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身在重庆的周恩来专程驱车前往重庆东方文化协会拜访一个人,留下了一段棋坛佳话。 周恩来拜访的这个人名叫谢侠逊,是上个世纪横扫东南亚的象棋高手,被称为是“中国象棋棋王”。 当然了,周恩来之所以要去拜访谢侠逊,倒不是因为仰慕对方棋王的名声,而是当时正值全面抗战的第三个年头,举国上下都在为抵御侵略而努力,周恩来更是天天日理万机,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用,又哪有时间和闲心去机会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呢? ![]() 事实上,周恩来要去拜访谢侠逊的真正原因是,谢侠逊不仅是一位棋王,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 全面抗战爆发后,谢侠逊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积极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为了唤起广大海外侨胞积极支持祖国抗战的积极性,他远渡重洋,辗转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以表演棋艺之名,宣传抗战并募捐,筹集了大量款项和物资,全部用于支持抗战。 正因为这些壮举,周恩来才在谢侠逊刚刚回到重庆后的第一时间去拜访了他。 这天,二人刚一见面,周恩来就立刻上前紧紧握住了谢侠逊的手,高度评价道:“您是国际知名的象棋家,这次出国又积极利用象棋比赛为支持国内抗战而努力,效果很不错啊!” ![]() 听了周恩来的赞扬,谢侠逊谦逊地回答道:“哪里哪里,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嘛!” 宾主落座后,边品茶边讨论国事,酣畅淋漓,其中,周恩来对谢侠逊此次南洋之行颇感兴趣,问得很详细,谢侠逊也回答得很详细,听着谢侠逊的介绍,周恩来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赞赏。 眼看谈话谈得差不多了,周恩来看了看谢侠逊身边的棋盘,谦逊地对说:“可否请教一盘?”棋王欣然“应战”。 二人随即摆开棋局,开始“厮杀”。 第一局,谢侠逊让周恩来两手。周恩来先以“当头炮”开局,并借助先手之利,“杀招”迭出,逼得棋王形势频频告急,直至战至中局,抓住战机,一举吃掉周恩来一車一马,形势才稳定下来,下到最后,双方陷入僵局,握手言和。 ![]() 第二局又随即展开。 见识了周恩来的棋艺之后,谢侠逊感到第一局显然有些托大了,因此,这一局他只让了一手。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显然,这一天周谢二人是遇到知己了,他们边品茶边对弈边谈论时局,棋下得过瘾,话谈得投机,不知不觉中,第二局棋又陷入了僵局。 正在这时,周恩来因有要事要处理,只好留下残局起身告辞,谢侠逊将他送到门外,挥手告别。 周恩来走后,意犹未尽的谢侠逊继续对着这第二局残局琢磨,企图找出打破僵局之招数,可他不管用什么样的招数,竟然都解不开僵局,这又是一盘和棋。 ![]() 谢侠逊激动了!一来他没想到周恩来的棋艺竟然如此高超,二来知音难觅,对手难求。 于是,谢侠逊便将他和周恩来的第二局残局命名为《共纾国难》,并亲自撰文发表在了当时重庆《大公报》的副刊100号“象棋残局”上,寓意:国共两党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一时之间,《共纾国难》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谢侠逊也因此被周恩来誉为“爱国棋王”。 令人惊奇的是,周恩来和谢侠逊留下的这局《共纾国难》历经70多年历史,经过无数高手反复演练,始终都是一盘和棋,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棋逢对手吧! ![]() 新中国成立后,谢侠逊曾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这期间,虽然他和周恩来曾数次见面,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二人始终都没有时间再过过招了,1939年的这两盘棋,竟成为了二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弈。 1976年1月,当步入耄耋之年的谢侠逊听到总理逝世的消息,顿时泪流满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站在总理遗像前,他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诗: 当年抗日说西安,破碎江山不忍看; 赖有英明周总理,降龙伏虎胜全盘。 字里行间,满怀深情厚谊…… 周恩来总理和谢侠逊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留下这局《共纾国难》,寓意深远,必将成为千古佳话! |
|
来自: 老生常谈妙笔... > 《周恩来总理锁事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