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法熏疗除百病

 图书 馆员 2022-01-28

艾法熏疗除百病

常有朋友在后台留言:艾灸后,出好多汗,好还是不好啊?图片

其实,光说出汗这件事,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是身体主动出汗,是好事,身体的一些废物、垃圾可以通过汗液排出来。如果是身体被动出汗,就是虚脱,对身体不好。
那么,艾灸后出汗呢?
有些人在施灸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甚至被单都湿透,施灸一次出一次大汗,这导致不少人顾虑:身体如此出汗,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呢?
但是,也有些人艾灸后不出汗,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艾灸出汗,到底好不好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2种情况~
1
艾灸后出汗上面我们说过了,如果是身体主动出汗,是好事。

艾灸就是身体主动出汗,是正常的。艾灸源源不断的地给身体提供正气,艾灸之后或者施灸过程中出汗,艾灸让身体深层发热后,排出汗液,是在排毒,排邪气,是身体主动出汗,正常的,大家不用担心。

但是也有人在艾灸隔天或者艾灸结束一会之后,开始大量出汗,同时伴有虚脱的感觉,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本身气虚,建议加灸太渊穴。
2
艾灸后不出汗 艾灸后不出汗,那就说明身体正气不足,病邪瘀堵经络比较厉害,艾灸暂时还不能到达皮肤深层,感觉不到身体发热,不能让身体主动出汗。
这种情况,一定要继续艾灸一段时间,让身体不断地修复,随着身体正气的增加,身体的正气补足了,身体的排汗功能就会恢复。身体的寒邪就能通过汗液排出来。
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些特殊人群,吃完饭,大量出汗,或者白天稍微一动就出汗的朋友,其实这些都是气虚造成。要想调理呢,需要一方面补肺气,比如重灸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同时年纪大的还要补肾气,可以灸太溪穴,这是肾经的原穴。
艾灸出汗好不好?答案显而易见了。

艾灸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帮助人体排除滞留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分。

艾灸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身体感觉良好,或者觉得很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不用担心,艾灸的过程中适当饮用温开水,及时补充体液即可。
但是,如果灸后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有问题了,可能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这个时候,最好有应对方案来调理。
灸出的汗代表什么? 在艾火的作用下,热力会使熏烤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会加速,所以皮肤会出现潮红。一般艾灸后潮红与汗出会同时出现。
如果用艾灸仪艾灸穴位,皮肤潮红会伴有水气,摸起来感觉非常湿润,这说明艾灸的量足够了。
艾灸后每个人的症状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阳虚的比较严重,刚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后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但是,出汗太多要怎么调?
1、有些人刚开始艾灸不出汗,大约10~30天后开始出汗,这和正气需要循序渐进恢复有重要的关系,此时可以加强对足阳明胃经的按摩和刮痧,同时继续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强转化气血的能力。培补正气,增强排除外邪的能力。
2、要尽量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出汗多,比如说艾灸量过大、捂得太多。
3、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特别适合那些阴虚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4、最好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灸出的汗,还能辨体质! 艾灸时出的汗,能反应我们身体什么情况呢?
1清汗

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 如水状,不粘手。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补充气血,培元固本。

建议穴位:足三里、大椎、气海、关元、血海。
凉汗

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

建议穴位:肾俞、命门、神阙。
3 黏汗、黄汗

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全身摸着黏黏糊糊,甚至汗液发黄的,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除热的穴位;待湿热清除后,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

或者可以搭配艾叶煮水泡脚、泡澡(10-15分钟),帮助我们快速排除体内湿气。
建议穴位: 先灸   中脘、丰隆、脾俞      祛除湿气,
再灸   足三里、气海、关元   补充气血。
4 酸汗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或者平时动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那就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问题了。
有条件的,可以先到专业理疗店疏通脾经、肝经;随后再以脾胃和肝胆对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调理。
艾灸除了通过排汗排出体内的寒湿瘀阻,还会通过放屁、打嗝,腹泻,小便黄等其他形式将体内病邪排出。
所以艾灸前后记得多喝温开水,有助于病邪的及时排出。艾灸后4小时内切忌吹凉风、喝凉水,以免艾灸效果大减。
艾灸后出汗反映出什么问题?一般分这3种情况

部分人群艾灸的过程中会出现大汗淋漓,这让他们非常的苦恼,不知道艾灸后到底该出汗还是不出汗,其实不必过于担心,艾灸时所出的汗能够反映出身体上的情况。

艾灸后出汗好不好? 艾灸后身体主动出汗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艾灸时会不断地为身体提供正气,艾灸能让身体深层发热后,把汗液排出体外,这说明在排毒或者排邪气。艾灸后不出汗说明身体上的正气不足、淤堵的比较严重,所以身体不会主动出汗,需要继续艾灸一段时间,身体会不断的修复,当身体正气增加后排汗功能就会恢复,让寒气和邪气通过汗液的方式排出体外。
艾灸出汗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能够把滞留在身体中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在艾火的作用下,能够让局部的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快了血液流通,所以皮肤会出现潮热。
艾灸出的汗能反映出身体什么情况? 
1、清汗
艾灸后汗也比较轻,就如同水一般而且不粘手,这说明气血虚弱,应该重点对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和大椎穴进行艾灸,能达到补充气血和培元固本的功效。
2、黄汗或者黏汗
艾灸后若出汗干了全身摸着黏糊糊的而且汗液发黄,这说明身体中湿气比较重。应该重点对祛湿出色的穴位进行艾灸等湿热清除之后,然后再进行补气养血,也可以使用艾叶来进行泡脚或者泡澡来排出体内的湿气。刚开始对中脘穴和风容穴进行艾灸能够祛除湿气,然后再对关元穴和足三里穴艾灸来补充气血。
3、酸汗
艾灸后若是汗液带有酸味说明肝脏或者脾胃出现了异常弱势,有条件的话应该去医院进行疏通肝经或者脾经,也可以对肝胆以及脾胃所对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艾灸不仅能够通过排汗的方式把寒湿瘀阻排出体外,同时也会通过打嗝以及放屁等方式把病邪排出体外。
温馨提示
艾灸后应该多喝温开水,这样能够帮助并且排出体外,艾灸后4个小时之内不能喝冷水或者吹冷风,不然会减慢其效果。艾灸后应该多吃补脾健脾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或者小米等来达到补气养血的功效,防止身体过于虚弱。
艾灸出的汗,到底是什么?都说艾灸时能出汗,我怎么从没出汗呢?

灸友B:艾灸了三天,今天一动就出汗,还觉得特别乏,这是怎么回事儿

灸友C:我用的是随身灸,每次灸完,发现被灸的地方都是水,这是正常的出汗还是排出的寒湿?
艾灸出汗好不好?
夏天呢,大家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能出汗,甚至还会直接吹冷气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不说,疾病丛生。冬天呢,北风那个吹啊大雪那个下啊,想出汗就更难了!
而且现代人吃的化学物质太多了,各种人工添加剂、抗生素、药品残留等都会无形中损害自己的阳气。
而艾灸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代谢,帮助人体排除滞留在身体内多余的水分。
艾灸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身体感觉良好,或者觉得很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不用担心,艾灸的过程中适当饮用温开水,及时补充体液即可。
但是,如果灸后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有问题了,脉脉艾灸提醒您可能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这个时候,最好有应对方案来调理。
因为中医讲“血汗同源”,汗液是人体最宝贵的精华所转化的。出汗过多,人体容易造成津液亏损,比如肺结核、阴虚患者经常会有盗汗、自汗症状,而这类人多有虚症,常常引发很多慢性疾病。
古代人比武,输赢的标准是先出汗的那个人就输了。
灸出的汗代表什么?
在艾火的作用下,热力会使熏烤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会加速,所以皮肤会出现潮红。一般艾灸后潮红与汗出会同时出现。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皮肤潮红会伴有水气,摸起来感觉非常湿润,说明艾灸的量足够了。
艾灸后每个人的症状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阳虚的比较严重,刚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后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艾灸后出的汗也分两种,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汗是粘粘的,这种人湿气比较重,而有些人出的汗液就像水汽,或者摸起来是凉凉的,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明寒气大。脉脉艾灸提醒您如果是发烧或者上火,出汗是非常好的泄热途径。 也有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盖上艾绒被或者一灸就是几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出汗基本都是因为温度太高,捂出来的,所以不用担心。每次艾灸的时候,只需要调好室温,保证不着凉,适当盖好就可以。
出汗太多怎么调?
1、有些人刚开始艾灸不出汗,大约10~30天后开始出汗,这和正气需要循序渐进恢复有重要的关系,此时可以加强对足阳明胃经的按摩和刮痧,同时继续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强转化气血的能力。培补正气,增强排除外邪的能力。
2、要尽量避免前面所说的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比如说艾灸量过大、捂得太多。
3、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特别适合那些阴虚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4、最好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5、特别是年龄大,而且伴有阴虚严重的人,就更容易出汗,所以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配好穴位。
6、如果艾灸时出汗比较多,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7、如果施灸部位潮红中夹杂着浅白色、红色的斑点,说明经脉不通,气血运行比较弱。可以加强此部位经络的疏通,每次做艾灸前用刮痧板疏通相对应的经络,然后再进行艾灸,直到白点消失,温热感不断增加。潮红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
8、出了汗,一定要注意别受了风寒!否则,后果可能很严重!往往需要找中医来调理了。

艾灸的27种反应,教你怎么正确处理!
艾灸,起源于上古时期,盛行于民间,而今已演化成千万家庭的居家保健方法。

但是,有不少刚接触艾灸的朋友,面对艾灸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反应,会产生不解甚至恐慌,误认为是艾灸的副作用,从而终止艾灸,功亏一篑。

其实,这些灸后产生的各种反应,中医称之为“排病反应”,是艾灸过程中会出现的正常现象。
今天,我们总结了艾灸常见的27种排病反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皮肤类排病反应
①痒:当人体被风邪入体,夹杂湿气缠身的时候,艾灸让人体的正气激发了,正邪相争加剧,会发生皮肤瘙痒的情况。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并加灸风池穴、脾俞穴加强祛风排湿的效果,同时适当吃一些山药、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②起疹子:大都与风邪或气血失和相关。
应对方法:只要坚持艾灸,调和气血,红疹会逐渐消失的。
③局部皮肤凉:说明此处的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
应对方法:加强艾灸局部发凉部位及所处经络。
④起泡:排除烫伤的原因,艾灸后起泡通常发生在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的人身上,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的表现。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较大的水泡可从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可涂消炎药水以防感染。
/02/感觉类排病反应
①烫:表明经络有瘀堵现象,艾热无法渗透下去,皮肤表面就会出现烫的感觉。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平时注意多敲打、按揉经络穴位,帮助疏通。
②沉:灸后感觉身体沉,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说明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应对方法:在用艾灸调理的同时,要改正一些不良习惯,如熬夜、爱吃生冷食物等。
③酸麻胀痛:这种情况叫“气冲病兆”,是正气开始试图疏通瘀阻了。那些疼痛部位往往就是瘀阻的地方。
应对方法:适当加大灸量,出现酸麻胀痛的部位要重点艾灸。
④不热:表明体内寒气较重,通常出现在阳虚严重的人身上。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同时加灸大椎穴、命门穴为身体补阳散寒。
⑤关节凉:关节炎患者,在用艾灸祛除风寒的过程中,会感觉有寒气从关节呼呼冒出,往外走,也是一种排病的方式。但这只是一种感觉,肉眼并不能看到有物体排出。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平时注意保暖,别让关节受凉。
⑥手心热:手心是劳宫穴所在,五行属火,手心出现这种反应,多与心肺火旺有关。
应对方法: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艾灸少府穴、尺泽穴能起到降火的作用。
出汗类排病反应
①粘汗: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汗是黏黏的,这种人湿气比较重。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并坚持运动,加强排湿。
②冷汗:艾灸后出的汗摸起来是凉凉的,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明寒气大。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另外,天气晴朗的时候,多晒晒太阳也有助于散寒补阳。
③大汗淋漓:艾灸后会微微出汗,如果汗出过多则是气虚的表现。
应对方法:如果出汗后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可适当减少灸量,平时可适量多吃红枣、枸杞、当归等补气血的食物。
/04/女性类排病反应
①月经异常:寒气较重、体内有瘀堵的女性,艾灸后会出现月经量变大、月经颜色偏黑的情况。
应对方法:加强艾灸,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加快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利于机能的恢复。
②白带异常:艾灸后出现分泌物增加、有异味的情况,多发生在有妇科问题的女性身上。
应对方法:多艾灸子宫穴、三阴交等穴位,有助于改善妇科困扰。
③小腹坠痛:艾灸排瘀过程中,宫寒女性的小腹会出现一种隐隐的坠痛之感。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注意小腹保暖、多喝温水,能够缓解不适。
/05/“疾病”类排病反应
①症状加重:这是由于体内有瘀滞,而艾灸开始疏通瘀滞,此时瘀滞严重的地方会有所反应,表现为症状加重的现象。
坚持艾灸,不断补充正气,不适症状也会逐渐减轻。
艾灸之后,以前潜伏于人体内的旧患可能会被引发出来,因为病根还没有去除。
摆正心态,继续艾灸对症调理。
其他排病反应
①上火: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法:控制灸量及频次,可适当停灸,比如灸3天停一天,待身体适应了再加强艾灸。每次艾灸的时候再加灸滋阴的穴位:三阴交、太溪、涌泉等,有助减少上火。
②头晕头胀: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涌到脑部,加上原本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
应对方法:适当进行头部按摩,多艾灸下肢穴位,疏通下焦。
③失眠:阴虚火旺之人,由于艾灸在短时间提升了阳气,精神会出现亢奋,晚上也比较难入睡。
应对方法:阴虚之人艾灸需要小心控制灸量,刚开始可以少灸一些,待适应了可适当增加灸量,艾灸神门穴、涌泉穴可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④鼻流清涕:说明肺部有寒气,身体免疫力较差。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加灸肺俞穴、鱼际穴以补肺气、散肺寒。
⑤排尿多:当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灵,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这个过程就会有排尿增多的情况。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并加灸肾俞穴、中极穴,能起到补肾助阳的作用,调节水液代谢。
⑥腹泻:腹泻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艾灸将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尤其多灸腹部穴位,比如神阙穴、天枢穴、气海穴,肠胃不适问题会慢慢减轻。
⑦便秘:说明存在消化不良的状况,胃肠道蠕动缓慢,里面积滞比较多。
应对方法:继续艾灸,平时多喝温开水、顺时针揉腹,促进肠胃蠕动。
⑧想睡觉:艾灸后嗜睡,说明原本气血不通,阴阳不调,艾灸在调整阴阳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乏等情况。
应对方法:这个时候想睡觉,就适当多睡一睡,但也不能睡太久,睡醒后可刺激印堂穴、太阳穴来提神。
⑨情绪烦躁:压力大、抑郁的人,艾灸后身体有能力将郁气排出体外,会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尽量发泄出来,防止郁结于内,艾灸太冲穴、期门穴有助于排郁气。

最后,再强调一下,排病反应是因为艾灸后正气得到补充,驱邪外出的标志。

有排病反应很正常,没必要陷入慌张。以平和的心态艾灸,以正确的方法应对,安然度过排病期,迎来更健康的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