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是个时间概念(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1-28
它是个时间概念 · 一

这一次

但愿我们能明白

什么是古典音乐

图片

The John Dunbar ThemeJohn Barry - Dances With Wolves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无疑,“古典音乐”是个跨度很广的分区,它兼容并蓄,不仅包括几百年来始终响彻音乐厅、歌剧院的名家名作,还有众多参差不齐、不太会被知晓的作品,或音乐风格。

首先,跨度非常大——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往前追溯可以一直延伸至公元9世纪甚至更早的简单无伴奏宗教圣咏。假设是个书架,在你如数家珍的莫扎特、柴科夫斯基、普契尼、德彪西左边紧挨着你不太熟悉的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和佩罗坦(Perotin)这些中世纪宗教音乐家;在右边,你会发现约翰·巴里(John Barry)、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等电影音乐作曲家,或者流行、爵士乐(当然这是另一个暂不属于我们讨论涉猎的领域);还有经由古典音乐演唱家在管弦乐队伴奏下重新演绎的作品,甚至还有属于现代主义先锋派这种在海顿、舒伯特眼里大概率会嗤之以鼻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究竟由什么构成?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古典音乐”这个词涵盖了从中世纪到后现代,一千多年音乐史中所包含的音乐。既包括殿堂音乐,也包括不为观众而作的音乐。虽然最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大多活跃于欧洲,但如今古典音乐触角已延伸至世界各地。

对很多人来说,古典音乐就是古老的音乐,至少是那些照片和名字都已经被挂在墙上的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但对很多当代作曲家来说,虽然创作手法属于现代风格,但仍以古典音乐传统人自持。也有这样的观点,古典音乐只是为那些受古典训练的音乐家而存在,由唱诗班演唱,或用管弦乐编制中的传统乐器来演奏的音乐。但当你越了解古典音乐,就越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你当然知道,古典音乐不只是那些已经远去的作曲家作品,因为今天它仍是一种活跃的音乐形式。时间长河中,作曲家们从未停下寻求改变的脚步,他们不断地改变着音乐范式。所以古典音乐也不是某种固定的规则或惯例。它也从不标榜自己是严肃“艺术”,因为很多古典音乐作品并不以“严肃”的方式被创作或被演奏,比如海顿爸爸的《惊愕》《告别》……

那么,从中世纪到后现代,一千多年的西方音乐为何能被统统归类为“古典音乐”呢?公元9世纪的修道士在小教堂里演唱的无伴奏旋律与21世纪由百余位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队演奏现代交响乐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这里会给出一个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答案:几乎没有!也正因此,你会发现古典音乐其实并没有明确定义,寻找所谓的“定义”更是徒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音乐就是那些被人们认定为“古典音乐”的音乐,这个看似很欠揍的“定义”其实很有意义,它强调了对这一类别的划分是由文化和历史决定的,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归类方式与音乐作品的结构、解读和表演方式有关;它并不是拥有了某些非古典音乐没有的特殊气质而被归于“古典音乐”的。

这种音乐发展模式并不是欧洲独有。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的宫廷文化中也发展出类似的音乐传统:由专业音乐家、特定音乐符号和固定编制组成体系,确保这些音乐传统能以统一完整的形式延续很久。这些被称为艺术的事物通常是生活水平发展到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后的产物,只有在安定繁荣的历史时期和享有充分自由时间、物质财富的社会阶层,艺术和音乐才会兴旺发展,被赋予超越物质需求的地位。因此,在中世纪只有教堂、修道院和皇宫等封闭环境中,音乐、文学和各种学派才得以蓬勃发展;到了18世纪,经济上获得独立的中产阶级兴起,使音乐创作和音乐会成了一种公共活动,任何买得起门票或想上音乐课的人都可以享受音乐。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大家脑中的“古典音乐”这个概念,仅仅是约在300年前才真正成形的。音乐厅、音乐会、购票入场的观众…在18世纪之前闻所未闻,这些都是18世纪后在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等欧洲大城市陆续出现“新事物”,而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概念还要等到19世纪。

所以,你为什么会觉得古典音乐有那么强的仪式感?比如去听音乐会被要求着正装,要正襟危坐,保持安静,乐章之间不能鼓掌;越是“古老”的音乐,带给你的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因为,那就是教堂音乐。巴赫(J.S.Bach)众多的康塔塔作品不是写给人听的,是他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任合唱团指挥时,为举行宗教仪式而写的。演绎这些作品是礼拜的一部分,作品还包括赞美诗合唱,以便让教堂会众加入歌唱……虽然在今天的音乐会演奏巴赫康塔塔,你几乎不可能加如演唱团队;但就如果你游历欧洲,以游客身份走进一座哥特式教堂,体验那份威严,这未必能令自己立刻成为信徒,但足矣让你肃然起敬。

录音技术的发展让“古典”更加难定义。原本为音乐厅表演而创作的音乐,如今可能会作为配乐出现在广告或电影中,原本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也会在音乐厅进行专场演奏……种种迹象让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古典音乐”本身就是个时间(历史)产物。它从来没有停下改变的步伐,即便在今天也没有。

录音技术对古典音乐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改变了人们对它的态度,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音乐是一项社交活动——由一人或多人聚在一起演唱或演奏,演唱(演奏)多久,音乐就持续多久,停下来音乐就结束了。那时,音乐只在有人演唱(演奏)时才会响起;音乐作品往往仅出自近期或当世音乐家之手,并且多半也是就地创作。人们受时间、地域限制很大,导致文化跨度较大的音乐几乎没可能打破壁垒。要听音乐必须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到现场聆听音乐家们不可复制的演奏。

录音技术改变了这一切。1877年爱迪生就发明了留声机,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用蜡筒来记录音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才广泛对音乐进行商业录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激光唱片(CD)逐渐取代黑胶,10年之后,网络时代MP3文件取代CD,今天流媒体时代,你甚至都很少把自己钟情的音乐下载到终端,一切都在寄存在“云”上……音乐可以自由飘荡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不再依赖某些特定的观众或特定的音乐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音乐可以成为完全私人的事情。同时也更难定义“古典”二字,这是因为古典音乐的“场域”属性——即由音乐厅和歌剧院所定义的表演空间被数字录音格式削弱了。这意味着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都可以成为个人通勤、运动、购物或做任何事情时响起,沦为背景音乐。

图片

但古典音乐依旧是深深植根于“场域”的音乐。箜篌不能在广场听,酒吧里放弥撒曲就荒诞十足;不能说在如厕时听《安魂曲》就是亵渎神灵,但在错误的场合享受古典音乐得到的震撼自然会大打折扣。有人说不论在巴黎还是浪漫的土耳其,贝多芬的《欢乐颂》永远都是《欢乐颂》,但在不合适的“场域”里,它带给你的震撼一定不同。所以有人坚决抵制着录音,比如切利比达克,这位二战之后与富特文格勒携手拯救柏林爱乐的指挥家,就终身抵制录音,坚持着音乐就是“现场的艺术”。

无处不在的录制音乐,同样抹杀了古典音乐传统中另一个明确的特点——古典音乐是一种书面的、记谱式音乐。古典音乐始终是以某种形式被记录下来,且经历几个世纪流传至今的音乐。在音乐历史学家眼里,古典音乐的起源与音乐记谱法起源几乎同步,古典音乐发展史就是音乐记谱法发展史。

图片

对古典音乐只知皮毛的人来说,记谱法似乎只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手段。录音技术的出现只是换一种方式“记录”音乐而已。但不要忘了,文明像一场五千年的狂奔,不断的进步推动着更快的进步,无数的奇迹催生出更大的奇迹,人类似乎拥有了神一般的力量……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力量在时间手里,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在这文明的尽头,也只能做远古的婴儿时代做过的事。把字刻在石头上。所以,记谱究竟有多重要?

  编/茶茶斑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