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牧师一家在河曲

 国光9909 2022-01-28

图片

忻州记忆
  

图片

01

来自天上的呼召

1910年,在北欧国家挪威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人正在举办着一堂讲座,这是一堂关于中国的讲座。
听众中,一位英俊的17岁小伙子Peter Torjesen(中文名叶永青:1892年-1939年12月14日)被老人讲授的内容深深吸引着。
那一天,他听到微小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8)
在讲座结束时,大家纷纷往一个篮子里放东西捐献给中国。他倒空了钱包里的所有东西,随同物品一起捐出去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还有我自己。

图片

来中国之前的叶永青,有着如炬的目光和明星般的面庞,然而他却选择来到中国偏远贫穷的地方,把自己献给主,献给中国人

从那时起,他心中有了一个目标:到中国去!
他先去美国深造学业,之后参加工作,但他的追求一如既往,“我必须尽快到中国去,那才是我的归宿。”

   02

达成夙愿

1918年,叶永青26岁时,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如愿来到中国。
经过两年多语言强化训练,他请愿去山西河曲传教。1921年11月,他开始了在河曲的传教历程。
同年,他远在挪威的恋人端正方(Valborg Torjesen),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也来到山西。
1923年1月,两人在山西岚县结婚,随后这对蜜月中的夫妻骑骡子走了六天,来到河曲,把他们的新家定在了那里。当时,那里还没有一间教会。
图片

新婚的叶永青夫妇

03

新生活

每天早上,叶永青和妻子会早早起床,步行或骑骡子到乡村各地去传教,建立教会,并和村庄的负责人一起协商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
他们看到当地人民就医十分困难,因妻子端正方曾接受过两年护理培训,便决定开一间小诊所,帮助有病的人。
而叶牧师则开办了当地第一所教会小学——育德小学。
1921-1931年间,中国西北大饥荒,上百万人死于饥荒。
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穷苦人到教堂寻求帮助,叶牧师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食物。
围坐在教堂里的穷苦人,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听叶牧师夫妇传讲福音,这对夫妇甚愿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他们。
当时的河曲虽然落后,但人情意重,每逢过年过节,朴实的河曲人热情地邀请叶牧师夫妇去家里做客。
与此同时,他们的四个子女陆续在山西出生,分别是长子保罗,次女玛丽亚(她后来写了回忆录《叶牧师一家在中国》),三弟但以理,四弟属基。他们热爱中国和当地人,喜欢中国饭菜。
“我的头十年都是在河曲度过的。“玛丽亚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地人第一次见到我们时管我们叫'洋鬼子’,因为大多数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外国人。但一旦他们了解了我们以后,大家就变得非常友好。我有许多中国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度过了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
“我记得我的童年时代在中国北部长城脚下的家度过。“ 小弟弟属基回忆道:
”那是用泥砖和草秆搭的。在院子里,我们种了好多美丽的鲜花,还有两面旗子,一面是中国的国旗,一面是挪威的国旗。在院子外面我们种了西红柿,  还养了五六只小羊和小鸡。我记得有一位中国妇女王大嫂,她是来我家帮忙照看我们的,她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图片

一家六口最后的全家福

04

 残酷的战争年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是几个受创最深重的省份之一。
河曲是战略要地。由于当时既没有战争灾难救援会,也没有红十字会或野战医院,叶永青爱人的诊所里住满了受伤的中国军人,以及受了伤的平民。
同时,战争使许多家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人们纷纷来到教堂栖身,有时多达2000人。
战争初期,挪威是一个中立国,日本人答应不来轰炸。
他们要求叶永青一家人在院子里挂出挪威国旗。
然而后来,有人报告日本人说他们在帮助中国军人和平民时,一切都改变了,日本人把叶家当作了敌人。
叶永青几个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在河曲的家里进行,父母就是他们的老师。
但在他们第二次回挪威探亲、并于1937年返回中国后,他们被迫转到了位于湖南益阳的一所挪威人的学校读书。
1939年,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步升级,所有的挪威妇女都带着她们的孩子离开了中国,返回挪威,该学校只剩下了叶家的四个孩子,学校也只好关闭了。
他们只好又转到了山东烟台的英国人的学校,因为他们只会讲汉语和挪威语,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但父母还是将他们留在烟台,双双回到了河曲县。
孩子们后来回忆:“我们只和父母一起过了一个暑假,他们就离开了烟台,于1939年9月回到了河曲的家。
我的父母先坐船到达天津,然后乘火车到山西的宁武县,最后又骑驴走了四天才回到了河曲。
到了河曲,他们发现那里的街道萧条而冷清,所有的大铺子都关门大吉了。很多人都远走内蒙古,因为那里较少战争。
人们日日夜夜提防着空中的死亡大鸟扔下的致命的炸弹。”
河曲人民看到叶永青夫妇回到河曲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十分感动。
教堂里增添了许多新教友,大家全都赶来欢迎他们的归来。
从此,教堂又成了人们聚会的中心,躲避炸弹的防空洞,以及疗伤治病的医院,一块难得的仁爱圣地。
而此时,叶永青夫妇还不知道由于他们帮助了平民和军人,日本人已经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灾难悄悄地逼近了他们。
图片

当时教会礼拜以后姊妹的合影

05

血洒河曲

1939年12月14日,他们照例挂出挪威国旗,好让日本飞机看到。
那天,空中飞来了34架敌机,牧师跑出院子,仰望天空,然后飞快地告诉妻子,他们已经来不及跑到教堂以外的防空洞了,看到飞机特有的俯冲式轰炸,显然明白日本人有预谋而来,目标就是他家里和教堂。
震耳欲聋的爆炸将他们包围,巨大的声浪将他们震倒。噩梦般的几分钟过后,整洁的教堂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坟墓。
端正方吃力地从废墟中爬起来,却看到丈夫被压在一根房梁下,严重受创已停止了呼吸。
四天后,叶师母在写给挪威的一封家信中说:“直到午夜时分,他才被装裹停当,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看上去漂亮而安详——甚至有一丝微笑显现在他的脸上。
我们忠实的帮工老聂和老王自始至终在帮助我。我们已经忘却了一切,只是相对流泪。
他们似乎还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不相信彼得会这样永远地倒下去。
他们说,彼得是为他们而死的。不论是帮工还是在教堂里的人们都是热泪盈眶。
由此我愈加坚信,河曲的人们与这位外国朋友,这位传教士的关系已有多么密切,他们是多么敬爱他啊!”
追思会在12月31日举行,成百上千的人们赶来参加。因为教堂只剩下残垣断壁,只好搭起一顶大帐篷。
帐篷内外装饰得很漂亮,灵巧的手把爱的怀念扎进了圣洁纸花,地方上也送来了写了各种悼词的旗幡。
其中一面挽幛上写着“优秀的领路人为我们而死了”。
红色的十字架竖立在灵柩上,朝阳使它显得更加鲜艳。
1940年1月1日,叶永青牧师安葬在他生活了20年的河曲。
他曾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从不吝惜自己,也不畏艰苦,只愿把十字架上成就的福音传播到每一个偏远的村庄。
“我亲爱的丈夫就这样永远地安息在中国的黄土地上。”
图片
叶永青牧师的葬礼
06
劫后余生
在山东上学的四个孩子在父亲去世多日后接到电报才知道噩耗,最初他们觉得生活的根本动摇了。
然而,他们对全能上帝怀着孩提式的单纯信心,相信神会照顾失去了父亲的孩子,继而对生活的信心也不再动摇。
在河曲的基督徒们也给四个孩子写了一封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信:
“亲爱的孩子们,请接受我们由衷的致意和诚挚的情感,你们失去了至亲无尚的父亲,而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们愿意分担你们深藏在心里的悲哀和痛苦,尽管我们无法减轻你们的哀恸,但我们能帮助你们向天父祈祷。你们必会得到慰藉,获得力量。
失去丈夫后,叶师母挂念孩子的心也迫切,然而权衡之后,写信告诉她的孩子们,她还需留在河曲,暂时不能离开那些“失去了领路人,无家可归的教会家人”。
在叶牧师追思会时,贺龙将军曾特派一位科长专程参加,并慰问叶师母。此后很多八路军也来到其藏身之处多次看望,表达对叶牧师为中国献身的感激和同情。
他们也问到基督教,师母给他们看丈夫和孩子们的照片,他们个个眼含热泪。
有人说,此前他们只知道人们会为共产主义而死,现在亲眼看见了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很高兴看到牧师一家如此热爱中国,也亲眼看见了耶稣无条件的爱。
河曲仍然不断地遭到轰炸,后来,叶师母和其他挪威女教士找到一处接盖在长城上的房屋并把它租了下来,作为她们最坚固的防空洞。
这样,白天她们就在长城边度过,夜晚才返回城里的家。教会里的人都劝母亲为了4个远在山东烟台的孩子要注意安全。
到1940年5月,教堂的事稍有起色,大家集资新买了一块地兴建教堂,合同签订了,这对所有人都是难忘的一天,又有了礼拜堂、学校和小礼堂。
在河曲大轰炸后,一些人告诉基督徒说“现在,你们的教堂成了废墟,你们的牧师也亡故了,基督教会在河曲恐怕要完了。
他们的话并非嘲讽,而是带有宿命意味,认为教会在河曲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不,不是这样。我们依然在,我们就是教堂。”叶师母和活下来的信徒们如此回答。他们懂得教会不是一座建筑物,也不是靠一个牧师。
新的教堂盖起来之后,叶师母决定去和孩子们团聚。她向西北方向走了8天,经过鄂尔多斯沙漠再到包头,乘火车和船向东北到了山东,一家人终于团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突变。1940年4月, 德国人入侵了他们的祖国挪威。
师母记述:“我刚刚失去了一切依靠,现在看来连亲爱的挪威也保不住了,但是请记住,在地球上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天国才是我们的故园。
1941年8月日军把来自同盟国的外国人都软禁了,包括叶师母和她的孩子们。1942年全家人又被囚禁在山东监狱,直到1945年8月抗战结束, 他们才重获自由。
当时国内纷繁复杂的内战局势,使他们无法继续留在中国,只有依依不舍地离开。四个孩子有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挪威,有的前往美国。

07 

挚爱难舍

1948年,长子保罗带着妻儿又回到中国,他继承父亲遗志,走遍了宁夏、青海和甘肃西北部。
访问了许多蒙古族聚居地,最后全家住在兰州,学会了蒙语。
当时战争紧迫,他们于1948年离开内陆,远赴香港,但他们的小儿子出生在兰州,3个月时急病不治而死,与祖父一起葬在中国。
后来保罗前往台湾,  向那里的汉族人和蒙古传道,直到1970年。
当时台湾土著阿美族人没有他们自己语言的圣经,保罗承担了这个任务,与别人合作。使阿美族人有了自己语言的圣经。
1952年,叶师母也来到台湾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在那里,她成了许多原籍在大陆人的母亲。
每个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他们都理解她对中国的家----河曲的爱。
女儿马利亚在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担任教授,曾幻想在大陆教书,无果,便在当地传讲福音,使许多离乡背井的大陆人在上帝的福音里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那些年,叶家人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然而全家人一刻也没有放弃过重返中国河曲家的梦想。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只能望海兴叹,与河曲隔断音讯数十年,好像生命中失落了什么东西。

08 

故乡情深

文革结束后,1987年奇迹发生了,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张医生赴美探亲,偶遇叶牧师的女儿玛利亚。
张医生被他们的故事打动,立刻答应帮助这家人来到河曲寻根。
于是,叶永青的女儿玛利亚和儿子但以理在第二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河曲。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有变,找到儿时的伙伴,还是那样亲切。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带他们瞻仰了叶牧师的墓地,他们都还记得。
和河曲人的相聚,令叶家儿女百感交集,所有的一切依然在诉说着父亲当年的故事和他对河曲人民无条件的爱:如何选择了这块黄土地,深深地扎下根来,与这里的人民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度过了战争中最黑暗的年代。
1990年,对于叶家人来说,作为 “复活之年” 和盛典之年永存心底。
在这一年,山西省政府正式邀请他们重返河曲,参加叶永牧师纪念墓碑的落成与揭幕典礼。
当年叶永青生长在河曲的4个孩子于50年后联袂重返故园,他们和儿孙们组成了16人的叶家探亲团。
圣经上把第五十个年当作圣年,也称禧年,“这时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归回产业,归回自己本家”。
何等奇妙又感恩!
在揭幕仪式上,许多朋友聚集在风景秀丽的墓地,庄严的墓碑高两米,宽一米,基座前有台阶可拾阶而上。
叶家合族人齐声合唱颂主圣歌。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感恩的泪水!
父亲在逝世50年后,被更多的人记念,虽死犹生。荣耀归主!

图片

                  牧师的四个孩子及配偶


09

 爱无国界

河曲归回之行后,故事并没有结束。
叶家人应邀继续帮助河曲的建设发展。
1993年,会说汉语的叶家长孙叶福礼带着妻子落户山西,以爷爷的名字命名注册了山西永青咨询服务公司,提供公共福利服务。
其中有一些基督徒在服侍,他们在企业经营的同时,先后在榆次、阳曲等地实施了一些免费医疗、种养扶贫等公益慈善事业,为主继续做荣耀见证。
叶先生夫妇这一住,又是二十多年,一儿一女也已经长大,都在山西生活。他们的故事被编作《外国人在中国》在新闻报纸上报道。
从一百年前,年轻的挪威人叶永青听到天上的呼召,决定把自己献给中国,这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和中国就牢牢相连。
即使有些后代没有定居在中国,如在美国生活的Jean女士一样,他们的心时常遥望中国,热爱中国人民,因为有一份爱,从天而来,从来就没有国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