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第四条精讲,让你轻松理解伤寒条文

 dzlbs 2022-01-28

伤寒论第四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里的“伤寒一日”有很多种解释,我这里先说下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伤寒一日,就是伤寒的第一天。

那么总的来说“伤寒一日”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就是伤寒第一天,这种解释的一日就跟现代的理解一样的,是很好理解的。

第二种就是把这里的“一”把它理解为初始之意,就是刚刚受到风寒。

第三种解释是把“一日”解释为现在的七天,七日传一经,所以七天不传皆在太阳。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看下一句说: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可以知道太阳病是会发生传变的,传变有传经和传腑二种。

如果是传经那怎么知道是七日传一经呢?

伤寒论第八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故可以知道七日传一经。

这里的头痛指的就是头项强痛,因为整篇都是太阳篇。

从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以知道,头项强痛的原因是因为伤寒是太阳寒水不流通了导致的,现在头痛好了,也就代表伤寒的邪气散了。

邪气为什么会散呢?

因为伤寒的邪气沿着太阳经走了七天走完了并且没有发生传变的情况下,所以好了。

不难得出如果这里的“一日”翻译成现代的七日,那就是伤寒七日,都是在太阳,这样解释也是可以勉强说得通的。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为什么是太阳受之呢?

其一是因为太阳经是在人体的背部的最外面。

那么为什么太阳经是在最外面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六经,分别是三阳经和三阴经。

那么第一我们先来比较阴阳的表里关系,不难得出三阳经在表,而三阴经在里。

接下来我们需要比较的就是三阳经的相对表里关系。

那么阳经由外到内的顺序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那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

其实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这样的顺序的。为什么呢?

我们其实可以把“阳”字换成“明”,因为阳本身的来源就是太阳,太阳的最大一个意义就是照明。

那么少阳就是少明,太阳就是太明。

少明,阳明,太明其明亮的比较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越明就是代表阳气多,这样理解实际上跟三阳经的本义也是相合的。

那么三阳经的本义是什么呢?

少阳的本义就是代表阳气初升,阳气还少,所以叫少阳。

阳明的本义内径说道是二阳合明,大概意思就是二点阳气合在一起。

太阳就是阳气太盛,所以称阳为太,我们什么东西可以称太呢,是不是都是用来形容太过,爷爷的爸爸称为太,太上皇之类的,太就是多,很多的意思。

而且太阳就是天上的那个太阳的意思,是不是就是阳气的极致呢!答案是的。

在易经里面少阳的规定是阴中之阳为少阳,二仪生四象,少阳为四象之一,用爻来表示就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

易经里面虽然没有阳明和太阳的表述,但是我们可以引而推之。

我们知道易经是讨论阴阳变化关系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易”字便可看出,易字上面是一个“日”字,下面是一个“月”字,日是代表什么,代表阳啊,月是代表什么,代表阴啊,所以单从“易”经的易字来看就知道能易经是讨论阴阳变化关系的一本书。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引而推之一下。

《皇帝内径》说:二阳合明为阳明,那么阳明如果我们用易经的爻来表示是不是就是用二个阳爻来表示呢,毫无疑问是的。

太阳呢,如果我们用易经的爻来表示那就是三个阳爻,三个阳爻在先天八卦里是什么呢,就是乾卦,乾就是天,在古人的眼里有什么比天还高的吗?后面大家可以继续引申。

我们接着分析第二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风寒易袭击阳位。

那么背是属于阳的,太阳经从背而过又在最外面,自然就是“太阳受之”。

为什么风寒易袭击阳位呢?

这里的“易”要活看。我把这里的易理解成为:太阳经很容易辨认出寒邪。

我们单从寒邪来分析一下,算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大家自己再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寒邪袭击腹部,那么腹部是属于阴的,要是不太剧烈,腹部是不会管它的。

为什么呢?

因为腹部也是属于阴的,寒也是属于阴的,他俩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一样的,所以不会那么抵抗。

但是背是属于阳的,寒邪一来它立马就能辨认出来,它立马就要反抗,它一反抗就表现出了太阳病的症状。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光太阳经上有寒邪,但是人体的阳气不出来反抗,也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比如死人,再寒再冷又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这里的易是指,太阳经很容易辨认出寒邪。

“脉若静者,为不传”;该怎么来理解呢?

大致的意思就是脉要是静,为邪在太阳,并未发生传经或者传腑。

若其人颇欲吐,躁烦,脉又数又急,则是伤寒发生了传变。

首先在这里“脉若静者”跟“脉数急者”是相对的。所以脉若静者的脉静就是脉不数也不急的意思。

那么什么叫数脉呢?

《濒湖脉学》里说到:数脉,一息六至。

那接着问题来了,为什么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呢?

是因为病已经不在太阳经了,所以说传了,那是知道已经传了呢?

因为颇欲吐为胃欲吐,为阳明证,颇欲吐为胃欲吐。

若躁烦,为寒逆,相火因寒阻滞于中,不得下,只能上,故而颇欲吐。

这二句定要连着看,接着第三句顺理成章就出来了,脉数急者,又数又急,均为热象,热是从哪里来的呢?

另外一种热的来源是郁而生热。

刚开始寒邪在最表面的太阳经,太阳经与外界所接壤,还有一部郁热可以从外散去,所以发热并不明显,最主要的是恶寒。

现在邪往里传,寒邪阻滞,郁而生热,往外又有太阳经所阻,自然热盛之前。

从这些症状来看,就可以判断出病已经不在太阳经了,已经发生了传变,至于传到哪里了这里没有说,但若从条文来看,是传到了阳明。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这三个关系是平行关系,意思就是并不一定要三者皆备,才能判断传于不传。

如果只有其中的一个,也有可能是已经发生传变。

有二个则代表发生传变的可能性极大。

要是伤寒论里的条文全部占了,那就一定是发生了传变。

伤寒论条文里面的其它条文也应当这样来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