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中国历史的15个重大考古发现!

 丘山三也君 2022-01-27

《中国考古大会》,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维度,集结中国考古界12个“王炸级”的古代遗址,如良渚、殷墟、三星堆、海昏侯墓、曾侯乙墓……邀请到的专家都是亲手参与发掘的顶尖考古学家。

为了打造出“沉浸式”的考古体验,节目运用探秘空间、专家解读、舞蹈演绎、实景纪录、全息影像等形式,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网友直呼:“学中国历史,这才是顶配级的大师课!”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2022年1月8日曾侯乙墓视频资料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百年来,无数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坚守在考古一线,渐渐地揭开历史真相,把未知变成已知。中国考古百年,该从何处出发?《中国考古大会》第一集,选择了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良渚遗址。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2021年11月20日良渚遗址视频资料

为什么是良渚?

作为这一集的考古专家嘉宾之一,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宁远在最近出版的新书《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中,对此有着深入的解读。

01

良渚一铲子

中华五千年

华夏大地的史前文明遗址星罗棋布,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形象地把这个时期称为“满天星斗”的时代,之后有学者因此把夏开始到秦统一前的时期称为“月明星稀”的时代,秦统一后的时代称为“皓月凌空”的时代。

但长久以来,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是“东周以上无信史”,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历史缺乏考古学的支撑,在国际上中国仅有商代以后的3400年历史是被承认的,直到良渚遗址被发现。

图片
图:《考古中国》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最早只是一个“点”,直到1986年,距离良渚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率领团队经过辛苦的田野调查与发掘,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

图片
王明达,图:《中国考古大会》

节目中王明达老师回忆道:1986年5月31日,那时候考古队已经整整挖了20多天,只找到11座汉代墓葬,正当大家有些失望的时候,这天下午3点左右,在一座汉墓之下,发现了一只嵌玉漆杯,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墓地被找到了。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考古队只能用竹竿和木板制作一个简易搭架,采用“悬空操作法”在架子上提取器物。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2021年11月20日良渚视频资料

在这座编号为反山M12的墓葬中,总共出土随葬器物647件,几乎涵盖了良渚玉器所有的器种,是所有良渚文化中等级最高的墓葬。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

其中发现了2件重量级文物:“玉钺王”和“玉琮王”。

钺,代表着军权;玉,更是高贵身份的体现,玉与钺的结合,就有了“王”的象征意义。而玉琮王重达13斤,是目前已发掘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图片
图:《考古中国》

令人惊叹的是,玉钺与玉琮上,刻有精细的纹饰!考古学家经过显微镜放大才发现,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居然在1毫米宽度的范围里,刻画出5-6条纹路。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些纹饰就是一种的兽面纹,后来才发现图案上有一对张开的手臂,纹饰的上部是一个头戴羽冠,有着倒梯形脸的人,下部是一个有着重圈眼的类似老虎的动物。这可能是良渚人的图腾,被称为“良渚神徽”。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

主持人手上拿的3D打印的原大小的神徽图案,难以想象5000年前的良渚人是如何在如此小的范围里刻出这样精细的图案。节目里也请玉雕大师尝试用原始工具在玉石上雕刻,不借助任何现代科技,要想向良渚先民那样仅凭一块燧石去复刻这种精度的图案,几乎不可能。良渚神徽的精细程度无愧于“史前最牛微雕”!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

玉琮王代表了良渚文化的最高制玉技艺,更是将玉琮的起源从两千多年前的两周、秦汉,直接往前推进至距今五千多年。对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关系,王明达解释道:伟大而无用的艺术品的产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可以说玉器是中国特色文明的最主要的指示物。

02

匠人营国

解码“基建狂魔”的历史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86年反山大墓的发现为代表的“遗址群考古”,以及第二阶段的“都邑考古与古国考古”。

接下来要说的2006年的发现,就属于第二阶段的高潮。

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区遗址附近发现了一个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再往下3米多深,是一个大型工程的遗迹。

图片
城墙结构,图:《考古中国》

从2007年开始,考古人员开始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向北做延伸钻探,经过半年多的田野发掘,发现了总长度将近7公里的人工工程遗迹。根据种种遗迹,考古人员可以基本确认,这是一座以莫角山宫殿为核心的古城遗址。

图片
城址区三重格局示意,图:《考古中国》 

王宁远老师在《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介绍,良渚古城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古城内部的古河道两岸台地密布,为石玉器、漆木器、骨角器以及大木作的专业作坊区。

研究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是:宫殿和王陵建造于距今5000年,城墙建造于距今4800年,外郭则更晚。因此,良渚古城是一个百年大计的大建设。

图片

图:《考古中国》

在莫角山宫殿的南面,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粮仓,近10000平方米,底下出土的炭化稻米将近20万公斤,表明稻作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测算,仅建造古城和水利系统所需的土方量,就有近 1000 万立方米。这一浩大工程,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完成,是良渚王国国家意志的产物,同时也是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5000年前的一圈土石城墙,勾画出良渚王国的统治中心,缔造了“中国”之前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奇迹。

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这些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有文字的古城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人口量的估算上,良渚古城都超过了他们。

图片
 距今5000年的良渚遗址复原图,图:《考古中国》

03

高科技介入

发现良渚古国的超级工程

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以玉明礼,饭稻羹鱼。

看似一幅和谐安定的生活图景,但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自然条件并不算理想,夏季洪涝频发,冬季干旱断流,良渚居民何以在此安居一千多年?

最近十几年,在中国考古学界引入了利用遥感RS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古代遗址的新方法。得益于一张拍摄于杭州上空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卫星图像的揭秘,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找到了5000年前良渚的水利系统。

图片
图:《中国考古大会》

2011年,在这张的卫星影像上,在不经意的一次鼠标操作中,王宁远无意中找到了完整良渚水利系统的秘密。

良渚人利用山体间最狭窄的地方,用人工坝的方式把它填起来,中间就会形成一个库区,发大水的时候,先用高坝拦洪,下半年缺水的时候,再往城内放水。根据谷底高程推算,满水水面可沿山谷上溯 3000 米左右。低坝系统鲤鱼山坝群海拔约 10 米,蓄满水时水面可北溯 3700 米左右,直抵岗公岭坝下方。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面积约 13.29 平方千米的库区,相当于 2 个西湖;总库容 4635 万立方米,相当于 3 个西湖的水量。按照现在的水利等级划分已达到“中大型水库”级别。

图片

图:《考古中国》

难以想象,在5000年前,在没有遥感卫星的情况下,如何在超视距范围外规划建造如此复杂的水利系统,可能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良渚先民在工程的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

04

良渚对中华文明

有何影响?

公元前 2300 年前后的那场史前大洪水,良渚实体垮掉了,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

图片
良渚陶器,图:《考古中国》

从鼎、豆、盉等陶器、玉礼器等,可以看到后世对良渚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在礼制上良渚文化对以后的文明影响深远。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

虽然文献和传说里没有提到良渚,但良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如用玉传统,在今天还是可以感受到的。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为最早的中国,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它在我们中国文明史的意义。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中15个大遗址,是中国百年考古史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只能进行简单的长条沟作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的标配还是手铲、卷尺等基础工具。

如今,大规模的探方发掘与海陆空多手段考古已是常态,大量的高新科技手段都运用到了考古领域。这不仅是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亦是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生动体现。

中国考古百年之际,成果丰硕,考古迎来了黄金时代。一切考古发现的基础——田野考古工作又是非常辛苦的,常年在野外,一刮一铲发现遗迹,大多数时候是枯燥和琐碎的,在发掘工地“蹲得住”,在冷板凳上“坐得住”,是每个考古人的必经之路。而且重要的考古结论并不是短期就能得出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图片

殷墟  图/文博圈

以殷墟为例,从第一次发掘到“申遗”成功,考古人们走过了近八十年!

百年来有无数考古人在无比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坚守,他们为展示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谨以此书,致敬百年来上下求索的每一位中国考古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15位考古学家讲述

15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收藏100年中国考古的重要时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