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五十九、黄疸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28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黄疸

导读

黄疸是中医的病名,是肝胆方面的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包括肝炎、胆结石、肝癌、肝硬化等。可以参照肝胆病的治疗策略。这个条辩只以身黄为主要症状的病情进行论述。

【治病策略】

1黄疸就是病人身上发黄。发黄的原因有几种,但最后都是体内湿热,胆汁逆流到血液,小便不利,所以身发黄。我们在问诊的时候都会问到小便的颜色,黄,尤其是深黄,就表示热。如果小便不利,这个热就无法排解,黄就体现在全身、皮肤。有黄疸的人基本都是小便不利。所以治疗的方针就是针对病情病理病位来去热去湿利小便。

黄疸的治疗

第一种黄疸中医称为谷疸。这是湿热影响到了肠胃。病人有寒热,胃里不舒服,胸闷,食物吃不下,吃了就觉得头晕,便秘,当然小便也不利,出来的也是很黄的。因为脾脏寒,肿大,顶到胃和胆,胆汁逆流入膀胱。这个症状和急性黄疸性肝炎很类似。便秘,方用茵陈蒿汤;没有便秘,只是小便不利的黄疸,方用茵陈五苓散

凡察疸证之轻重,以指重按病者之胸肋骨间,放指后黄散迹白,而忽黄者,轻证也,易治;按重,黄不少散者,重证也,当与大黄硝石汤

古书载黄疸之治,多用瓜蒂水为它能去湿黄,但后来比较少用。近来据临床实验报道,瓜蒂研末搐鼻,渗出黄水,治黄疸有效。

使用茵陈蒿汤的时机还有:

1堵塞性的黄疸,就是长肿瘤,或者是宿食梗在胆囊管到十二指肠的地方堵到了。

2寄生虫跑到胆囊管造成阻塞,胆汁也没有办法出来,于是逆着走,也会造成这种现象。

3胆结石。胆结石的病人胆囊被石头阻塞到的时候,除了剧痛之外,全身也发黄,也是茵陈蒿汤证。

4阴黄的情况,暗暗的黄,身体里面寒了,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里面加些附子,因为附子能驱寒,这个处方要因症而做些加减会更好用的。

第二种黄疸酒疸。顾名思义就是长年喝酒的人容易得疸。方用栀子大黄汤

1病人的胃很热,所以脚底也很热,还是小便不利。这是湿热在胃;

2酒疸病人也可以没有胃热,但是肚子胀,话少,鼻子干燥,想吐。这是湿热在中膈。

酒疸病人如果想吐,就让他吐,吐出来就好了。不要攻下。攻下就容易演变成黑疸了。

第三种女劳疸。病名不是很恰当,因为男女皆可能得这种病。病人额头是暗黑色,四肢无力,手心脚心热的,有一些汗,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发病了。女劳疸的病人小便正常。方用小建中汤参阅案例:萎黄(小建中汤)虚黄(溶血性黄疸)(黄芪建中汤)黄疸(溶血性黄疸)(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

第四种黑疸。眼睛周围青的,面色是黑的,胃里像吃了大蒜一样辣辣的发热,大便黑,皮肤粗糙或者脱皮。这些都表明体内有淤血。大部分这种情况就是肝癌、肝硬化。硝石攀石散可能是最后一步,但是使用一定要谨慎,因为药力非常强。

黄疸时间太久劳,肌肤甲错,大便发黑,方用猪膏发煎

黄疸预防和预测

黄疸的形成主要源于湿,淤结就产生热。湿的来源是饮,特别是伏饮。所以平时身体锻炼,不要让多余的水停留在体中。一旦有发现,比如发现肝胆湿热的开始,用乌梅丸去除湿热,病情就不会演变了。

黄疸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在黄疸形成之前有一些征兆可以帮我们了解黄疸发生的过程,并迅速将病情解决掉。

比如在脉沉,渴欲饮水,但是小便不利,不治疗的话就会形成黄疸。治疗用方用栝蒌瞿麦丸。如果脉是浮的,就用五苓散了。

还有就是,病人热症似阳明证,但是脉是迟的,就是慢了,饭只能吃一点,吃饱就难受得不行、烦躁、头晕,小便不利,此时虽然皮肤看不到黄疸,也快了。

【辩证诊断】

1黄疸者,脾陷湿瘀,小便不利,肝阳郁而为热。木主色,木热传土,故目黄,皮肤、汗、尿、爪甲皆黄,其色黄如栀子。发热作渴者为阳黄。(清热除湿。)不热不渴者为阴黄。(温补脾肾,兼清湿气。)木主色,详原理篇。

2、(1阳明病应遍身有汗,谓之热越。今头汗出,身无汗,是热不得越也。渴而引饮,小便不利,是停水也。热与湿瘀,从土而化,外薄肌肉,谓之湿热发黄也。

2或其人素有寒湿,为表邪遏郁,或已成黄,又经发汗,传入太阴,从阴而化,谓之湿寒发黄也。

3阳明属阳,故其色明亮。太阴属阴,故其色晦暗也。

4太阳蓄血亦有发黄,多与狂病并生,法当从蓄血治也。

5环口黧黑冷汗者,阴黄死证也。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3黄瘀色舌质多见于肝炎、黄疸病人。舌苔一翘起来看得更清楚。

4谷疸:己食如饥,食难用饱,饱则心烦头眩,此欲作胃疸者,即名谷疸,若已见黄色, 疸已成也,得之于胃有湿热,大饥过食也。

酒疸: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是病也。

女劳症:疸而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于大劳大热与女交接也,病属胃、肾。

瘀血发黄: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额黑耳。

黄汗:汗出黄色染衣,面目微肿,得于素有湿热,汗出入水浴之也,皆湿热而成。

阴黄:身重而痛,厥冷如冰,则属湿寒。

【辩证治则】

1在临床上黄疸:

1在表

A无汗,要发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去黄。如果再遇寒湿,就配茵陈五苓散。这里的表证是无汗的

B有汗就用桂枝汤黄芪。黄芪也去黄。

2在里,可用茵陈蒿汤,还有栀子大黄汤

3在半表半里

A发黄而呕,再有热,就是小柴胡汤证,即可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配伍茵陈蒿汤或配五苓散,无一不可,不配伍也行。如果用小柴胡的话,柴胡证状要相当的俱全。

B如果兼里实,即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就行了。

C烦的更厉害,可合用栀子柏皮汤

2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3黄疸是多种疾病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胆汁外溢入血而呈现全身黄染的一种征象,是湿热郁结所形成。热胜于湿则为阳黄其黄色晦暗不明;湿胜于热则为阴黄其黄色鲜明

1若症见黄疸伴有寒热往来等症者,虽属阳黄亦可用小柴胡汤,因少阳主胆并有柴胡症之故。若腹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若发热重者,去人参加桂枝以发之。

2阴黄,症见色暗黄,腹部胀大,小便不利,脉沉迟者,可用真武汤防己、木通、茵陈,温阳利水以退黄。

3黄疸也有因虚劳致营卫失调而成黄疸者(虚劳性黄疸),其特点是小便自利,故用小建中汤加茵陈以调和营卫,并退黄。

4黄疸病发黄、大便便秘:茵陈蒿汤

5一般的黄疸病暗黄,治疗十天会好。如果黄没有退,反而更严重,

1第一个就是肝癌会有这种情形;

2第二个是胰脏癌,西医讲的胰脏癌,包含在中医讲的脾脏中;

3第三种是在十二指肠的地方有肿瘤,十二指肠里面长了肿瘤堵到胆道,造成胆汁流迥流;

4第四种西医讲的坏死性肝炎,就是有一种病毒很厉害,一进入肝脏就会让肝细胞死掉,这个坏死性肝炎也是很危险的;

5现在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猛爆性肝炎

6李可经验: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余治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散藿朴夏苓合方化裁(茵陈45克,栀子、柴胡、枳壳、桔梗、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生半夏、云苓各15克,六一散21(包煎)。苍术12克,白蔻仁6(捣后),鲜生姜10片,姜汁1盅对入)。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淤利水、降逆和胃、调理三焦气化入手。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寒败坏中焦气化。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7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大黄三钱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桂枝猪苓茯苓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香豉三钱大黄三钱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

酒疸,心中懊憹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色疸,额黑身黄者。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8黄疸病全身发黄,小便没有。茵陈五苓散

9、(1发斑红紫,身热口中干渴者,阳明经血热也。宜加减三黄汤

2发黄明亮,兼见口渴溺赤者,脾经之湿热也。宜茵陈栀子汤

3发黄黑暗,兼见口和不渴者,脾经之寒湿也。宜茵陈五苓散

10肝家湿热,属内伤之湿者难治,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方用:白术一两,茯苓一两,薏仁一两,茵陈三钱,黑栀三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治内伤之湿,不治外感之湿。若欲多服,去栀子。

11、虚劳引起的黄疸如果出现腹水则为难治,如果是未出现腹水的场合,小建中汤应当有效。矢数有道先生曾使用小建中汤治愈忽然发生的肝脏肿大所引起的黄疸症,是一个很好的医案。

【辩证比较】

1、(1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症若发黄者,酒黄疽,心中懊憹或热痛,更加大黄,名栀子大黄汤。即于枳实栀子豉汤中加入大黄。酒黄疽者,为嗜酒之人,酒毒郁滞而生热,因而发黄,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黄以利之。

2栀子干姜汤:微有烦躁而不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重症,此虽热邪不去,但烦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温中,以栀子清解心中之热。

3栀子柏皮汤:发热而不恶寒,心烦,柏皮亦可清热,主胃肠中结热。此方用于黄疸发热心烦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陈蒿汤:发黄,腹微满,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热邪及里之时,与水气相结,而成淤热,身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里有水气之候。此证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黄色颇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热疮,以及齿龈肿痛属热者。或眼目疼痛等证。

2、(1表实无汗发黄者,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

2里实不便者,宜茵陈蒿汤下之。

3无表里证热盛者,宜栀子柏皮汤清之。

4阴证发黄者,宜茵陈四逆汤温之。

5若大便溏,小便秘,发黄者,宜茵陈五苓散利之。

3、(1发黄、小便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2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

3若乃一身尽黄、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石攀石散主之。

4发黄、心中懊侬,栀子大黄汤

5发黄、腹满、小便不利,大黄硝石汤

6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芪汤

7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8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

9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

4、黄疸病证方治表

黄疸分类

谷瘅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胃中苦浊,小便不通,热流膀胱,身体尽黄


阳明病,脉迟,腹满,饱则烦、头眩,小便难,虽下之,腹满如故


谷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茵陈蒿汤

酒瘅

心中懊侬,而热不能食,时欲吐


病酒黄疸,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


酒黄瘅,清言了了,腹满欲吐

脉浮者吐之

脉弦者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

瓜蒂散

酒疸心中懊侬或热痛

栀子大黄汤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皮肤不仁,其脉浮


女劳瘅

额上 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不利


黄家,日哺发热,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小便不利,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此谓女劳

虚劳小建中汤

前证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此女劳,非水病

硝石攀石散

其它黄疸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

桂枝加黄芪汤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和里实

大黄硝石汤

黄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

小半夏汤

诸黄腹痛而呕

柴胡汤

黄瘅小便不利

茵陈五苓散

诸黄

猪膏发煎

5在伤寒里面一共三个方子,治疗全身发黄发高热者:

1无汗,病人没有汗的时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病人有汗且实热在里,就是茵陈蒿汤

3无表证无里实而身发黄,栀子柏皮汤

【辩证针灸】

1所有肝经的实症都可在行间下针。比如肝有积的时候,晚上一点到三点失眠胸肋痛胸胁痛;人会发黄。所以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急性的肝炎,发起来的时候,全身泛黄,都可以在行间下针治疗。

【经典回顾】 

谷疸:

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2、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酒疸:

1、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2、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3、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4、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5、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黑疸:

1、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2、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3、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黄疸:

1、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2、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3、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蒿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4、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5、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6、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7、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8、岐伯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呜,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9、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10、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11、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黄疸肝炎:糯稻根半两,茵陈15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用7天。忌酒、油腻、辣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