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夺嫡之争曹丕完胜!曹操立世子啥标准?曹丕背后的高人到底是谁?

 昵称vUWeivtn 2022-01-29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集团,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此时的东汉政权,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随后又被封为魏王。此时,曹操所受的待遇已经和皇帝无异了,只不过少了个皇帝之名而已,就在这个时候,有不少的官吏们都劝曹操自立为帝。

然而,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曹操并没有那么做,他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但是,一旦权力到手,曹操必定要将它代代相传下去……

曹操晚年的时候,由谁来做接班人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不完全统计,曹操有15个老婆,25个儿子。

原本,最有希望继承曹操基业的,就是他的长子曹昂了。只可惜,他在建安二年征讨张绣的战争中,不幸牺牲了。

另外,曹操还有一个最疼爱的儿子,那就是曹冲。然而,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冲还未成年,就因病故去了。

当时,曹冲的死令曹操哭得死去活来,甚至还在曹丕面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说,冲儿死了,是我曹操的不幸,却是你们这几兄弟的幸运,你们当中有人就有希望当太子了。

而曹操口中的“汝曹”,实际上指的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三人。因为,这三个儿子都是卞夫人所生,自从曹操的原配丁夫人离开后,卞夫人就成了正室。所以,按照传统礼法来讲,他们三人都是最有条件做曹操接班人的。

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而曹丕、曹彰和曹植这三兄弟,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斗角,各显其能。

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排除在外的一个人就是曹彰。

据史书记载,曹彰性格刚猛、善于作战,曾为曹操扫平四方,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

但是,曹彰身上却有致命的缺点,有勇无谋、不爱读书。为此,曹操还曾教导过他,曹操告诉曹彰,身为曹家子弟都是要读书的,而身为一个将帅,一点书都不读也是不行的。

可是,曹彰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在疆场厮杀,至于几本破书,不读也罢。

所以说,曹操选择接班人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找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而并非一个只想当将军的将才。

其次,曹植也不是最佳人选。

曹植有才,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事情,他文章写得好,诗也写得好。但是,这并不等于他就能将国家治理好。

一开始,曹操还是很喜欢曹植的,就是因为他很有才华。只不过,曹植在后期的表现,却令曹操大失所望。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后期的表现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意思是说,曹植此人非常地任性,行为不检点,且不懂约束自己。

虽说曹植很有才,但曹操选择接班人的第二个标准,却是要找一个在政治上可靠的人。显然,因为性格上的原因,曹植也是不合适的。

最后,夺嫡之争中,曹丕完胜。

曹丕和曹植的表现恰恰相反,“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意思是说,曹丕此人很工于心计,他最擅长的就是使用各种权术来处理人际关系,表面上唯唯诺诺的他喜欢将自己掩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真面目,还会夹着尾巴做人。

最终,曹操在这三个儿子里,越发地喜欢曹丕了。因为,只有曹丕才更符合曹操择人的标准,相比起曹彰和曹植来说,一个工于心计的人,要比一个坦诚的人、一个任性的人更能保证将他这份家业代代相传下去。

公元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吴质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夺得了继承权,被立为魏王世子。

那么,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就只是因为他工于心计吗?

实际上,善于攻心只是曹丕当选的其中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曹丕是个文武全才。

众所周知,曹植有才,却不知道曹丕也有才,并且是个文武全才。读过《三国志》的人想必都知道,曹彰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是个妥妥的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是个文才;而曹丕就是他们两人的合体,这两方面都占了。

说到文学,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同时他还是个很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说到武学,曹丕的武功也很好,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的他,武功也是相当了得的。

第三个原因:曹丕的长子身份。

在古代,政治制度都是君王世袭制。因此,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是兄弟,按照顺序就是立嫡、立长、立贤、立爱。

曹丕身为曹操的长子,又是嫡子,所以他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因此,当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反对。

回想起袁绍和刘表二人,他们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立嫡长子,而是立了幼子,结果全部败了。

所以,曹操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

第四个原因:曹丕的背后有高人指点。

据正史记载,在这场夺嫡之争中,曹丕和曹植两人都有着自己的智囊团。

最初,为曹植出谋划策的主要有三个人:丁仪、丁廙和杨修;而曹丕这边,却只有一个吴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曹植这边的三个臭皮匠,别说诸葛亮了,就连一个吴质都抵不过……

吴质心里很清楚,曹操此人虽说重才,却更重情,还有很重的疑心病。因此,吴质为曹丕定下了两条计策,第一条就是输诚,意思是曹丕要向曹操表达自己的诚意;第二条就是设疑,意思是曹丕要想办法令曹操怀疑自己的竞争对手。

不可否认,这两个办法非常奏效!

一次,曹操准备远征,所有人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时候,曹植就将写了一晚的文章拿出来念,文章写得很漂亮,歌功颂德、依依不舍,曹操听得也很满意、很感动。

曹丕虽说也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比起曹植来似乎又逊色了些,所以他就采纳了吴质的建议,“嗵”地一声跪在地上,抱头痛哭。曹丕这一哭,哭得是感天动地,哭得父亲曹操都流下了眼泪,文武百官也跟着哭……哭完以后,曹植的那篇漂亮文章,也被大家抛之脑后了。

这,就是曹丕的“输诚”。

曹操曾经颁下过禁令,禁止他的儿子们私自和官员来往,怕的就是他们有人会结党营私。因此,身为曹丕的智囊,吴质却不敢与他公开来往。于是,曹丕就准备了一个竹笼,将他装上车运到自己的府里去。

一次,他们之间的秘密被杨修发现了,杨修就将此事告诉了曹操。事情还没来得及查,曹丕便收到了风声,在和吴质商议后,他们想好了一个办法。

几天后,曹丕又用马车运来一个竹笼,故意让杨修看见,杨修抓住机会马上去禀告曹操,曹操随之拦下了马车,翻开一查,里面全是绸缎布料,压根就没有人。

自此之后,曹操就开始心生怀疑了,也不再相信曹植。

这,就是曹丕的“设疑”。

当然,真正帮助曹丕的也不止吴质一人,其中最有分量的就要算贾诩了!

当初,曹丕也曾向贾诩请教过,自己该如何才能赢得这场争斗。贾诩只是非常淡然地说了一句:“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从表面上看,贾诩是在和曹丕打官腔,可实际上这却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归根结底就是教他怎样做人。

贾诩告诉曹丕,不要玩花招,别耍小聪明,只要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分,加强修养,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实践一个士人应该做的事情;另外,不要违背一个儿子该尽的孝道,就可以了。

最终,曹丕靠着贾诩的教导和吴质的帮助,赢得了曹操的满意,如愿以偿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