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发,满朝震惊。因为朝中官员背后的势力复杂,为了公平审理此案,李世民选了4位大臣来共同审理此案。在这种雷霆手段下,仅仅用了3天,李承乾一党全部归案。 此案的结局是太子李承乾被废、其他参与者悉数赐死。接下来,李世民面临一个大难题,那就是谁来接替李承乾担任唐朝的太子呢? ![]() 李世民有三个嫡子,嫡长子李承乾被废,希望最大的人就是嫡次子李泰。而且,李泰是李世民所有儿子中最得宠的一位。《旧唐书》曰:“是时,魏王泰宠冠诸王。” 所以,以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代表的大臣,纷纷上书拥立李泰。 但长孙无忌却建议立另一个嫡子李治,原因是:李承乾谋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太子之位长期被李泰觊觎。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以后皇子们都会以此为榜样,谋划太子之位。 经过长孙无忌这番一说,李世民恍然大悟,决定放弃李泰,立李治为太子。当时李治只有15岁,李世民若想培养他,就需要文臣武将的支持。 ![]() 这时,李世民下令,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审理李承乾谋逆案的4位大臣,全部被安排到东宫兼职。 其实,在李世民的内心里,这4位大臣,最让他不放心的人就是李勣。要知道,李勣原本姓徐,后来因功被李渊赐姓李。武德年间,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多年,李勣置身事外,不愿意参与皇子斗争,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李勣的身影。 李渊曾赞叹李勣是“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李世民想扶持李治接班,需要的是死心塌地忠于皇帝、忠于太子的大臣,而不是一位纯臣。李勣效忠于大唐,只要唐朝还姓李,李勣就不愿意卷入权力争斗之中。 ![]() 为了让李勣死心塌地扶持李治,李世民要千方百计拉拢他。若让李勣担任托孤大臣,李治的位置就算稳了。 一日,李勣生病,太医说需要用胡须烧成灰做药引子。李世民听闻后,毫不犹豫剪掉自己的胡须,为李勣治病。 除此之外,李世民最让李勣感动的一次,是帮他披龙袍。当时,李世民请李勣入宫饮宴。酒酣时,李世民终于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意思是,朕想在文武百官中找一位大臣托孤,挑来挑去,发现没有人比你更有资格。你当年不愿意负李密,将来肯定也不会负朕。李勣一听,感动不已。 ![]() 他得到李世民如此信任,当时咬破手指发誓。随后,李勣喝得伶仃大醉,李世民趁他醉得不省人事,把身上的龙袍脱掉披在他身上。果然,等李勣醒来,看到身上的黄袍,再次感动得不得了,发誓一定会好好辅佐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期间,和太子李治唱了一出“双簧”。李勣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李世民贬到叠州任职。 李治继位后,立即召李勣入朝,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在古代,这个官职是朝廷对功臣的重要赏赐,接着李勣又被任命为宰相,位极人臣。无罪被贬,新帝登基后再超规格恩封,李勣焉能不死心塌地效忠唐高宗李治? 不得不说,李世民父子把帝王之术应用到了极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