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卫已故老人罗文治先生的显赫家世

 涧水常蓝屋 2022-01-27

图片

罗文治(1917.6—2012.3.22)

罗文治先生抗战期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后立即投入到抗击日寇战争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宁夏文化教育落后,他在北京报名参加了第一批支援宁夏文教干部大队来到了宁夏,后在宁夏文工团工作。

一九五四年宁夏省合并到甘肃省后,宁夏文工团撒消,分配到中卫县干部学校工作,后到中卫县文教科工作。

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中打成右派分子在中卫搬运站从事体力劳动。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摘掉了右派帽子,重新安置到中卫县文化馆工作。

罗老在他人生步入到暮年至到过世,利用他在台湾众多亲友,同学关系,一直从事两岸和平统一,人民往来交流的事宜,担任宁夏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他是宁夏改革开放后到香港会见台湾亲友最早的人员之一(1985年),也是宁夏最早去台湾访亲探友的人员之一(1994年)。

罗文治的祖父

图片

 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

1905—1909年,任陕甘总督(正二品)

罗文治的祖母

图片

林氏

罗文治的父亲

图片

罗寿风

罗文治的母亲

图片

罗文治祖父,多罗特 · 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北京。

图片

(左一)升允

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贵族出身,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

他先后历任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江西巡抚、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高官。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由从二品的陕西巡抚,升任正二品的陕甘总督,达到了官场生涯的顶峰。

升允出任地方军政大员期间,为了维护江河日下的清朝统治,他大力整顿吏治,竭力维护清朝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升允为官刚烈正直,他认为贪污腐败是造成清朝衰败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不仅自身清廉,而且一旦被他发现有贪污腐败的情况,立刻向清廷弹劾贪官,从为官角度看,升允确实是一位清官、好官。

升允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出任陕西巡抚期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大学堂,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的创办,对陕甘地区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陕西大学堂是现西北大学的前身

升允不仅有卓越的政绩,他还是晚清为数不多的敢对慈禧太后说不的封疆大臣。

图片

慈禧太后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是升允刚刚升任陕甘总督那年,这一年也正好的慈禧太后七十大寿那年,清廷命各省总督献上祝寿礼金,升允作为陕甘总督,他不仅不献礼金,居然还上奏清廷要求停止献上礼金,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结束不久,巨额赔款已经让各省经济一落千丈,要是再献上礼金,只会再加重各省的经济负担。

图片

 在晚清,像升允那样的清官、好官不在少数,但是清朝灭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不是有一批清官、好官就能挽救的。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目标很明确,要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升允得知武昌起义爆发,上奏清廷要率兵勤王,但遭到了清廷的反对,最后清廷与革命军达成了最终协议。

次年,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代理下退位,清朝至此正式灭亡。不过民国政府有《清室优待条件》优待清朝皇室成员。

升允得知溥仪决定退位,他非常悲愤,极力反对清帝退位,他还上奏清廷,主张迁都西安,以西安为国都建立偏安朝廷,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朝代都建立过偏安朝廷,例如晋朝、宋朝、明朝等。

升允的保皇思想根深蒂固,他就是一心想维护清朝统治,他作为陕甘总督,手下还有一批对他忠心耿耿的军队,所以升允认为他的主张是可行的。

图片

不过清廷最后拒绝了升允的主张,选择清帝退位。

清朝灭亡后,升允为了复辟清朝,率领手下军队反扑革命军,与革命军进行大大小的数十次战斗,不过总是败多胜少。

由于士气低落、大势已去等原因,升允手下军队拒绝再战斗,升允无奈退隐。

升允在陕甘总督任内主持建成了中国近,现代第一座铁桥兰州黄河铁桥,即现在还在使用的中山桥,桥北侧保留着升允撰写的修桥手迹碑文。他兴办西北教育, 曾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

图片

罗文治生前在兰州中山桥前留影

图片

升允在陕甘主政时,曾写下《望河楼》对联:上联:陇云秦树穷千里;下联:岳色河声共一楼。此对联曾被收入《民国名联三百首》中。

1921年夏,升允受他的朋友、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力邀,全家从青岛搬至天津罗振玉当时在法租界德邻里的一幢别墅里居住。

当时,马福祥调任绥远都统后,每年派人赴津,向升允专致“敬仪”,每次约为银元数百元。

公元1931年7月23日,心力交瘁的升允在天津租界的家中猝然离世,终年73岁,停灵在北京东直门外的延寿寺。

升允做寓公时,奔走间作诗以明心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

”升允临终时,日本军方曾派人三番五次到府上打探信息,最后确人其已死亡才作罢。

升允去世后,废帝宣统溥仪赠谥曰文忠。

图片

溥仪

图片

升允女婿、国画大师溥儒为其作《神道碑》,喻为“武侯尽瘁,天道可知;申胥空还,臣力尽矣”。

一些有名的满清遗老前去吊唁,诸如铁良、文海等人,铁良给升允的挽联写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辛亥之乱,第一忠臣”。

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通译官吉田忠太郎的挽幛是:保清室守边疆忠心不二,志未深遵君命抱恨终天“。

还有升允昔日旧部,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执弟子之礼携子马鸿逵、马鸿炳送了花圈和挽联,马福祥的夫人、马鸿逵的庶母马书诚(云亭夫人)前往升允灵前吊唁,并送去800大洋,不少日本政客也前去悼念。

升允家世曾祖富明阿,通州副将;祖色普真,前锋参领;其父讷仁,进士及第,庶吉士,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工部侍郎。

升允长子札克丹(汉名罗寿松,号友梅),曾留学德国,辛亥革命前由升允推荐到湖广总督瑞徵帐下为机要幕僚。不久,被任命四品顶戴湖北省牙厘局总办。

次子扎拉芬(汉名罗寿恒,号延龄),在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又东渡日本学习。曾任清延禁卫军第三标标统。

三子扎寿恒(汉名罗寿风,号友竹)1900年在端王载漪率领的虎神营当差,1907年,又到御前善扑营当差。

回味这位中国最后的陕甘总督的大半生,令人感慨万千。

罗文治的姑父

图片

溥心畲

1896~1963)

溥心畲(she)(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图片

溥心畬4岁习书法,5岁进宫拜见慈禧太后,对于慈禧的问话从容廷对,慈禧大悦,夸他“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

图片

溥心畲是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

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1917年,民国六年,22岁至青岛省亲。夏五月,与前清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字吉甫)之女罗淑嘉(清媛)女士结婚。6月24日,携夫人回京。

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图片

(从左至右)“渡海三家”黄君璧、张大千、溥心畬。

图片

图片

溥心畲(右)和张大千在台湾

图片

溥心畬与李墨云之合影,赠李嘉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溥心畬、巢章甫、张大千、慕凌飞、张正雍(右起)合影。

图片

左三张大千,右三黄君璧,右二溥心畲

图片

溥心畬的雪景山水,空灵飘逸

图片

溥心畬作为旧王孙,使他能够饱览别人难得一见的深宫藏画,深受“古法”熏陶,以至逐渐形成其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图片

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气质反映在他的绘画上,也使“北宗”山水少了直露锋芒的狂野之气,多了一些笔势流畅、淡雅脱俗、峻峭清新的明秀雅逸。

图片

欣赏溥心畲的雪景山水,让人不由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图片

寒冷的冬天,漫天的飞雪,邀三两好友,品着小酒,聊天谈心,确实好景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将溥心畲的雪景山水与历代大家雪景山水并观,其画法特点更易领略,如不事雕琢的刻画,用笔的空灵,书法的趣味,诗画的结合等等,充分地折射出画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格理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天人相谐,山水方滋”的艺术精神。

溥儒    深雪楼台   

嘉德2012春拍 成交价155.3万元

2017年,在保利春拍中,

溥心畬书写的一张菜单拍出52万

图片鱼翅(排翅)。鸡粥(加火腿)。拌猪脑(酱瓜、蒜)。糟煨笋尖。烹虾(小块。多加葱、蒜)。酱炰鸡丁。炸丸子(要大,不要茜粉)。芙蓉鸡片。糟蒸鸭干。炸山药(拔丝)。烤鸭(三吃)。汽水(冰)。心畬订。

每道菜不忘备注其要求,其中炸丸子要大,不要茜粉、汽水要冰,让人望而会心一笑。从这份菜单也看出菜单主人对美食的挑剔与讲究。

图片

说不尽的中卫事    道不尽的中卫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