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来了:5本揭秘历史真相的书,还原最真实的中国

 小书呆读书纪 2022-01-28

  
历史不只是印刷在教科书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相比被中学历史课本支配的痛苦记忆,今天的5本【中国史书单】,不仅带我们在历史时空恣意穿越,而且有着堪比悬疑小说一样的阅读体验。
 
读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得失、知兴替。
 
因为,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尔的,而是岁月齿轮下的周期轮回。
 
尽管历史不会重演,但是过程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几本书,将用明明白白的事实告诉你,原来真实的历史这么有趣。
 

1《秦制两千年》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个诸侯轮番登场的舞台,是战争激烈、流血千里的决斗场,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时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传奇帝王秦始皇,他结束了春秋以来500余年的战争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假如没有秦始皇,假如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局面延续下来,也许中华大地从此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就会变得像欧洲一样零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缔造者。
 
因为,自始皇帝以后的两千多年,分裂不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只有统一才是正剧。 
 
2《万历十五年》
 


1588年1月17日,戚继光这个将星陨落,古老的大明王朝错过了最后一次逆转的良机。

 
而此时,西班牙的舰队已经整装列阵,即将出征英国,开启海洋争霸的新航海时代。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明朝后期,世界大势已然发生巨变。
 
僵化腐败的文官集团、被压抑的资本主义萌芽、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矛盾一步步在凸显。
 
但是,大明王朝的统治阶级并未意识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内忧,也没有觉察到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的外患。
 
以致于万历十五年,成了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给我们带来一个不同的观察历史方式。
 
 
3《显微镜下的大明》
 

要想读懂大明王朝,不能只关注于朝堂,也要倾听最底层的呐喊。
 
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历史规律。
 
作者马伯庸通过六个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把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鲜活基层政治事件,呈现于世。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和微妙的官场之术。
 
这本书,不仅仅展现了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更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4《饥饿的盛世》
 

乾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也最强盛的超级帝国。

但是,此时大清帝国的政治局势已经紧张到极点,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六十年。

到乾隆在位末年,大清已经外部列强四起、虎视眈眈,内部起义不断、饿殍遍野。
转瞬之间,大清帝国的国势岌岌可危。
 
 《饥饿的盛世》,没有拘泥于大清王朝一个朝代,而是立于历史的全局,纵览为什么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机遇。
 
也没有拘泥于大清王朝一个国家,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大清帝国是如何在世界强中走向末路,甚至逐渐沦落为“东亚病夫”。

 
5《叫魂》
 

《叫魂》讲述的是乾隆盛世年间的一场荒诞事故。
 
1768年,权力与威望达到顶峰的大清帝国,突然被一种“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
 
传说巫婆术士们用名字、头发或者衣服作法,就能差遣受害者的灵魂使之发病甚至死亡。
 
一时之间,百姓人心惶惶、官员疲于奔命,连庙堂之上的乾隆皇帝都寝食难安。
 
事实上,这些本来是地方流民和乞丐的零星骗局,却被乾隆解读成了要颠覆朝廷的大阴谋。
 
于是,乾隆下令在全国发动了一场除妖运动,造成了朝野和民间的大恐慌。
 
在这场全国性的荒唐闹剧下,乾坤盛世开始由盛转衰,最终酿成大乱。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自古至今,历史从来没有割断,也不可能割断。
 
只有跟随历史的齿轮,触碰那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才能在王朝的兴衰更替中,更好地理解现实、把握现实。
 
这,或许就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