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你对画风的区分有些混乱?

 蛰Z 2022-01-27

wuhu专题

图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新浪微博:@顽形

听说你不懂

造型元素的选择和取舍?

他们对视觉呈现又是如何进行作用的?

国内外众多大咖的不同美术风格

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

那么,这一期刺激啦!

来!硬得不能再硬的干货来了!

图片

「造型元素的选择对实用美术风格的影响」

图片

此表格是暂除造型设计。

仅就轮廓线,固有色,阴影,色光,具象形和抽象形六种造型元素的选择和取舍,来研究它们是如何对视觉呈现进行作用的。

“✔”数量与难度没有关系
它仅代表艺术家对于「信息量」的处理偏好
大的趋势是信息量的「准确度」和「丰富度」
即 “选用更简洁的造型元素表达更准确的信息”
和 “选用更丰富的造型元素表达更丰富的关系”

从表格中可以感受到线与光的矛盾性、平面感和立体感的矛盾性、不同画风的功能性对各造型元素的需求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张线条作品和一张全因素气氛图
将它们做到极致都需要驾驭各自的技能点
画风之间实在没有必要产生鄙视链
各有各的优劣,也各有各的难点
虽说风格无优劣
但是实力有高低
同种风格下作品质量和作者能力确实是有高下之分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造一辆新车不必从重新发明轮子开始
某种成熟的风格是经无数前人的继承发展凝结而成
在某种大的风格所处的框架里
调试元素间的配比
和尝试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元素关系
是催生个人风格的努力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种大风格下所需的基本功权重不一样
如果你真的找到了心头好的画风

并甘愿为之一直努力精进
那也确实没有必要非喝“勇于走出舒适区”的毒鸡汤
是选择一种风格钻研到极致?
还是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是将画法作为一个稳定输出内容的载体?
还是研究绘画形式本身?
是先练就一招鲜解决恰饭问题?
还是饭饱之后思量点别的?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这终究是个人选择
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画风千差万别,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
本梳理方法不代表权威,仅个人学习和思考用。
因为梳理完毕后确实可以帮助自己对造型元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以便对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和提升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分享出来是给大家提供一种视角。

图片

分享此篇的幕后作者是

国内资深角色设计师、概念艺术家、自由插画师  

顽形(微博:@顽形)

图片

代表作品包括:

电影《哪吒重生》《白蛇:缘起》《猫与桃花源》

漫画《撒野》《补拍》《⼤野心家》

插画《嘿!看这里》《西游人物组图》 

曾获奖项:

短篇漫画《补拍》获埃米尔科尔中法大学生动漫大赛一等奖

厦门“金海豚奖”漫画组金奖

短篇漫画《撒野》获第一届“悟空杯”中日漫画大赛特别奖

系列插画《嘿!看这里》入围2018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

作品欣赏(部分)

*更多作品请前往微博@顽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顽形 老师的这条微博下,也有许多小伙伴留下了自己的疑问和探讨,顽形老师也做出了解答。在此wuhu也将那些关注多的问题一并梳理整合。欢迎大家前往@顽形 老师的微博下共同探讨与交流。

【1】@透明析:“色光”到底是啥……和阴影有什么区别呢,不是有光就有阴影吗?

@顽形:阴影默认是白光下产生的阴影,而色光是带有冷暖色彩倾向的光打在物体上与固有色综合作用下后产生的结果。

其实固有色是个相对概念,它更像个参考系,是白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当光色有色彩倾向时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就会发生偏移。本质上所有东西都是光的反射,不存在“物体固有色”的绝对概念。

【2】@-木雨亏人-:想知道抽象肌理和具象塑造是什么区别?

@顽形:抽象机理一般是靠材料特性笔刷效果等等这种没有具象意义的形态元素制造,具象塑造就是需要体现现实物体的结构和质感,两者都是为了增加信息量。它们之间可以分开也可以巧妙结合。

【3】@ggjkhgdxgt:请问老师造型元素是不是也有表现程度的差距啊?比如日韩插画和写实插画都有具象塑造,但写实插画往往追求渲染得跟真的一样,日韩插画则追求点到为止。还比如印象派和写实派都会表现色光,但写实派表现的色光就不如印象派丰富。

@顽形:当然,这条所举的都是风格坐标节点上的典型例子,元素间无数的配比关系催生出无数差异微妙的具体的风格。你有这种思考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带着问题继续去做自己的总结。

好啦~这一期的干货专题就到这啦~

后续还有更多干货和小伙伴们分享

敬请期待!

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学习,一起变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