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公布的统计数据里,2020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为1003.5万,乍一看好像还挺多。 不过别急着乐观,把它和上年度的数据对比下,问题可就大了。 这一数据比上年度下降了将近15%,创1949年新低。 年轻人不爱生孩子,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追溯原因,错综复杂,但最关键的一条还是养娃成本太高,更细化地说,养个孩子需要的教育投入太高,使得不少年轻父母只能是望洋兴叹啊。 教育成为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在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北京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提出了一个引发无数网友讨论的观点:“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 为什么渠教授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看看现实的例子就知道了。 从幼儿园开始,一场持续十多年的学校争夺战就已经拉开了帷幕。为了能让孩子上离家近、条件好,还便宜的幼儿园,不少家长往往提前一两年就开始踩点,详细了解幼儿园的办园情况,老师耐不耐心,课程科不科学,午餐好不好吃,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周全。 ![]() 这边孩子刚进幼儿园,父母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操心上小学的事儿,重点小学的学区房行情现在是什么状况,有没有房主要二手专卖的。 单身人士觉得买房难,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想买一套学区房更是难上加难。互联网上随便搜搜,天价学区房的新闻比比皆是,十多万一平都是基本水平,夸张的还有几十万一平的。普通父母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搭进去学区房里,还不一定能买得起。 除了金钱这些有形的投入之外,剩下更多的是那些无形的精力、时间甚至职场机会的投入。 孩子上学后,父母们又将面临一大新的挑战,给孩子辅导作业。据社会调查中心的问卷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父母表示,会因为孩子写作业而头疼。 ![]() 甚至一些学校还会要求家长给孩子批改家庭作业,讲错题,好好的家庭作业硬生生地变成了家长作业,可怜父母们白天被工作折磨,晚上被作业折磨,这叫什么事儿啊。 对于女性而言,生育还会为她们带来巨大的职业风险。面对效率至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妈妈们在职场上可谓是受尽歧视。 ![]() 已婚未育女性找工作被歧视早已是业内心知肚明的糟心事儿,即使获得了工作,也要签下几年内不怀孕的附加条款。休完产假回去的妈妈回到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权责被架空,甚至面临扫地出门的风险。 养孩子,教育孩子,一个家庭究竟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时间、精力、金钱,这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怎样才算做到最好呢。 减压减负,真的可以实现吗? 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挤破头要进重点小学,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辅导班的时候,关于减压减负的决策命令却层出不穷。去年风风火火的双减政策落地,一大批辅导机构倒下,教育培训行业进入寒冬。 可教培机构是关门了,可孩子们的教育压力会降低吗?答案很明显,是不会的。 在孩子升学问题上,一个数据,始终是悬在家长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那就是中考淘汰率。 ![]() 据教育部2019年数据显示,在中考这个分水岭上,只有将近一半的考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而剩下的要么去读职业高中,要么辍学。其中这一淘汰率在浙江等地竟然高达60%。 没有一对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读职校,或者辍学,所以面对这一残酷的升学压力,父母们只能推着孩子不停学习。 ![]() 国民教育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 学校要减压减负,可升学压力又摆在那里,家长只好求助于辅导老师的力量。正如渠教授在演讲中说的,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 而这就造成了庞大的资本市场开始攫取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来源,校外培训机构盛行。 当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如火如荼地整治培训机构,但这一切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家长的升学焦虑压根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明面上的培训禁止了,暗地里的培训崛起了。教育投入依然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无底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