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伟林:赵雁君的三重奏

 家有学子 2022-01-28

图片

上虞篇-1-章孝标《曹娥庙》

102cm×70cm   2019年

赵雁君是当代书坛备受注目的名家,自然也成为研究当代书法发展绕不开的重要书家。

在浙江、在长三角、在全国书坛,赵雁君都是受宠的幸运儿,他的成名毫无疑问首先要感恩时代,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催生了书法的复兴,催生了书法家协会,催生了展厅文化,也涌现出一批赵雁君这样优秀的中青年书家。记得早些年有媒体推出20世纪60年代十大书家,其中竟然没有赵雁君的名字。于是在下为此忿忿不平,遂提笔撰稿,意在推出心目中20世纪60年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书家,不过终因惰性,文章才起了个头便搁一旁了,后来时间一长便无心去较真了。 

图片

绍兴篇-1-崔国辅《宿法华寺》句

234cm×53cm×2  2020年

1、作为出色的协会管理者

图片

新昌篇-1-张泌《女冠子》

363cm×80cm  2020年

年复一年,景象更新。此起彼伏、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不时地让各地书坛看到赵雁君的风采,感受到其胆魄和睿智。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浙江已成为继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墨海弄潮的河南之后又一个书坛领头雁。在某种意义上,浙江书法在朱关田、鲍贤伦、赵雁君连续几届主席团掀起的钱塘大潮,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底蕴来自于浙江书法古往今来的历史积淀、文化自信、开放理念和包容情怀。而且这股冲击力既生机蓬勃又淡定从容。因而也赋予浙江书法更多理性色彩,张扬个性而不走极端,鼓励创新又多元并包,推动创作更注重根植教育传承,强化学术引领,浙江书协的“四重”(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引领浙江书法在传承经典、开辟新境中稳健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活泼的、充满智慧的浙江书法领军人物赵雁君。

图片

浙东篇-1-白居易《席上答微之》句

158cm×85cm  2019年

2、作为获奖书家

图片

嵊州篇-3-刘言史《右军墨池》

246cm×124cm  2020年

其实,人们最初认识赵雁君和书坛接受赵雁君都是因为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早在1988年的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首次实施评奖,山阴赵雁君即在数万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膺铜奖。而后的数年中,在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蝉联一等奖,可谓独占鳌头,风光无限。要知道,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向来以鼓励大胆探索、推崇个性创造为旨归,推出的获奖书家均具有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强烈的探索意识,在追求时代精神和个性风貌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和见解。而能像赵雁君这样连续3届摘取桂冠,整整6年的时段中始终保持在巅峰状态,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欣羡!赵雁君的大放异彩,表明他深入经典、植根传统的功力得到认可,同时更显示其强烈的探索意识及努力为书坛关注。

图片

萧山篇-2-方干《送王霖赴举》句

233cm×53cm×2  2019年

要真正认识一位书家,必须褪去获奖的光环,见识其本真面目。事实上,在赵雁君眼里,有比获奖更看重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家的独立个性和情怀。毫无疑问,赵雁君是当代“书法热”中脱颖而出的“获奖专业户”,这一方面表明当代书法发展对于发现并推出书法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当代书法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展厅文化。在这种书法生态下,许多书法家尤其是广大的中青年热衷于投稿参展,片面地追求展厅效应,而忽略了从根本上去提升内在的综合修养,以至重形式、重技巧、重制作的展览体喧嚣一时。赵雁君的智慧正体现在他在频频获奖甚至被书坛追捧的同时始终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坚定地甚至是一意孤行地走自己的路,努力形成自我风格。尽管获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雁君没能像大多数的书家那样热衷于到处办展,并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包装自己,而是选择沉潜、选择思考,选择厚积薄发。这一沉潜就是20多年,而20多年的厚积与思考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他华丽转身为一位有独特个性和思考的艺术家。

3、作为有独立个性和思考的书写者

图片

嵊州篇-1-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137cm×70cm   2020年

无论是2019年的《山水雁迹》,还是2021年的《诗路雁迹》,都堪称作为有独立思考的书写者赵雁君的心路历程。厚厚两大册的书法集,字里行间凝聚了他对当代“书法热”40年的沉思,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创作属于书法家自己的得意之作和属于当代书坛的代表作?赵雁君用火山爆发式的巨大激情,用沉潜了20多年的深厚积淀,用常人几乎不敢想象的《山水雁迹》12个篇章、《诗路雁迹》8个篇章,前后共715件作品真切而强烈地表达了一种情怀:传承经典、抒写时代、超越自我、开拓新境。这是他对当代书法的突出贡献,这种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图片

浙东篇-3-皎然《送孙侍御游越》句

122cm×38cm×2   2019年

其一,回应时代的召唤。浙江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文滋养了赵雁君,他的书法、他的事业、他的生活均因此而充满灵性。而充满灵性的赵雁君更考虑回报,他用诗一样的激情、山水一样的情怀尽情讴歌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尽现浙江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从而赋予书法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在他的书法世界里,无论是一泻千里、纵横驰骋的草书,还是婉约多姿、细腻入神的楷书,抑或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行书,赵雁君笔下的书法因为有了寄托、有了律动便被赋予了灵魂。雁迹铿锵有力,雁迹脚踏实地。它启示人们:书法的出新远不只是形式的变化和技巧的做作。《山水雁迹》《诗路雁迹》是一条传统书法通向当代的成功之路,它回应了书法创作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的时代命题。

图片

嵊州篇-2-栖白《寄独孤处士》,刘长卿《赠微上人》98cm×50cm   2020年

其二,回应历史的召唤。在当代,书法代表作的产生并非一句空话。历史上但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创造出了经典的代表作,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再到《黄州寒食帖》……不胜枚举。历代有志向的书法家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代表作或得意之作。在当代看似繁荣的书法发展格局中,面貌、书风雷同者司空见惯,甚至在同一展览乃至不同展览中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书写者的功利心在起作用。因为迎合评委、迎合获奖作品,通常会在评审中收到奇效,因此不少有相当基础、相当才情的书家和爱好者都成了展览体的追随者。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作品技巧很完备,形式也很吸引眼球,甚至能博得评委一时的偏爱,但往深里看,此类作品最致命的就是没有独特的审美、独具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因而终究缺乏强大的生命力。与之相反,赵雁君走了一条不同的创作道路。他说:“艺术当随时代,其要旨在于,既要艺术家搜尽奇峰开生面,保持自己独立的追求;也要求艺术家顺应时代之天籁,在万马奔竞中寻求共性。这种个性和共性相容相生的创作生态才是艺术创作的大道。”从《山水雁迹》到《诗路雁迹》,赵雁君致力于探索着当代书法人文性的通途。在这里,书法创作已不仅仅停留于笔墨技巧、停留于形式层面。艺术家更关注历史、当代的互通,经典与个性的互通,文学诗性与书家情性的互通,艺术家个人情感与天地自然、社会历史的互通。有道是:“寒涛背海喧还静,驿路穿林断复通。”读赵雁君的书法,在其腾挪跌宕的挥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自信、充满睿智的书写者!而真正要理解赵雁君,不能不关注其三重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