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是我对宣化街最美好的记忆!

 老玉米棒 2022-01-29

来,先听一段《宣化街》,肉丸真香

“一条街,俩岗楼,东边有个'憨老汉’,西边有个茶壶盖”,这是80年代济源人对宣化街的描述。

图片

宣化街东头的愚公移山雕塑

图片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在宣化街上的演出

喜欢上吃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起先由于年龄小,没有自主权,多数是按爸妈吩咐,跑腿去买些好吃的带回来。后来在上学的生活费里渐渐精打细算总算有了“小金库”,逮着个机会见缝插针就要解下馋。再等到有了工资,哈哈,就开始变着花样“逛吃”起来,以至于再后来组建了“吃货传奇群”,约着同好们一起品尝美食,即使山高路远也定要直扑目的地一尝为快。

图片

宣化街中段的济源市人民政府旧址

宣化街作为小城唯一的历史主街,其地位至今仍举足轻重。生在小城,我在这条街上度过了幼年和青年时期。那些街上的各种吃喝,有着数不清的记忆点,并且顺着我的胃早已抵达了内心深处,成年后总是魂牵梦绕,反复回味,下面我根据时间的顺序把这些宣化街上好吃的盘点一下,或许会触动到你的味蕾。

图片

济源特色美食--鸡蛋不翻

小学阶段

我的吃启蒙于宣化街中段北侧的东街小学。学校附近文昌路口往南一点有个菜市场,菜市场边上有一家胡辣汤店,那应该是87年左右,不知道是不是济源最早卖胡辣汤的?冬天店门口挂着大棉布帘,掀帘的部位已是油黑油黑的,里面人头攒动,进屋就暖腾腾的。

图片

偶尔爸妈发了话,我就一手攥着钱,一手提着塑料保温壶,一路小跑从东关老教委家属院到店里去打胡辣汤。因为美味不常有,更觉鲜香浓郁。而他家的油饼记忆最深,葱放的特别多,饼大且圆,真的是酥、脆、香。小时候总是好奇那饼中间为什么要拿手指戳出个眼儿呢?连同那盛汤的大木勺子、锅前氤氲的水汽、碗边溢出的想赶快舔上一口的糊糊,都成为记忆深处永恒的画面。光阴荏苒,时光不再,以至于多年过去,觉得再也没有遇到过那么美好的胡辣汤店。

图片

初中阶段

初中考到了济水一中,这个学校大门就开在宣化街上。大门西边不远有一家“穆斯林饭庄”,在那里我吃到了人生第一碗烩面,建立了我对济源老烩面的原始记忆:高汤吊底,海带香菜韭菜陪衬,烩面玉带浮碗,端起来先美美的呲溜一口汤,喝完几口再添上一点,再对后厨吼一声“加点海带”,然后再吃面。最最舍不得的是最后藏在碗里的小块肉肉,那是一碗烩面的压轴!

碗干汤净后回味着尚未散尽的肉香,心中默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顿觉人生不过如此!唯一纠结的是,当时小碗七毛,大碗一块一,小碗总感觉不够吃,大碗吧太贵又不舍吃,那种吃之前的纠结愈发增加了吃完后的满足,至今仍记忆深刻。如今这家店早就搬到了愚公像南面,还挂上了30年老店的牌子,名字也改了,但老板依然没换。

图片

我的第一碗烩面就是在他家喝的

学校附近另一家记忆深刻的店,是济源宾馆对面的祝记包子店。那是我上学放学必经之地,吃了很多次,不吃路过也要看上两眼。他家醋是散醋灌壶,辣椒是碗盛干粉,常年免费供应。因为免费,就可着劲放,往往弄它小半碗,真过瘾了。水煎包一元钱10个,尽管现在看是多么便宜,当时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奢侈的,吃一次算是改善生活吧!后来这家店搬到了灯光球场,那时的水煎包用的都是鸡油,可好吃了,如今这家店已是第三代在经营,去年搬到了北海路上。

图片

济源市1993年中心城区总规图

图片

如今的商丘祝记包子店

高中阶段

92年那年我考入了济源一中,离城里稍远了些,但怎么离得开香喷喷的宣化街呢!于是便有了吃夜市的习惯。那时没钱,爸妈每周发的生活费也都有限,同学几个但凡通过各种方式节省一些下来,就凑到一起扑向宣化街文昌路口周边的夜市。


那里有几家很不错的小摊,老字号馄饨、宝霞砂锅居、玫瑰元宵等,因为囊中羞涩,不敢乱点菜,只是要盘素拼,吃点小吃、喝点啤酒,已经开心到飞起。

图片

宣化街上的玫瑰元宵

上了高中学会了猜枚,在夜市可派上了用场,但也有失手喝多的时候,夏天会躺在街边源园广场的椅子上睡到黎明时分,曾被好心的环卫工人叫醒。也有实在凑不起钱又嘴馋的时候,怎么办呢?美味势不可挡,宣化街充满了无穷的引力,我们几个就商量后轮流把自己的自行车押到夜市摊去,待下一周拿到家里供给的生活费后凑一凑再去赎回来,周而往复,就这样勉力维持了我们的味蕾之欢。

图片

很久以前的源园广场

源园北门对面还有一家红旗饭店不得不提,是宣化街美味地图上的一个明显地标。记忆中没吃过炒菜,就喝过烩面,如今鸿运楼十字口、荆梁街等几家红旗烧烤都与这家店的老板苏红旗有关。

图片

宣化街源园广场对面的红旗饭店

高中毕业那年暑假,我们几个同学小聚,到小十字农业银行边上吃的一家川菜一直记忆深刻,尤其是那道水煮肉片,现在想起来依然会口舌生津。

图片

宣化街小十字东北角的北街风味小吃

大学阶段

1995年我到西安上大学后,只能在每年的寒暑假回家。1997年夏天我家也从文昌路北段的东关教委家属院搬到了济水大街西段的子弟中学家属院。即便如此,寒暑假的各种聚会还是以文昌路口夜市居多。源园东门对面曾经有一家大排档,记得有一年夏天和同学钻在排档的布棚里喝同学从北京捎回来的正宗二锅头和店里卖的烧刀子,真把人喝蒙了,菜也记不得吃的啥,酒后骑着二六的大链盒自行车不知道被宣化街的隔离墩碰倒过多少次,才跌跌撞撞回到家,第二天早上看着被自己糟蹋得不成样子的车前把,很是懊悔,但又能怎么样呢?毕竟青春一回,青春就是在不断的懊悔里继续下一场。

图片

世青兰州砂锅居

文昌路口夜市虽然魅力无穷,但也非一枝独秀,宣化街西头的西关夜市我们也去的不少。跟上大我几岁宣化电影院工作的磊哥和涛哥,在夜市的诸多摊位前留连。有大亮家的烤羊肉串、光明家的砂锅面、野炮家的八宝粥、段小胖家的狗不理包子、黄小忠家的臊子面、小孬家的鸳鸯火锅、小臭家的砂锅面等等,甚至夜市对面的那家新华饺子馆都很受我们的喜爱。在那里好奇心驱使我点了她家的辣椒饺子,一尝口舌喷火,再尝满头大汗,三尝眼泪流了下来,哈哈真是好奇害死嘴。

如今,大亮家的兄妹三个开了三家烧烤店,小孬家也有了自己的手切羊肉铜锅涮,光明家也在东关开了第一家砂锅居总店、小臭家在下街有了自己的砂锅店,生意都很不错。

图片

宣化街西关夜市的大亮烧烤

我对新吃食的好奇和勇于尝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在夜市的烟火气里,几个青春少年一起吹吹牛皮,说些时而沮丧时而豪气冲天又不着边际的话,有时候小布衫一不抡,牛皮都吹上天了,或喝着喝着流下眼泪。所幸青春岁月并未飘散在回忆里,如今他们两个都混在我的吃货传奇群里,年少的糗事囧事轶事,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和秘密。

图片

宣化街西关岗楼北侧的新华饺子馆

我的爱吃逐渐被父母了解掌握,他们总是尽最大可能满足我。父爱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大学放假回到家乡,出了愚公像边上的新汽车站,爸爸接上我就直奔济水一中东边的仙味砂锅城,进门就为我点上一份铁板拉条,这是我的最爱,可惜他家后来不做了,时隔多年我还一直在回味。后来我找到当时这家店的老板聊了几次,想让他把铁板拉条重出江湖,但他的餐饮规模做的很大了,也许无心再去找寻记忆中的味道,这个优秀的单品就此消失了。我一直为这样消失的单品遗憾着,其实,有时候饭店做个单品也挺好的。

图片

宣化街最东头济水一中东侧的仙味砂锅城

地下餐厅在宣化街也是一家举足轻重的饭店,我哥哥以前在这里工作过,后来还跟着他去吃过饭,听他说他能一次吃上40多个大汤圆、100串烤羊肉串,我到现在都自叹不如。这家店的生意非常火,听服务员讲,光是那一道炒咸菜,一天都不知道要卖出多少盘,记得这栋楼的西侧还有个钢楼梯,上去是个录像厅。

图片

宣化街西段的地下餐厅

还有最西头那家东北饺子楼,大学寒假回来我和莽、建东等聚会最喜欢吃他家的小炖锅。

图片

宣化街最西头的东北饺子楼

工作阶段

1999年上班后,有了工资,感觉吃的就不一样了,敢点菜了,品种也丰富了很多,但有时也吃的很下三。比如开在三八岗的太平洋大酒店,当时流行每位15元的涮锅,羊肉随便吃,我们都是奔着羊肉去的,刚刨完的羊肉总是被一抢而空,总害怕自己吃不回来,吃中间我一同学说下楼走走,一会就回来,结果她出去跑步跑了很长时间,就是为了让吃的羊肉在胃里坠坠,一会儿再回来能再多吃点羊肉,结果当天晚上回去到凌晨时分难受被送去了医院,吃太多了,哈哈!

记忆中还有一家店吃着吃着就不见了。这家店在源园东门对面偏北一点,印象中是一家川菜店,当时店里的噱头是每位15元,炒菜随便吃,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和朋友一直去他家吃,每次去就只点孜然羊肉,几盘几盘的吃,不点其他菜,后来这家店突然间就没了,难道是被我们吃垮的吗?后来,我问了,不是,这里不表!

有工资在手,对宣化街中段新兴的后起之秀槐仙夜市也频繁光顾。吃的最多的就是赵记重庆鱼档,当时在大峪镇政府整体搬迁项目工地做监理,一周最多回家一次,经常从工地回到城里后就和监理所的几位朋友约着去吃他家的麻辣鱼火锅,如今这家店已搬到了南街夜市摊,老赵也退居二线,目前由儿子来经营,我偶尔还会去。

图片

宣化街槐仙夜市的赵记重庆鱼档

2003年到高新区工作以后,经常和我部门的小高骑着摩托车去吃槐仙夜市北门口对面那家五色臊子面(后来改名为瑞琴臊子面),一张小桌,一个长凳,一碗筋道的面条浇上臊子,再来一瓶冰爆爽,足矣!

图片

瑞琴臊子面(原五色臊子面)

宣化街上还有几家记忆深刻的店:济源宾馆外餐部,在济源宾馆西南角,跟着老爸去吃过几次,很家常的饭菜;东方酒家,喜欢他家的脆皮大肠、奶汁豆腐汤和炒面,可惜前年因为拆迁,这家店已经消失了。

图片

宣化街东段工商银行斜对面的东方酒家

图片

东方酒家的脆皮大肠

他家斜对面的美食城也很不错,搬到信访局外面后吃的次数最多,后来也歇业了。

还有宣化街西头的北京烤鸭店,菜品不错但价格偏高(还是咱钱少),家庭聚会只进去过一次

还有大十字的粤汉酒店和济渎饭庄等等老店,我在亲戚的婚宴和满月席上也都去过,经营风格调整为承接家常婚宴,记忆不太深刻。

图片

宣化街大十字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容,宣化街已不再是小城的唯一繁华地段,那些好吃的小店也随之星罗棋布在四面八方。宣化街作为小城的长子见证了这一切,作为一条永不衰落的商业街,它依然在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被一代一代人走过,被一代一代人以各自的方式记忆着!

最后感谢济源摄影家协会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大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