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之后不能弱化质量监测工作

 云哥7tz6c7y122 2022-01-28
文章图片1

“双减”之后,教学质量监测工作遇到了难题。坚持做质量监测工作怕搞不好违背“双减”政策,从目前社会和教育内部的认识水平和舆论环境看,质量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走样”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做质量监测工作,教学会失去控制,质量会走下坡路。这让具体做质量监测工作的同志犯难了。

“双减”就是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就是要整改、“下马”那些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项目。过多过滥的考试也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年级考试频次作出严格的规定,规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试的行为,有关考试的规定应该严肃认真地执行好。

“双减”要达到减负提质的目标,最终要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对教育质量有监测有评价,也就是说“双减”之后不能没有科学的质量监测。

减轻负担还要提高质量,是“双减”给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减少考试,还要提高教育质量监测水平,同样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双减”很难有效长久地推进下去。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努力在核心挑战上有所突破,改革往往会流于形式,或“一阵风”似的过去。

减少考试次数,减轻考试带来的负担,同时要加强质量监测工作,提高质量监测水平,这本身是个“两难”的问题。对待这个“两难”问题,有三种值得警惕的错误选择。

“我行我素”。原来怎么做,现在仍然怎么做,这样的话,考试仍然是“双减”的“拦路虎”,考试的负面影响会拖着“双减”走回头路。

“视而不见”。回避核心问题,不做“两难”选择。简单地减少考试次数,弱化质量监测工作,把减少考试与质量检测对立起来。表面上会收到一时之效,实际上带来了教育质量滑坡的危险。在以往的改革中也是有这方面教训的,“视而不见”的危害性,就在于放弃了对质量的追求,满足于“照着做”,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知行不一”。口头上道理讲得很清楚,要减负,也要提质。实际上减负简单化,提质无行动,停留在“说得热闹”上。不论是因为能力达不到,还是条件不允许,“说大话”表态式的推进工作,是对“双减”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育之所以掉进负担过重的漩涡,不但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教师队伍整体上数量不足,素质不够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也是突出问题之一。不从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着手,减负就会流于表面和形式上。

就“双减”质量监测工作而言,不但不能叫停、不能削弱,还要加大对质量监测工作的投入,切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科学的质量监测观念,广泛地宣传社会、培训教师,克服监测就是组织考试的认识。

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的质量监测、评价队伍,提高质量监测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改变重考试、轻分析、无跟进指导的状况。

建立质量监测的标准、机制、数据库和网络工作平台。减少大规模、多频次、“排名式”组织考试和评价的现象。

建立方式灵活、时间和对象随机、频次严控的质量抽测工作机制。通过抽测既能反应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又不干扰教学秩序,不加重学业负担。

“减负”之后,建设导向正确的质量文化,科学地抓紧抓好质量监测工作,是保证“双减”推进成功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