石笋高峙,砥柱虚空,则有螺蛳潭之胜;溪南溪北,上游下游,经梵相闻,以耕以修,则有黄墰诸庵之胜;圣僧西归,惟遗双屐,精神不磨,竟化为石,则有圣迹内外庵之胜。此南门第二支,取华顶之纡路,以螺溪为界也。

若夫云林覆殿,宝箧藏经,诸天散花,神鬼来听,则有慧明寺之胜;觉路平平,好山相迎,谷风溪水,且轻且清,则有楢溪道中之胜;山藏太古,水奏琴心,惟昔高士,允矣知音,则有齐高士顾欢隐处之胜;水穷山尽,有地灵墟,盘石可坐,精庐可居,则有天封寺之胜。此东门第一支,取华顶之直道,以楢溪为界也。

若夫丹山夷夷,草木萎蕤,何独王爱,我亦爱之,则有王爱山之胜;修竹千竿,兰若数楹,长者福聚,纳子化城,则有筋竹岭庵之胜;云生足底,人行天上,谁挈我衣,空中五两,则有弥陀庵仰天湖道中之胜。此东门第二支,取华顶之仄径,以水母溪为界也。

若夫山光明媚,水色澄鲜,真阿练若,乐矣三禅,则有澄深寺之胜;梯达汉,鸟道通玄,疑其登者,居日月边,则有摘星岭之胜;山藏八景,高僧所安,彼如庵主,其犹完,则有大同寺之胜;瑞草藉地,拱木蔽天,禽啸聚,杳无人烟,则有石笕道中之胜。此北门第一支,取华顶之峻路,以罗木溪为界也。

若夫神福地,茅竹洞天,金庭观侧,羲之家焉,则有金庭观之胜;路崎而胜,水险而清,篮舆竹筏,恣我南征,则有福溪道中之胜;山奇迹圣,佛慈如如,丰碑古记,元章之书,则有慈圣寺之胜;方广觌面,伊谁能见?八万度门,聊通一线,则有石梁桥之胜;瀑泻悬崖,石潭淙淙,奇哉谁设?玄龙之功,则有断桥之胜。此北门第二支,取华顶之险路,以福溪为界也。

若夫千山倒景,芦荻藏舟,中有钓叟,机忘海鸥,则有青溪之胜;青山崔嵬,飞流界道,织女停梭,牛郎凝眺,则有瀑布水之胜;人拍掌,玉女溅珠,亦有僧寺,是称居,则有玉女溪、瀑布寺、福胜观之胜;九,玄宫逍遥,凡路隔,度以三桥,则有桐柏宫之胜;琼台薄汉,双阙凌霄,其谁神司?王乔,则有琼台双阙之胜;此上有玄明、洞天、仁靖、纯素诸宫,白云、寿昌诸观,圣寿、法、法莲诸院,卧云庵等诸处之胜;小山为伍,环畬千亩,寺倚危,坎坎钟,则有护国寺之胜;溪泛胡麻,上有家,云中古洞,尚余桃花,则有桃源之胜;其上有慈云、普光、西定慧,莲华上普慈、证教诸寺之胜在焉。此西门第一支,取华顶之纡路,以闹溪为界也。

若夫石沼为池,石山为城,金汤像教,功由巨灵,则有石城山之胜;慈氏宝相,百尺停停,金光赫奕,勤矣三生,则有石佛之胜;采药归来,云仍七世,桑梓犹存,千年系,则有刘阮村之胜;南有悔山,北有悔桥,司马子微,悔从帝招,则有司马悔桥之胜;将入都,天为设险,险岂在山,尘凡难转,则有会墅岭之胜;紫云蔽野,亦翳丹霞,异产何物,苓胡麻,则有彩烟山之胜;昔人梦游,我亦玄搜,灵窟宅,葛洪丹丘,则有天姥山之胜;红尘白云,凡道分,石梁捷径,瑞气氤氲,则有石梁道之胜;人鞭石,如牛如马,亦如万舟,蔽流而下,则有人浪之胜;其甘如醴,其寒如冰,应心之泉,有待而兴,则有应心泉之胜。此西门第二左支,以黄杜溪为界也。

关岭之傍,留郑有坊,贤哉邑候,尚遗甘棠,则有关岭之胜;石室深邃,厥名白,神灵祥瑞,余悉其凡,则有白山之胜;万攒翠,列如画屏,一溪直界,混混流青,则有秀溪口之胜;奇插天,翠妆绿翳,飞瀑如虹,悬崖飘曳,则有龙湫瀑布之胜。此西门第二右支,以秀溪为界也。

古木千章,平田数顷,中有梵宫,殆绝人境,则有万年寺之胜;往者圣僧,归自东海,轻驾铁船,其湖犹在,则有铁船湖之胜;平田饭僧,于是邀请,松柏森森,为罗汉岭,则有罗汉岭之胜;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香炉侧,别开玄关,则有通玄、香炉之胜;万八头,寺邻帝座,天籁梵音,六时和,则有华顶寺之胜;身出五云,天空海,星辰四垂,斗柄可斡,则有华顶之胜。此西门第二支,取华顶之康庄也。是中有二岐路,一至会墅,由小路上藤公岭与万年会,校近十里而景差劣一至万年,过道人坑,先往石梁,至察岭头会,校远五里而景差胜也。

若夫春日载阳,草木生香,山花夺目,好鸟相将,则有春景之胜;朱明赫赫,树蔽原隰,数里无尘,泉流涧侧,则有夏景之胜;凉风振条,林木萧萧,蹲鸱黄独,山家正饶,则有秋景之胜;玄英司职,喧尘时息,幽溪泉鸣,圆通之宅,则有冬景之胜华顶头,旭日在下,乍沉乍浮,鱼龙惊诧,则有日观之胜;秋蟾皎皎,繁露津津,上薄林叶,万顷铺银,则有月观之胜;朝云矫异,高下平填,疑清凉界,敷兜罗绵,则有云观之胜;江山飘瞥,林木皤然,珠宫玉阙,吾亦神则有雪观之胜;黄梅骤雨,以谷风,或如飞瀑,有似流虹,则有雨观之胜;朝雨初歇,雾气方收,竞秀,万壑争流,则有霁观之胜。

余家幽溪,于佛陇,济胜之具既揵,游山之仗复备,有胜则游,兴至则游,不必择时招友。盖台山之胜,无论四时之佳,雨霁雪月,朝云暮霞,无不可人者。昔人以西湖比于西子,谓淡妆浓抹总相宜谓台山之胜,故当过之,识者必以余为知言。然证明此道者,要有烟霞之志,泉石兴趣,复须经旬累月不疲足力,乃可希觊。其或朝入暮出,既无笙歌之娱耳,复无桃李之艳情,以此责台山之不胜,余则避席之弗暇焉。今依旧志复列山川形胜于左,以贻好事者之博搜,妙在观象得意,无得案图索马。

赤城山

在县北六里,一名烧山,又曰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为名。山之麓有极深广,晋义熙初,僧昙猷造寺,号中,齐僧慧明复就塑一佛像,名卧佛。又有曰结集,曰释签,盖章安、荆溪二师裒集解释天台教文之遗迹也。

桐柏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岭,路九折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观屹处其中,唐司马承祯隐此。《旧图经》云周灵王太子晋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琼台、双阙两山

自桐柏西北行二里至元应真人祠,取道人迹,经龙潭侧,凡五里至琼台,转南三里至双阙,皆翠壁万仞,森依相向。宋祥符中,山人张无梦结庵于此。徐大受《山行摘句》云:大壑之心,琼台突起,岚光破绿,状如削瓜,下俯百丈龙湫,心悸骨惊,不可近视。沿流五里至双阙,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家之奇观也。

瀑布山

一名紫凝,在县西四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陆羽记云天下第十七水,盖与国清、福圣二瀑为三。其山产大叶茶。《志要》云:福圣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涧三井之泉,悬流数百尺,落于万仞之崖,冬夏不竭。远而望之,莹白如练,悬挂隐于苍崖翠壁之间。卒然一视,恍若天河之倾泻也。

石桥山

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两山相并,连亘一百里,旧传五百应真之境。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龟背,广不盈咫。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临万仞,飞泉回射,危滑欹侧,状如横虹;且多莓苔,甚滑,过者目眩心悸。按《赤城旧志》云:凡往来人供茗,必有乳花应,或宝炬金雀、灵迹梵,接于见闻云。

东横山

在县东十里八都九都界,以其横据县东,故名。状如覆舟,旧名覆舟山。四面迥绝,无所连接,神邕山图谓为台山之脚。其上坦夷可三十顷,中有三泉,冬温夏洌,侧有古净池,今芜没。山南尽处有石,远望如妇人,旧称为新妇。山足相传下有石鸭,谶云:水打石鸭头,此地出公侯。每溪流逼向此山,下有显宦,见《志要》。按旧志云:丹丘山即东横山也。其山顶方阔,万九年,知县毛腾重建丹丘山台。

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三都。其有九。徐灵府《小录》云:瀑布寺前有九,盖台山之枝榦,旧名九垄,王羲之与支遁游焉。唐天宝六年改九。神邕山图云:此尝创桐溪寺。

凤凰山

在县东十五里六都。《志要》云:山形似凤者三,故其地亦名凤林。崖上有人掌迹甚巨,南有钓台及吕洞宾所游之地,名为吕道岸。其地夏日蚊蝇不入,所产艾草入药最佳。

苍山

在县东四十里五都。神邕山图云:其山凌映桐柏,绝顶睇沧海,以其苍苍接汉,故名。古经云:其山鸣吼必有大风雨。神邕以桐柏接海界,在县东极处,非今置观之桐柏也。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前有盘石,曰宴坐上有石室,旧名抚石洞,后米公芾题曰潜真。四山环峙如郛郭,上矗云汉,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洞左有小塔,是寒山子蝉蜕处。山灭后数日,有梵僧持锡杖于此寻觅,或问其故,对曰:吾拾文殊舍利也。故后人于此而建塔焉。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数尺,架两崖间,险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寺僧縻竹缏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转西二里,乱石洒流窦间,散若虬髯,因号龙须洞,台山绝胜处也。《临海记》云:石室前有立石,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产石髓石脂,绝杪有石棺。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暗岩前峭壁屹立,势摩苍,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透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转北数步,石森然。上有两倒侧,号合掌。西有泉,蔽崖而下,涣若垂箔。寺僧亦用竹缏引之,从高下坠,号曰水索。由寺北扪萝而下,至重,磐石品列,即三隐啸咏之地。常有光如月,石月。寺东有响,击之声铿然。寒山子诗所谓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

盆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三十七都。西接东阳,南界居,遥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天柱山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六都。南有黄水

方瀛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十二都。由桐柏北上一,可五里许。上有平田十余亩,间以陂池;前眺苍,后即云。唐长庆中徐灵府居此,因赐今名。

系船山

在县东四十里一都南阳,旧传古煎盐处,有石磐柱尚存。有巨石横亘,海波沃日,舟人常系于此。邑志一名髻山,《赤城旧志》:又有髻山,在县东四十里,以其形如髻然,故名。

司马悔山

在县北一十三里十一都。道书此为第十六福地。《会稽志》载司马悔桥在新昌县,旧传司马承祯应召至此而悔,因以为名。又《云笈七签》载司马悔山在台州府天台山北,李明人所治之处。山在天台、新昌二境间,故桥以山得名。按此,则非司马承祯矣,岂尝有司马悔者居此而名欤?然不可考。

始丰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十九都。旧以状类盘龙,名龙山。唐天宝中更今名。

折山

在县西十六里十六都。神邕山图云:其山峭崿险折,而中拔立孤秀。旧传王乔控于此,又名鹤峰

鼻山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二十三都。以形名,载唐书·地里志》。下有龙湫,旱祷常应。

土墻山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屹若墻立,故名。见《唐·地里志》。

峇山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旧志云:在西南一十五里。盖误。

甑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一十五都。下有钩几石。

松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二都。

担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四都。

招贤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又名双山。

焦山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灵墟山

旧志:在县北三十里十一都,白云先生隐处。《图经》云:在县北六十里,盖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中有万年寺,所谓明月、娑罗、香炉、大舍、铜鱼、藏象、烟霞、应泽是也。

牛游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东有片石,似牛游成,旧传神牛浴此,蹄迹跧痕尚在,俗呼为石牛游。

覆盆山

在县东四十里一都。顶平,东西二隅有二井,地里家以为台郡临海山川之美,皆是此胚胎迤衍发秀。

亭山

在县东三十里二都。

接石山

在县东四十里一都。

宝华山

在县东三十里四都。产花乳石,色如瑇瑁,莹润坚洁可爱。李德裕谢寄石诗:闻君采奇石,翦断赤城霞。宋林逋谢天台僧寄石枕诗:断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皆谓此也。稍西有云顶庵。距山足一二里,有峦岫如带,与溪流俱西向,环拱县境,因名带横。相传其地唐时有王尚书居此。见《范志》。

银山

在县南十里二十都。宋元祐间因发,故名。后因凿山压死人众,烧炼无银,遂废。万二十六年,凡旧处,朝廷悉令开采。四月初四日,太监委官来凿此山无银。堪舆家先言,此山居午动必致火,五月间县东南果被火灾。本年八月,复委官开,仍无银。二十七年闰四月,太监刘同本府黄二守督工深入取砂,面烹亦无银而止。

菡山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五都。

大淡、小淡二山

在县南二十里七都。势联接,周回三里。

龟山

在县南五里,山形类龟,下有潭极深,大旱不竭。

鲤山

与龟山相近。

澹山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雷马山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五都。

方山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五都。《志要》云:其山高峻千余丈,山麓周围十五里,自足至顶皆方,故名。远望山之右有匼溪茁,左有青山茁,此居其中,巅有庙祀镇之。

白衣山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上有白衣殿。

茶山

在县西八十里三十三都。

聚青山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

堂山

又名宰山,在县西四十里三十都。

凤山

又名赤山,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鹧鸪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五都。中有龙湫。《志要》云:常有鹧鸪鸣,故名。

独山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千佛山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山足有寺名广,周围佛剎、峦、垒障层出其上,故名。

断桥山

在县北七十里十一都。自石桥下对岭沿涧行可十五里,则一石梁中断,因以为名,即是小石桥也。下临危涧,乱布,有龙湫、龙拖石。

妙山

在县东一百步,延袤一里,旧为城隍庙。宋曹建祐圣观,境民崇奉,香火不废。旧有公馆,改为社学,近废。钟楼在其上,山周围皆民赁以居。登山一望,则一邑之景致尽在目中,盖邑之镇山也。

金墩山

在县西北三里。《志要》云:乃赤城山南行支,盘曲以翼县治。盖妙山、东横山夹辅邑东,此山在西,苍山蔚磐于左,赤城辉于右;邑后诸山高厚峻极,而邑前面诸山呈秀争妍,邑治街巷横列三数,成卦象也。

蔓萝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