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中国历史的改革

 丘山三也君 2022-01-28

       尧舜之道诞生了华夏文明,经伊尹和周公二代圣贤为首的累世践行,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伟大的中华文明精深博大,经久不衰而美奂美伦。

       伊尹之于殷商,是开国皇帝级的开国功臣。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拜他为师,请他辅政,他一手策划推翻夏桀,建立殷商,教商汤以尧舜之道。因伊尹是厨师出身,所以总以烹调来阐明治国的道理,老子《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应该是在这里出处的。伊尹理政五十多年,历五代国君。商朝第四代君主太甲即位三年后犯糊涂,伊尹规劝无效,就把太甲放逐到商汤墓地桐宫悔过自新,太甲省悟后重新振作,伊尹就亲自把他迎回朝庭,恢复王位。太甲也不负厚望,终成一代有为明君。史称伊尹放太甲,详见《史记:殷本纪》,是帝师教育帝王改邪归正绝无仅有的成功例子。

       对这事件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则有不同的纪载,是彻头彻尾的王位争夺战,《竹书纪年》记述大意是:伊尹篡位,把太甲流放到桐,七年后,太甲潜出桐宫,回朝庭杀伊尹,复位成功。立伊尹的儿子伊陟,伊奋,并让他们继承家产。纪载很矛盾,绝不可信。①既然潜出桐宫杀伊尹并复位成功,那么按古人的做法就必须斩草除根,那还有立伊陟,伊奋,并让他们继承家产的事。②如果伊尹篡权夺位,那么太甲子孙们,太甲之后商朝的历代国君那能这样传颂他,《史记》也就不可能这样高度评价伊尹。

     有一说是霍光,董卓,司马昭这些权臣要为自己行废立辩解,而抬高《史记》对伊尹的纪载。但董卓是乱臣贼子,在位时间也短,没有人会采信的。司马氏在历史声名太臭。霍光是霍去病的亲弟,本人没大问题,但他的老婆霍显恶贯满盈,儿子也没一个是好东西。这些人对后世根本没影响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记》是他们能够影响的吗?

          另外《竹书纪年》对尧舜的纪载是:尧在位时极力打压舜,而舜做国君后又残酷虐待年老的尧。可见竹书是部毒书,是要毁我中华文化的邪物,必须摒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和伊尹一样也是开国帝王级的开国功臣,牧野之战胜利后攻陷殷商首都朝歌,纣王鹿台自焚,宣告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立国二年后武王去世。周公以托孤大臣身份总摄朝政,辅助年幼的成王,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周公辅成王”,成为历朝历代托孤大臣顶礼膜拜的典范。

       灭商纣后,按《封神榜》的说法

  :攻陷朝歌,纣王自焚后,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封诸侯 ,周王朝建国大业宣告完成,其实不然。牧野之战只是攻下殷商的政治中心朝歌,逼纣王自焚,而朝歌以东都还是殷商的势力,周公二次东征,用时三年才完成统一 大业,二次东征残酷而激烈,灭五十国,使成周成为东至大海,北至辽东,南至淮河流域的泱泱大国。跟随周公东征的战士经残酷而激烈的战斗后,幸存下来的人对一旦能解甲归田心中充满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

      周公一生的功绩,西汉刘胜在《尚书》的解释性著作《尚书大传》中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就是在商纣暴虐时敬天命,睦诸侯,修政德,勤谋求。然后打败殷纣。二次东征,开疆拓土,奠定成周广大的疆域。建诸侯国拱卫朝庭。营建成周洛邑(在现在洛阳附近)。制礼乐以治国。成王成年后,把政权交还成王。  

       凤鸣岐山,幽远的周塬,有着富庶安康的农耕文明和诚信仁爱的周礼文化,是我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父子四人都是中华文化的祖宗,儒家思想的始祖,而这个家庭则是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庭。

       泓水之战,宋襄公兵败身死,贻笑千年。自东周后,天下诸侯纷争,诚信仁爱的周礼文化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决战,当时宋军己占有利地形,在北岸列阵待敌。而楚军还在忙着渡河。司马子鱼建议楚军势大,应抓住战机向楚军发起冲锋,但宋襄公迂腐守义,坚持不击半渡之师。等到强大的楚军全部渡过泓水集结完毕,摆好阵势,才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大腿也受重伤,数月后因伤死去。战败后宋襄公辩称:“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自己遵古训没有错。对此,伟人毛主席对宋襄公做出最权威的评价:“蠢猪式的仁义”。把战争当作追求公平的体育竞赛,泓水之战标志着商周以来“成列而鼓”为特色的"义礼之兵”行将寿终正寝。一场从思想到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改革即将拉开序幕。

       以人为本,以法治国,改革从齐国拉开帷幕,齐相管仲在齐桓公全力支持下,齐国进行一场自下而上的全面改革。由于管仲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对商周以来政治的弊端的洞悉和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深层次的认识。使改革既针砭时弊又富于远见。其中“以法治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以法治国是对周公以来以德为先,以礼治国最重大的继承和改革。继承和发展了姜太公封齐以来,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的治国之道。管仲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做为维系国家的基石,张显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使齐国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

       使尧在,咎繇为理,是管仲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如果有尧帝一样明君,和咎繇一样的官员来掌管刑狱诉讼,而咎繇是和包拯包青天一样的上古官员。典句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政理》中的《愚公谷》寓言故事,传说是管仲决心以法治国的改革诱因。以法治国为社会建立了强有力的共同准则,解决了以礼治国面对奸宄之徒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以人为本则是对周礼文化的继承,它强调富民安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它重教化,提倡:“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终身树人”。管仲的以法治国,法教兼重,商德保民,礼法兼容的治国思想和姜太公一脉相承,是太公治齐的继承和发展,后世称之为齐法家。

      管仲治国,思虑缜密全面,处施可行,容易落地。把发展经济摆在第一位,提倡发展工商业,科学种田,科学征收田租。注重土地再生能力,注重环保,禁止滥砍伐,禁止竭泽而渔。强调商贸对工农业的促进作用,在国都临淄建设多个专业化市场。主张对外开放,增进和其它诸侯国的贸易往来。最绝妙的还是在那个年代就常用经济战使敌国关键的战略物资匮乏,使之不战而败。启发了后世兵家,如《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军思想。可以说管仲这些治国思想就是到现在也没过时。

       秉承管仲改革的成果,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和齐威王的开明,使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姜小白)时期的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学者向往的殿堂。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自春秋后,面对混乱的局面,有识之士深感周礼文化的不足,试图对它进行改革和补充,并形成各大流派,都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为各路大家,学者提供了优越的平台。他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辩论。他们主张不同,观点迥异,但相映生辉,并成为齐国的国家智库,到齐宣王时授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学士多达七十六人。孟子和荀子等圣贤也曾到稷下学宫讲学和任职。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文化思想最輝煌的时代,群星闪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况空前,照亮了中国几千年文化思想史的天空。期间诞生的诸子百家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东方文明的代表。而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直至现在。

      儒家思想全面继承了周礼文化,以文王和周公为始祖,洛邑成周为祖庭,以德为先,道取中庸。孔子治国的理想是圣人之治。他说: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之不刑也。《孔子家语,刑政》。刑之不刑是其核心,刑罚不是用来惩罚人的,惩是为了诫,是用来教化人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门弟子提倡道义为先,《易经,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士农工商,以商为末流。以逐利为耻,与管仲以商为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足则知荣辱的立场互相对立,孔子褒扬颜回安于贫穷,居陋巷而不改,孟子不食嗟来之食。他们不屑《管子》之学,鄙视管仲改革,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者为历代王朝建秩序,定标准,不断为社会做规范。发展到后来,帝王都称孔门弟子,儒生坐而论道,宋真宗皇帝赵恒在《励学篇》则提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神宗时期,颇有管仲之风的王安石主持变法,也遭到这些儒家大贤们不遗余力的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帝国孤方独味,儒家思想越来越发展成为禁锢人们精神世界的桎梏,直至把宋王朝弄成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而任人凌辱,此是后话。

       兵以诈立,以谋胜。泓水之战后,义礼之兵遭到普遍质疑,兵圣孙武的横空出世,《孙子兵法》的震撼登台,在中国战争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孙子兵法》引领了军事事想的改革,而随后柏举之战是《孙子兵法》的示范战。这是春秋时期一场发生在吴楚之间的宏大战争,当时吴军溯江而上进攻楚国,到淮汭(今河南潢川或安徽凤台)孙武决定弃舟登陆,原定西向改为南下进军。伍子胥不解问他:我们善水战为什么要改陆路攻击。孙武告诉伍子胥,因为这样做是楚军没料到的,如果我们继续西向,逆水行舟速度慢,他们会在上游做好准备等待我们,到那时取胜就困难了,兵法云:兵贵神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后吴军果然大获全胜。深谙孙子兵法的毛主席,长征时在指揮挽救中国工农红军的首胜一一一四渡赤水,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经典之作。事实上自遵义会议后,整个长征后半程都在用这一战术。

       《孙子兵法》后,《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相继问世,出现了吴起,孙膑,韩信这些历史顶级軍事家,顶级的谋战高手,都有不世战功和辉煌军事成就。可以说,自孙武后,中国的战争真正进入了谋战时代。

       春秋末年,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战国”这个词的字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争夺的激烈程度,迫使各国竭力寻求强国之道,李悝变法就在这一大背下应运而生。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改革家,魏文侯时为相,主持变法。  改革措施大体是:①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②废井田,尽地力之教以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制定合理税收政策。③颁布《法经》,全面实行法治。④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变法就是把奴隶解放出来变成国民,中央集权,国君专制,完善深化法治,发掘一切人力地力物力以强国强軍。李悝之法已有明显的秦晋法家的特点,比之于以人为本,以法治国的管仲改革,李悝的变法已具专制和暴力的倾向,更适合一切为了战争的时代需求,深深影响后来各国的改革,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就都是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的。

      楚悼王请吴起到楚国推行变法,吴起沿用李悝《法经》,《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指导思想和李悝大同小异,而实际措施更加重视耕战,更倾向于为战争服务,并首提禁止纵横家游说

       战国时期,法家主要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而秦晋法家则认为君尊则令行,《韩非子  难势》甚至以为:“独视者则明,独听者则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变法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商鞅把秦晋法家玩到极致,他在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君尊则令行的独裁统治,后世韩非子的独视者则明,独听者则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的思想就是受到他影响的。商鞅之法,重农抑商,奉行愚民政治,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禁止农民学习文化,接触知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这种一切都为扩军备战服务的军国主义政治在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收到很好的效果,经六代秦王的坚持,强大的秦国终于在秦始皇时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

       统一国家后的秦王朝采取的治国处施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当然贾谊只是从汉王朝的角度来论述前朝的过失。秦帝国还留下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功业,如政治制度,如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修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骑兵的冲击,建九横九纵的交通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修的直道驰道沿用至今而不废。然而过聚的国策役民无度,法家帝王的铁血统治和无底线的自私,使六国遗民水深火热,而关中百姓苦秦已久。陈胜大泽揭竿而起,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溃章邯的秦军主力和王离的长城兵团,沛公刘邦入关中,末代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交出传国玉玺,盛极一时的秦帝国就这样轰然倒塌,二世而亡,只历短短十五年。贾谊为亡秦总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沛公入关中,悉废秦法,官吏一概原职仼用,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太公惜墨如金,字尽精义。刘邦的宽简仁慈使百姓非常高兴,纷纷牵牛羊,送酒食以犒劳义军。但刘邦告诉他们,仓库的钱粮很多,不能让他们破费,义军不能扰民,这样的仁义之师,这样的帖心话,使秦地百姓如沐春风,如逢甘霖,和秦王朝的暴戾形成鲜明对比。物极必反,约法三章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王朝即将诞生。

       众望所归,经过四年鏖战,刘邦打败了和秦朝一样残暴的西楚霸王项羽,赢得了楚汉之争,于公元前202年在定陶称帝,建立大汉王朝。王朝草创之初,仍战事频繁,思想混乱。定都长安后,大思想家,政治家,楚国人陆贾就常引用儒家经典劝刘邦行仁政,向来鄙视儒生的刘邦破口大骂:乃公马上得天下,要诗书干什么,陆贾反问:陛下虽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商汤和周武王就是因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而能长久。如果秦得天下后行仁义,法先圣,还伦到你陛下吗?刘邦终于听出门道,有点惭愧,就对陆贾说:你把它写成书,论述秦因何失天下而汉因何而得天下,以及总结古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于是陆贾就写了十二篇文章,每一篇刘邦看后都拍案叫好,并为这十二篇文章命名为《新语》,把它作为大汉王朝的治国的主导思想。

       《新语》,一个好奇怪的名字,盖因《新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结合道家和法家,论述如何以仁政治国的政论性著作,在刘邦这个曾为秦小吏的人看来很陌生,所以谓之新语。后人总称赞刘邦悟性很高,听得进好的建议,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史记  高祖本纪》,这只是刘邦悟性很高吗?其实不然,秦虽禁儒,排斥黄老之道,在政府层面不能接触到,但孔子通过开办学校和数百年儒家弟子的不懈努力,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每一角落和人的一言一行,当刘邦看到陆贾的上书后,应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新语》的推行得到臣下认同和民众的接受,成为西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和秦的严刑峻法相反,汉初确立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大汉王朝终于迊来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继文景后,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为了更好维护王朝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采纳董仲舒的主张,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至此,自春秋后百家争鸣的局面戛然而止。中华民族的历史又迊来一大转折,儒家思想成为以后二千年里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中华民族从此逐渐走向平庸,再没出现过能和春秋战国时期匹敌的人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却淘不掉历史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和功过是非都镌刻于史书之上。伊尹,周公,孔子,圣贤也,他们欲使春满人间,然后同享春天的温馨和美丽。而秦始皇之流,徒欲举国之众为其盛夏送鲁缟冰露,而严冬送貂裘炭火。孙武明见万里而至察千年,其军事思想至今光芒不减。管仲治国之才古今无二,以人为本,以法治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十年树木,终生树人。至今仍是为政者的座右铭,他以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现在美国打击敌人的主要策略。诸葛亮居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但后来他治蜀的表现看来,他只能当管仲的学生。由于管仲为历代儒家所排斥,所以他的历史地位远不能反映他的功绩和对历史的贡献。

     为改革殇者伤之,吴起在给楚悼王奔丧时被改革中利益遭到侵犯的旧贵族乱箭射死,而商鞅则在秦孝公死后被反对派车裂(五马分尸),吴起为得将军之职杀死妻子,丧心病狂!商鞅则毫无底线地在战场诓骗故人,坑害故国,所以世人对二人的惨死不以为冤。然而二子都有滔天才略,吴起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战神,著有《吴起兵法》。商鞅说秦孝公时帝道,王道,霸道,可以任公选择,可见其精深博大。他们都为理想屈心事志,坚如磐石。其实许多战囯策士都如此,如孙膑,苏秦,张仪,范睢。他们为实现胸中抱负,呕心沥血,历经磨难,饱受屈辱,以满腹韬略和惊人的勇气征服了当时的国君而得到重用,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们不避凶险,不死不休,不可遏止的战斗精神是后人所不能及的,令人感慨,令人敬佩。后世空叹报国无门的儒生应看前人是如何作为的。仰望历史天空,千古悠悠,向不屈的灵魂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