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

 芝润斋 2022-01-28

釉色对于建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赏鉴的重要视觉来源。单从釉色来说,黑釉在瓷器中的应用算不上是审美主流。

但经过了窑火的加工之后,使得黑釉釉面上呈现出条状或圆点等不同形式的结晶,形成兔毫、油滴、曜变等特殊的斑纹效果,建盏窑变给釉色带来的无限可能,也常常有着意料之外的惊喜。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建盏庞杂的色系中,最经典和常见的釉色当属油滴跟兔毫。

早在宋代油滴釉、兔毫釉就是建盏中的两大名品,其中兔毫釉更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釉色品种之一。

那么关于油滴与兔毫釉的形成原理你了解多少,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这两者在形成工艺上的区别: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南宋建窑兔毫束口盏 2015年香港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244万港币落槌

兔毫盏是建窑的主要产品之一,其特点是在黑底釉上透出黄红色流纹或黄棕色底釉上透出黑色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釉质明净光润、兔毛清晰、富有韵味

作为宋代最炙手可热的建盏品种,兔毫盏常出现在宋人的茶诗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提到:“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兔毫斑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建盏胎体中含铁量高达9%,在进入窑炉烧制时,窑中高温将部分铁质溶入釉中,釉层中的气泡又将铁质带到釉面表层。

当窑温烧到1300℃时,釉层由于自重等原因开始向下自由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把铁质拖带成条纹状,高温气氛下的兔毫极难把控。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待温度冷却后则从中析出一排排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细长条达、丝缕分明的兔毫斑纹。因为建盏在烧制过程中受到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形成的兔毫纹既有长、短之分,也有粗、细之别。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相比兔毫盏的耳熟能详,油滴盏在中国古代就鲜少有被提及,“油滴”一词最早的记载为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的《禅林小歌》,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断“油滴”一词来自日本,并非我国。油滴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油滴斑纹的形成工艺与兔毫不同,甚至可以说比兔毫更为苛刻。油滴斑纹的形成原理简要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当建盏在窑火的高温烧制下,釉水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

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

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随着包裹团聚集得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紧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像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

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这便形成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油滴。釉料在高温烧成时,必须产生气泡这是形成油滴的关键。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南宋 建窑油滴束口盏,2017年纽约苏富比以755万价格落槌,来源:据说曾是丰臣秀吉麾下名将福岛正则(1561—1624)藏品

油滴的形成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息息相关,釉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高温粘度。

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便容易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稍纵即逝成为兔毫。

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

不仅如此油滴盏的烧成条件非常苛刻,受到窑内温度的影响较大,窑温偏低则难以形成点状斑纹;窑温过高则斑点又容易流成兔毫条形,因此烧制油滴的温度范围十分受限,烧制需要匠师超高的实践工艺去把控。

了解了油滴跟兔毫的形成工艺后,不得不感叹原来建盏工艺如此不简单。在这样的烧制难度限制之下,每一个成品盏器都来之不易,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大家在入手建盏时遇到合眼缘的就不要犹豫了,一只拥有丰富茶文化历史,又不失现代精美的建盏相信会是品茶时最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