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今天所分享的是自己阅读过程所做的笔记及补丁(大多属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解决疑惑而查阅的网络资料)。 (三)《暂坐》经典语句(1) (1)西京话只有平声和仄声。 人们都说陕西人是“冷娃”“生冷硬倔”,自己没有辩解,觉得这也不是什么缺点,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个说法。从来也没有反思陕西人为什么会这样。这次在看《暂坐》时,看到书中的这句话便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问题原因所在。无论是阴平、阳平还是去声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上声的曲折婉转,自然不受人们喜欢。当然,更不要说南方人的常用的“入声”,北方人根本无法想想,很多北方人提起南方人说话时,经常说“都不知道他那舌头在里边怎样转的弯”掌握。 (2)在中国,权力面前的艺术都是雕虫小技。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因为“家天下”的缘故,所以“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对于读书人而言“学成文武艺”之后,无论是“终南捷径”还是“学而优则仕”,都是“货与帝王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雕虫小技,都是为了吸引君王的目光,自投罗网。 (3)爱情确实是一种病,找对象就是找有药的人。 有人说“朋友就是另外一个自己”,这是因为交朋友必须情投意合,彼此心心相印,做事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自己。但是,找对象过日子却不能和找朋友一样,那样“左手摸右手”就没意思了,所以只能是“自己有病,找一个有药可医的人”,所以很多人的婚姻都是互补的。但是,有人不懂这一点,在找对象的过程中,找来找去,总想找到“潜意识”中的那个自我,所以挑了很多,也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对象。 (4)鱼还怕上餐桌,鱼的坟墓就是建在人的肚腹中。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乾县人说的一句话“跌到河里了,还害怕把鞋子弄湿了”,意思是说当人们打算进入某一个领域、做某事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包括接受最坏结局的心理准备。当然,作者在文章中引用这句话时明显带有一种宿命主义色彩,想说明每一个从呱呱坠地开始,他的人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既定方向,他的人生命运基本上已经被确定了。如果没有大的波澜,他就会在这个圈子里打转转。 (5)判断风水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小孩子进来不哭不闹,狗进来不狂不叫,那就是宜居之室。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隋朝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宋元明清各朝都非常重视风水学,其中清代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二十世纪中期,受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人们常把堪舆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改革开放以后,堪舆研究逐渐兴起。 从之所以叫风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客观地说,风水学实际上是集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