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一

 天台书库 2022-01-28

金汤考第十三

  尝谓圣人之设化于世间也,其犹医师之处方药乎!盖人之病也,有浅深之分药之品也,有贵贱之异故医之师也,有凡之别。浅病者四百四病也,深病者死生大患也。贱药者金石草木也,贵药者九转还丹也。世之凡医,惟知用凡药以医浅病;若医者,以丹治之,非惟愈病延年,又得长生不死。但世人嗜利欲者多,尚清虚者少。见张仲景、王叔和,或见礼以过勤;逢韦老师、孙思邈,或诟辱而至极者亦有之也。苟非有力大人为之左右,将使逐其师、坑其徒而焚其书矣!不忠不孝,非礼非义,非浅病之谓乎?三纲五常,非凡药之谓乎?死生哀,非深病之谓乎?常乐我净,非丹之谓乎?医者,非如来之谓乎?《清净法行经》云:我遣三圣化彼真丹。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先以世法而开导之,则孔老皆医也;第对浅病者言之,为凡医耳。何独人乎?即纲常之法,在有道者观之,未尝异乎佛法。故《法华经》说,得法华三昧者,一切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第对治世间病云世间法也。故世间法只治世间病,若出世间法者,能治死生之大患,又能治世间之浅病也。如佛之化俗五戒,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智者不饮,信者不妄。五常行而三纲正,孰谓佛法不兼儒法乎?惟其出世间之法,将以升济神明,复还大觉,非夫积以岁月工夫,凝心禅定,专其慧照,则死生根本不能遏绝。故如来首严之以戒律。于不杀也,岂独远庖厨、离闻见?即杀机亦所当断也。于不盗也,岂惟不与取一针草?虽盗心亦所当灭也。于不也,岂惟远邪正男女色?虽机亦所当寂也。于不妄也,岂惟言有信、离绮饰?虽妄机亦所当尽也。如此之戒,必出家者之能事,有家累者非其分矣。盖出家之戒,必使轻重俱断,皎若冰霜,禅定智慧自然发现。经云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此之谓也。是以拜辞父母,捐弃妻子,剃除须发,不事饰好,非背恩也,将以升济二亲于道德也;非绝后也,将以绍隆法王之觉胤也;非毁父母之遗体也,将以杜绝其染缘也;非甘其粝也,将以断多欲多求之心也。今说者必以是而归罪于释子,又何异以毁形归罪于泰伯,绝嗣归罪于夷齐,衣冠归罪于神农乎?且如来之所说道者,大公至正之道也。即含生本有之真心,虽在圣不加,在凡不损,良为私惑所覆,物欲所昬,生灭不停,使蔽其真常;往来无住,使病其圆满;昬动待谢,使扰其明静。苟非舍俗出家,则戒何由而净,定慧何由而生?譬如精金非假百,古镜不借重磨,何以为良器鉴妍丑哉?今论者又每以自私少于释氏;不知佛学之自私者,乃自觉也,公天下之大本也。盖必自觉然后觉人,亦犹伊尹天民先觉,以斯道觉斯民之谓也,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也。第佛学之新民者,非止于使民人正三纲立五常而已将使天人共导,凡圣同超,彼我无殊,冤亲平等。皆跻正觉之,共游解脱之海。所谓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故须先以神通骇动,次以智辩宣。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支佛、罗汉、天龙八部、国王宰官、居士长者、男女等身得度者,皆示现之而为说法。如是觉他新民者,其用大;故自觉明德也,其体深。苟非然者,何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是故吾见世之称圣者,人道而已矣。在此而未必在彼,能人而未必能天。于其生也,譬若悬疣;于其死也,同归朽壤。未若释迦之光明寂照,遍于恒沙;金相宝严,神通妙用。示生示死,掩肉眼之厌常;不去不来,契那伽之妙定。然如来之悟也,悟凡夫之迷;凡夫之迷也,迷如来之悟。而人者不贵己灵,埋没佛性;反乃罪其貌异恒人、言殊常典,遽欲民其人而火其书。非得有力大人为之金汤,将使其无噍类矣。是以魏武灭佛法,未三四年而文成大兴之;周武灭佛法,不五六年隋文帝大兴之;唐武灭佛法,不一年而宣宗大兴之;宋徽宗欲灭佛法,后为宰臣恳谏,而意为之少回,后复大兴之。以佛道慈忍,虽有神通威权而不为之。故佛昔于灵山会上,以法嘱累国王大臣为之匡护,非有私于子孙也,使佛法得行于世间,含生同跻于寿域耳。惟为吾徒者,益当坚其道力,以清净自居。庶绍隆三宝,阴翊皇化,以副金汤之德可也。其或窃佛形服,内蠹教法,又非金城汤池所能固矣。

  

  陈宣帝

  第四主,讳顼,字绍世。智者大师初至金陵,仪同沈君礼请住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帝敕一日停朝事,公卿毕集。后智者大师欲往天台,帝有留敕。复于太建九年,台山失稔,帝有割始丰县调敕,见文章志

  永阳王

  讳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为东阳刺史,请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者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执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法名曰静智。制疏文、设大会、度人出家、铸大士像。师谓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祸。越曰:僚无旧,必称寒热。师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后王出游,坠马将绝,师为率众行观音忏法,遂觉微醒。凭几而坐,见一梵僧,手擎香炉,王一匝。香气徘徊,痛恼顿释。

  少主

  讳叔宝,字符秀。太建十四年宣帝崩,即位,改元至德。顾问臣曰:释门谁为名胜?陵对曰:瓦官禅师。帝遂仗三使,更敕永阳王敦请,延上东堂。四事供养,礼遇殷勤。立禅众于灵曜,开释论于太极。又讲《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伍等居右。帝于广德殿谢曰:非但佛法仰委,亦愿示所不及。文章志

  皇太子

  讳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于崇政殿设千僧斋,请大师授菩萨戒。大师传香在手,脸下垂泪,为立名曰善萌。及后为隋所破,方悟:垂泪者,忏自伤也;善萌者,不成材干也。祯明三年正月,隋破陈,兵士叩阁而入。时太子年方十五,安坐劳之曰:戎士在路,不致伤乎?三月随后主入隋,不知其终。

  徐仆射

  徐陵,字孝穆,东剡人。母臧氏,梦五色云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云法师见而叹曰:颜回之俦也。八岁善属文,少仕于梁。陈太建中,官至尚书左仆射。尝梦其先人曰:智顗禅师是吾夙世宗范,汝宜一志事之。陵奉冥训,资敬尽节。不失时,拜不避湿。每蒙书疏,则洗手焚香,冠戴三礼,屏气启封,对文伏读。仪同沈君理请开《法华》,陵预听席。谓余年得逢妙说,致书自庆。后对大师立疏发五愿云:弟子思出樊笼,无由羽化。既善根微弱,冀愿力庄严云云,凭此善心,以策西暮。陵后身果为法华第六祖,嗣章安之位。陈后主在东宫召陵讲《大品》,义学名僧自远云集。陈既破,尝随智者研精法要。晋王求《净名义疏》,大师续为撰成二十八卷。陵与柳顾言并应奉文义。见文章考

  

  陈针,智者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军。年四十,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此处。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智者常为撰《小止观》,咨受修习,夙夜不怠。

  蒋大中大夫

  名添玟。

  吴仪同公

  吴明彻,二公皆陈朝贵重,同禀息法,久习不懈。神明凝寂,虽旧苦脚疾,亦为之愈焉。

  沈仪同公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尚陈武帝女会稽长公主,位仪同。受大师菩萨戒,制疏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宣帝敕停朝一日,令臣往听。仍请一夏剖释玄义,道俗俱会,开悟为多。

  王侍中

  王固,字子坚。陈光大初为侍中,进金紫光禄大夫。终身不茹荤,夜则坐禅,昼诵佛典。尝聘魏,因宴飨,请停杀一羊。羊至固前,跪拜若谢。又晏昆明池,魏以南人嗜鱼,大设网罟;固以佛法禁之,一鳞不获。大师讲《法华》于瓦官,固预法会。即坐开悟,宛同宿学。

  徐祭酒

  徐孝克,官至国子祭酒。撰天台放生碑,文人传为堕泪碑

  孔侍中

  孔焕,字休文,好学,善属文。太建六年为吏部尚书,八年加侍中。大师于瓦官开《法华》经题,焕预听席,俱服戒香,同妙法。

  毛尚书

  毛喜,字伯武,荥阳人。少好学,长草隶。陈宣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后加御史中丞、五兵尚书。至后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军骁骑将军。瓦官法会,获预听众,恳求禅要,躬执弟子礼。受六妙门及四十二字法门,旦夜研寻,不因事废。大师在石像行道,欲往天台营道场。喜致书劝回,谓岭摄山亦足栖心。见文章志

  隋高皇帝

  有存问大师敕。有云:师已离世网,修己化人,必希奖进僧伍,固守禁戒云云。文章志

  秦孝王

  文帝第三子,名俊。有二书请大师住安州方等,见文章志

  炀帝

  文帝第二子,名广,福为晋王。开皇十八年改为仁寿元年,以晋王受皇太子。仁寿四年践皇帝位,事见盛典》《文章二考。

  柳仪同公

  柳顾言,法名正善,河东人。晋王初受菩萨,遣柳顾言送智者施物,及屡奉王教,往留智者,频闻法要,深有省发。智者回自江陵,晋王重乞禀受禅法。师为《净名义疏》初卷,顾言与徐陵奉酬文义。后智者续成《玄义》十卷,顾言报曰:特往仁寿宫,服读八疑略尽,细难除云云。文章志。大业元年炀帝敕顾言为智者大师建碑于天台山国清寺。主文尚理,人服其工。

  皇甫邑侯

  覆姓皇甫,名毗,荆州当阳县令。撰《玉泉寺碑》,见文章考

  王司马

  名弘,官司马,炀帝敕令建国清寺。

  唐太宗皇帝

  讳世民,高祖第二子。帝念隋氏以来幽魂滞魄,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立福田,济其魂魄。可于建义已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殡身灭阵者各建寺剎,招延胜侣。望法所震,变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处所,并立寺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意。又国清寺法华尊者名德升闻,帝于贞观二十年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又敕建平田寺。具盛典考

  唐高宗皇帝

  讳治,字为善,太宗第九子,初封晋王。太宗为玄奘法师作三藏圣教序,帝在东宫时亦作圣教序,辞理俱工。帝于永徽元年召国清慧威禅师同补四大师、朝散大夫。

  唐德宗皇帝

  讳适,代宗子。初封奉节郡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德二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中敕文举法师为国清大德。

  唐宣宗皇帝

  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封光王。为人严重寡言,宫中咸以为不慧。武宗不豫,中尉马元贽立之为皇太叔,即帝位。大中元年闰三月,诏曰: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曰异方之教,有资为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乖谬。其灵山圣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诸宿旧僧可仍旧修复、住持,有司毋得禁止。帝尝加赐国清大中二字,诏常侍柳公权书额。

  唐梁翰林

  梁肃,字敬之,安定人。大、贞元间,文士多尚古学,唯肃最称渊奥。柳子厚记先友,亦称其最善为文。尝学天台之道于荆溪,深得心要,执弟子礼甚恭。以《止观》文学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六卷;又述统例以系于后,谓《止观》是救世明道之书。又为大师传论,备叙传教之大统。谓论其文则雄深雅健,语其理则明白洞达。御史崔恭论之曰:知法要,识权实,作天台修禅寺碑;达教源,用境智,作荆溪大师碑又曰:朝廷尚德,故以公为太子侍读;国尚实录,故以公为史馆修撰;发号令,敷王猷,故以公为翰林学士。三职齐,则公之官于朝,不为不达矣。年过四十,士林归宗,比夫颜子、黄叔达,不为不寿矣。彼碌碌者,老于郎署,白首人世,又何补哉?

  唐虞学士

  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大业中累官至秘书郎。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后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图形凌霄阁,谥文懿。栖心佛理,尝手书《华严经》留修禅寺,后为秦桧取去。

  唐李司封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年徙右补阙。安禄山乱,屏居江南。李岘表置幕府,擢吏部尚书。尝从荆溪受《止观》,为述大意一篇,包括《大部》。时同学散骑常侍崔恭、谏议大夫田敦也。

  唐张刺史

  张成绮,尝撰左溪《行状》。

  唐陆刺史

  陆淳,知台州。日本最澄沙门远来求法,于佛陇兴道邃大师传《止观》之道,尽写一宗论疏以归。将行,诣郡庭白太守,求一言为据。公嘉其诚,即署之曰:最澄黎,身虽异域,性实同源。明洁之资,道俗所敬。既观光于上国,复传教于名贤。邃公法师,总万法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而最澄亲承秘密,不外筌蹄,犹虑他方学者未能信受其说,所请印记,安可不从?

  唐颜右丞

  真卿,字清臣。博学工辞章,开元中举进士。累官尚书右丞,封鲁郡公。尝受戒于湖州慧明,又问道于江西严峻。尝撰天下放生碑,文见《佛法金汤》。又撰天台九祖赞,其辞甚工,今亡。见《天台志》目录。

  唐柳常侍柳刺史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制,第进士学宏辞科。贞元中拜监察御史,元和中为柳州刺史。有无性和尚碑》《净土院记等诸文。有云佛法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传。”《文章志》。

  唐郑中书

  名絪,得法荆溪。

  唐崔常侍

  名恭,得法荆溪。

  唐田谏议

  名敦,禀法荆溪。

  唐孟刺史

  名简,得法荆溪。

  唐韦刺史

  名珩。素重教门,请至行广修尊者入郡堂讲《止观》,珩于即席深有省发。

  唐闾丘太守

  复姓闾丘,名胤。刺史台州,得遇寒山、拾得。录二人歌诗三百首,辑之成编,为作序并赞,行于世。见圣僧志

  五代吴越钱忠懿王

  弘叔,字文明,世为杭之临安人。天性诚厚,夙知敬佛,慕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金铜精钢,冶铸甚工。中藏《宝箧印心呪经》,亦及八万四千数。布散部内,以为镇宝。钱塘诸邑、西湖南北山,诸剎相望,皆忠懿王之创立也。遵事沙门,若天台韶国师、永明寿禅师,皆待以师礼。又尝召螺溪法师至金门建讲,问智者教义。以典籍不全,慨然遣使赍重宝,求遗书于高丽日本,于是一家卷帙复见全盛。螺溪得以授之宝云,宝云得以传之四明,而法智遂专中兴之名。推原其自,忠懿护教之功为多也。王尝造金字《法华》二十部,散施名山,国清亦得其一。又请于朝,谥天台诸祖。

  五代钱太师

  名惟治,为四明郡守。请宝云大师授菩萨戒,咨问心要。师欲返高丽,公固留之。祖师考

  五代顾曹使

  名承徽,舍宅为传教寺,请宝云大师居之。

  宋太宗皇帝

  讳炅,太祖母弟,封晋王。开宝九年太祖崩,即帝位。尝敕建平田寺。详盛典考

  宋真宗皇帝

  讳元侃,更名恒,太宗第三子。咸平六年诏隋智者禅师科教类次,尺牍凡百十四部,赐名《天台总录》。译馆请系《开元·东土集传》,制曰:可。天禧元年七月,诏赐台州东掖山智者教文,印四千六百二十卷,住山本如劝郡人建教藏阁以奉之。五年诏遣内侍俞源清,往四明延庆,请法智法师领众修法华忏,为国祈福。师为述修忏要旨上之。四明法智大师修法华三昧,十人同行,三载,誓欲药王焚躯。杨文公留之,不允。时枢密使马知节请文公撰父《神道碑》。酬以润笔,一切不受,止求奏荐四明师号。知节因奏真宗曰:请杨亿为先父造《神道碑》,不受润笔;况词臣受所赠,世之常规。乞降旨以授。上召大年问之,亿即奏以四明遗身事。上闻,深嘉叹之,重谕大年曰:但传朕意,请留住世。若师号,朕当赐之。润笔卿宜无让。于是特赐法智大师号。师由此住世,数年方入灭。又尝赐中金万两,重建国清寺。

  宋仁宗皇帝

  讳祯,真宗第六子。帝常顶玉冠,冠上琢观音像,左右以玉重,请易之。帝曰:三公百官揖于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分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回礼于大士也。天圣二年,诏赐天台教文入藏。帝阅慈云大师《光明护国忏仪》,至圣帝仁王,慈临无际,抚几叹曰:朕得此人,足以致治。亟令宣召,则已入寂矣。尝供施五百应真,有敕文文章》《盛典二考。

  宋宁宗皇帝

  帝闻北宗法师名,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师语简理明,上大敬悦,锡赍甚渥。赐号慧行法师

  宋杨文公

  名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真宗召拜正言,迁知制诰,谥文公。尝奏请法智大师号,并请留住世,凡数启。又设三问于法智大师,师具答,绰有余裕。具文章志

  宋赵清献公

  名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自号知非子。为侍御,弹劾不避贵势,京师号为铁面御史。官至政,谥清献。撰《法智大师行业碑》,有云:智者才辩穷化原,时为演说开迷昏;八万总结河沙尘,俱入天台止观门;法智远出扬清芬,游戏三昧真轶公帅越,适亢旱大疫,久祷不应。时神智升法师(法智之裔)住兴福;公请师迎观音像入府治,恳祷一夕,雨如霔,疫亦息。公奏于朝,赐师所住曰圆通,赐号曰神智

  宋夏英公

  名竦,字子乔。皇佑中拜枢密副史,封郑国公,谥。公为翰林时,同三藏惟净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尝上蓝溥禅师偈云:休认风前第一机,太虚何处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万里无云月上时。著《台山三铭

  宋杨主客

  名杰,字次公,无为人也,号无为子。官尚书主客郎中,提点两浙刑狱事。杰以净土之道为自信,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寿终之时,感佛来迎,端坐而逝。尝撰天台十疑论序,有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云云。其于净土圆顿之旨,可谓至矣。

  宋胡翰林

  名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仁宗朝,在翰林十五年,位至枢密副,谥文恭。镇杭州日,频谒净觉岳法师,咨询妙道,执弟子礼。尝撰灵山天竺寺记,有曰:曹溪传于一心,天台宗于三观

  宋太史邑侯

  名章,天台县令,尝撰石桥罗汉圣迹记,今亡。又撰广严寺荣罗汉长歌,石刻犹存。

  宋石太常

  名待问,官将仕郎、太常愽士、通判军州、兼同监市舶、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尝撰明州法智大师保恩院记,有曰:师从宝云通法师受天台智者大师教。是教也,广大悉被,微妙甚深。全兼六度之功,尽得五时之味。义无幽而不显,理无隐而不彰。修三止而念念不差,斯之谓定力成矣,然后烦恼可断也;习三观而空空不滞,斯之谓慧解发矣,然后菩提可证焉。

  宋胡秘书

  名昉,官温州军事判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尝撰法智大师塔铭,其序有曰: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若帝德去,微姬公、孔子,则无以垂百世常行之典;佛道衰,非思师、智者,则无以洞五时所说之文。孔子后,为儒席宗匠者,曷尝无人?智者没,作法门师表者,故必生德云云。

  宋史太师

  名浩,弥远之父。封会稽郡王,谥文惠,称真隐居士,佚老于乡。尝撰法智大师赞保安院记。每过南湖,从觉云连大师问法要,真隐曰:师于禅律亦贯通邪?师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又问:华严般若,似太支离?师曰:支离,所以为简易也。真隐肃然心服。尝撰真赞曰:

  瞻彼连师 色粹而温 礼义是习 诗书是敦 虽精止观 实祖儒门 鹤飞寥廓 蝉蜕尘氛 遂令听者 去缚解纷 五住大剎 藉藉有闻 晚居延庆 其道弥尊 伊惟台教 垂裕后昆 前有法智 后有觉云 意此幻影 与法常存

  乾道九年春,亲制疏,请元法师为月波第一师,屡亲讲说。手书赞之曰:师,教门义龙也。既为吾家师,又作此山主,愿奉此地,长讲天台宗教。既而奏于朝,赐师智海之号焉。

  宋沈丞相

  守四明日,屈觉大师居僧职,师以老病辞。公手札劝之曰:师行业清修,力荷宗教,是宜表正一方,纪纲诸剎,幸勿固辞!师即领命,诸方服其清整。

  宋皇子魏王

  王牧四明,尊本空法师之道。制疏,请主资教寺。

  宋刘殿撰

  公问圆智法师:教中一句,如何举扬?师曰:即事而真。公领其旨,自撰疏,请主鸿祐。

  宋李

  公帅越日,请悟空法师主圆通。亲为疏云:佛菩萨本自无心,有缘即应;士大夫何嫌异教?惟道是从。人皆喜诵其语。

  宋赵进士

  名彦肃,字子敬,严陵人。登庆元龙飞第,洛阳之翘楚也。来谒北法师,论佛法大意。尝问师曰:如来出世,先说何法?师曰:示生同居,先苦谛也。又问:诸大乘经多奇诡骇人,来至《法华》,何其平易?师曰:“群机未熟,必先动荡;机熟会入,衒骇何为?自是深识时教大旨,每称师为南山肉身大士。从受《删定止观》,叹曰:回天下外见,复于实际者,此书也。初彦肃好诋佛道,尝与僧抗议,理左语屈。及僧没,为行丧服。门人问之,曰:法恩逾于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宋曾鲁公

  名子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嘉祐中拜相,以太傅致仕。谥宪靖,封鲁公。高祖楚公为四明守。鲁公毓德侍下,人未之知。尝欲至延庆寺。一夕,法智大师梦神告之曰:明日相国来。师因语其梦。归闻公母,因同谒见法智。乃约曰:果应此梦,当为檀信送供。公后登相位,置买庄田于明州鄞县清道乡。

  宋骆侍御

  明州法智大师赞

  宋王文穆公

  名钦若,相真宗皇帝。出抚杭日,率僚属访慈云大师于灵隐山中。请讲《法华》及心佛众生三法妙义。才辨清发,衣冠为之属目。公对众叹赏曰:此道未始闻,此人未始见也。师以天台宗教本末具陈于公,公为奏赐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而亲为之书额。又奏赐慈云大师之号,复与秦国夫人施财六百万以建大殿。公尝致书问天台立教及解经义旨,与今古孰为优劣。师为之,公览文识义,益加信喜。师又为著《十法界观心。天台教得入大藏,皆公之力也。

  宋马侍御

  名亮,天禧元年出守钱塘。雅尚净业,造天竺慈云大师问道;师为撰《净士行愿法门》《净土传》。

  宋胡谏议

  名则。守杭州日,屡入山问道于慈云大师,欣领法要。为施金造山门廊宇。

  宋崔郎中

  名育才,职方司郎中。问施食之道于慈云师,为述观想一篇,见《金园集》。

  宋李和文公

  名遵勗,字用和。尚太宗女魏国公主,谥和文。四明法智大师誓愿燃身,公致书劝请住世;复为荐法智师号,有贺启,见文章志

  宋许刺史

  名端夫,江州太守。尝撰慈云诗序,谓文贯于道,言切于理。见高僧志

  宋晁待制

  名说之,字以道,济北人,自号景迁。监盐场日,常往南湖访明智法师。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通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僧。尝撰《仁王般若经序》《明智法师碑论》。见文章志

  宋陈忠肃公

  名瓘,字莹中,号了翁,又号华严居士,南州沙县人。尝为司谏,谥忠肃。立朝骨鲠,有古人风烈。因上疏论宰相章惇,谪四明。日与明智会,因问天台宗旨。明智举《止观》不思议示以性夺修,成无作行之义,公曰:乃知此宗,性本圆成。又问:现前色身,如何观察?明智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公曰:世人言其死如归,不知如归乃失家者。自是深达境智之妙,作三千有门颂以示明智,智可之。晚年刻意宗教,归为明智作观堂净土院记,发明寂光净土之言,宗门韪其说。《统纪》

  宋俞著作郎

  名充,尝撰本诚法师法昌院记,谓师有得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之义云。

  宋魏丞相

  名杞,出镇姑苏。请可观法师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步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公复与月堂法师为契,尝问世间相常住之旨,师曰:得非以四时代谢为疑乎?公曰:然。师曰:穷过去未来,虽有代谢,而此理常存。公曰:屡以问人,未若今日之可晓。

  宋晁侍郎

  名公武。时思梵法师退处西山归云庵,杜门著书,尝以经疏、语录商榷禅教之旨,名曰《会宗》。公一见契心,为之序曰:予闻世父景迂先生之言:'浙江东西有天台之学,通其说者无禅教之病,可以为人天眼目。小子识之!自予闻此,三终稔矣;今见《会宗》之所述,其有合于世父之言乎!

  宋林和靖先生

  名逋,字君复,谥和靖。尝作诗送慈云法师,谒金陵王安石曰:高才熊轼隐铃斋棠树阴浓长绿苔丞相望尊宾谒少清言应待道人来天竺孱颜暂掩扉讲香浮穗上行衣声里生公石莫遣移文怨晚归又酬慈云诗曰:林表飞来色犹惭久卜沿回一水隔梦想五天人谢绝空园草沉冥满几尘暮云如有待,宁谢寄声频”《本集》。

  宋李刺史

  名庭芝,将守台,梦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九九和上,宜就见之。郡咨问,莫知其说。闽士陈白悟曰: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处咸法师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日,其龙头九九之谓乎?庭芝大愕,即往谒见。师为谈出世道,深有契悟。以寺宇隘陋,谋迁之,庭芝首捐金帛,乃卜就东南。开基之日,获铜磬于土中。《统纪》

  宋李少师

  名端,闻处谦法师之道,甚尊敬之。请主白莲,奏赐法真之号。《统纪》

  宋北海郡王

  李少师请处谦法师主东掖白莲,王钦其德,为请神悟之号。《统纪》

  宋苏文忠公

  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初除翰林,迁内翰,谥文忠。公之子迨四岁不能行,及来杭,请辩才法师为迨落发摩顶,数日即能行。公赋诗为谢,有云:师来为摩顶,起走趋奔鹿。又尝与可久法师及惠勤、清顺为诗友。可久居西湖祥符,萧然一室,清介守贫,未尝有忧色。公当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师室,了无灯火,但闻薝卜余香。公仰叹留诗,有不把璃闲照佛,世知无尽本非灯之句。

  宋蒲刺史

  名宗孟,守杭州。公以上竺虚席,问人于辩才法师,师曰:灵感胜迹,非从谏法师不足当。公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辩之号。

  宋卢刺史

  名革,守金华。温其法师居景云日,夏大旱。师演《金光明经》,虔叩诸天,已而甘泽洽。公为奏其地永为天台演教之所,赐师法云之号。

  宋吴居士

  名克己,字复之,自号铠庵。建安节使之后,曾大父游学四方,因居婺之浦江。幼颖悟,为学无所不通。尝读《周官》,以为封建井田为可复。淳熙中四魁待补,叹曰:射目中眉,事与时违。乃去,隐于左溪。忽苦目疾,或勉祷圆通,辄云临危不忧,真大丈夫。有告以朱太杜祈公:未读佛经,何以知其未及孔孟?试持大士号,目疾良已,于是遂深信。读《楞严》空生心内,犹片云点太清,豁如发蒙。观山谷诗,赞美《宗镜》,有从永明书一百卷。自公退食,一炉香因阅及两函,宝积实师云:此书无规矩,不若看《止观》,令悟'境观二字以为几杖。服味,既而果有悟入,因曰:至哉规矩之说,所谓至方以方天下之不方,至圆以圆天下之不圆,识者取二书以究之,则规矩有无自有可见。曾为《妙经》作注,自言耻与枣柏埒,谓彼弘兼麤之典,我释独妙之经。嘉定七年冬,终于宝山,遗言以僧礼茶毗,寿七十五。所注《法华枢键》《楞严集解科》《四教仪止观大科》。晚编《释门正统》,未就而亡,良渚宗鉴为续成之。始家人梦湛假名求寄宿,洎学教,议论多暗合,又喜其人,以为后身云。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一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