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时舒卷,再续新章——孙科住宅保护修缮工程

 anywherexxx 2022-01-29

 图片


图片

修缮后的孙科住宅主楼外观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孙科住宅保护修缮工程 

项目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 1262 号 

/ 番禺路 60 号 

业主单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开发单位:上海万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修缮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DOMANI 东仓建设、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碧甫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钰园林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海直建设 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09-2020.07

施工时间:2019.11-2020.11




摘要: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孙科住宅约建于 1931 年,由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在短暂承担居住功能后, 1951 至 2016 年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办公楼使用。2020 年经修缮后转变为文化交流空间, 作为“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向公众开放。文章记录了建筑的历史沿革及重点修缮内容,探讨其作为地块内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在保护和修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并对其再利用现状做出观察与思考。




与时舒卷,再续新章 ——孙科住宅保护修缮工程

苏萍


上海市长宁区幽静的番禺路上隐藏着一栋有着 90 年历史的老房子——孙科住宅, 它从设计之初就带着许多传闻轶事,且戏剧化地将政要孙科和建筑师邬达克(László Ede Hudec)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短暂地承担居住功能后,建筑于 1950 年前后被转卖给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生所”),后于 1989 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上生所”迁出其所在的延安西路 1262 号地块,该地块顺势迎来全面更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设计单位参与其中。如今随着“上生所” 项目的不断推进,这栋已过耄耋之年的“政要私宅”也在修缮后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 为一期工程画上了句号。

图片

“上生所”一期地块总平面图

1 源——知名主人与著名建筑师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孙科的人生从出生起就被打下了革命与政治的烙印。番禺路上,这栋孙科在上海的唯一私宅也见证了主人一段重要的政治生涯:1932 年, 孙科与于右任、冯玉祥等在此商讨中央政治会议下设特务委员会以应付国家事务;1933 年,孙科在此针对《国际联合会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发表谈话,引起中外人士的关注。 

孙科住宅所处的位置离当年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的“哥伦比亚住宅圈”项目步行可达,而这两个项目的建筑师都是邬达克。1925年前后,工部局越界筑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次年,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宣布在附近展开 “哥伦比亚住宅圈”的地产开发计划,将土地划分成七十多个不等的长方形 。 

图片

1930 年普益地产公司售楼书中的哥伦比亚住宅圈鸟瞰

图片

哥伦比亚住宅圈内不同风格的建筑

与此同时,邬达克则连续三个夏天在欧洲及美洲大陆游历,参观学习当地住宅的建造手法。当其同乡——普益地产公司的执行经理雨果 · 桑德尔(Hugo Sandor) 邀请他加入“哥伦比亚住宅圈”设计后, 邬达克能依据游历所学与业主需要,以多样的建筑风格与功能设计解决居住需求, 帮助普益地产公司获得理想的盈利。

有了项目成功的铺垫,又迎来小女儿出生,邬达克打算置换新居。他凭借与普益地产公司的良好关系,在哥伦比亚路 22 号(今番禺路 60 号)购地设计自宅,只可惜一大家子从未在此住过一天,而是在约 1931 年初搬入孙科住宅对面的哥伦比亚路 57 号(今番禺路 129 号)同样由邬达克操刀设计的一栋规模稍小的英国都铎风格住宅,即我们熟知的番禺路“邬达克自宅”。

图片

1947 年的行号路图录 - 孙科住宅(左)与邬达克自 宅(右)分别位于番禺路两侧

虽然这两栋房子在立面风格和规模上有很大差异,但在建筑体量关系及内部空间布局上则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均由主楼及附楼构成,主楼体量接近方正,附楼则为长矩形,二者呈直角关系,主入口位于建筑北面,南面则是大花园。平面布局上,主楼的一层为门厅、客厅、餐厅等公共空间,二、三层则为卧室、起居室等私密空间;附楼的一层为车库、厨房,二层则为佣人房、卫生间等。

在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中保存了孙科住宅的部分给排水及暖通图纸,除了表达内容外吸引我们注意的还有落款图签。这套绘于 1931 年初的图纸,图签上除了“L. E. HUDEC ARCHITECT”(邬达克洋行) 字样外,图名里标注有“FOR F.SUN ESQ. RESIDENCE”(为孙科先生住宅所设计), 即说明住宅在还未完全建成时已属于孙科。

图片

孙科住宅历史图纸图签,签章日期为 1931 年 1 月 13 日

此外,从各类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邬达克自宅建成于 1930 年,而设计时间较早的孙科住宅建成时间却是 1931 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建筑易主后由于要与新业主孙科沟通磨合,故耗费的时间更长。 

2 生——住宅建成及后续使用 

建成后的孙科住宅由主楼、附楼及门卫室三部分组成,结构形式各异,主楼是地上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附楼则为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的砖混结构,位于番禺 路入口处的门卫室是地上一层的砖木结构。 

在承担接近 20 年的居住功能后,建筑在主人孙科 1949 年离开上海时被转卖给国 民党中央防疫处上海分处,此后的 50 多年间被改用为办公室。出于功能的需要,建筑内部进行了诸如将一间卧室隔成两至三间的格局调整以及管线排布等改造,严重破坏了室内风貌。2003 年,上生所自行出资修缮了孙科住宅,拆除了分隔墙板,整治了管线设备,基本复原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空间样貌,这一成果也得到了孙家后人的肯定。

2.1 立面风格 

平缓的屋顶、窗间的螺旋柱、红色的筒瓦、精致的装饰檐口等显示出建筑的西班牙风格特点,但多变的窗框形式、正立面门窗轴对称、底层的尖拱劵门以及壁炉顶上的烟囱样式,又呈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特点;简洁、明快的外墙还带有美国近代建筑的风格,而南面花园里的大草坪以及部分围墙的设计又糅杂了些许中国式庭院的设计元素。虽是多种风格的“混搭”,但彼此和谐,足见邬达克的设计功底。多年来,除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使用时期曾对南门廊、车库进行改造封堵并在三层露台搭建玻璃雨篷外,建筑外观并未有太多改变。

图片

修缮前的孙科住宅主楼南侧外观

2.2 平面布局 

建筑主楼的北入口门廊与室外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车行下客空间。底层朝南有三个大房间,正中一间通向南门廊及室外花园。西侧一间作为原先的餐厅可连通附楼厨房。东侧原书房东南角连接了一个八角形空间,交接处有两根科林斯式矮柱承托着尖顶的拱脚,内部还有一扇看似寻常的木门,背后隐藏着保险库。主楼设有大小两座相邻的楼梯,通过柚木的大楼梯上到二层,正中的起居室通向南阳台。西侧是共用同一卫生间的两间卧室,其中南卧室窗外还设有柚木百叶遮阳帘;东部则是带独立卫生间的大套间,其卫生间的弧形向心吊顶极富特色。从小楼梯再向上可到达三层,三层的南侧中部是带独卫的主卧,东南侧是带独卫的客卧,北侧中部为储藏室, 西侧则是屋顶露台。

附楼平面较为简洁,为单面走廊式,也没有楼梯。一层为厨房和两间车库,二层为佣人房、储藏室等。门卫室内部布局较为简单,仅是矩形平面东西分隔为两间。

图片

修缮前的孙科住宅各特色空间: 一层东南侧八角形房间尖拱顶 / 一层通往二层的柚木大楼梯 / 二层原主卧室配套卫生间

2.3 室外景观 

从多个时期历史资料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建筑南侧花园至少在 1963 年之前 均为大草坪,并有一条小路蜿蜒其间;草坪东南角有一颗大树,东北角则有一段围墙与主楼相连,将草坪与北侧车行道路隔开,草坪四周绿植环绕;建筑主楼南侧室外平台有方形水池和喷泉。 

图片

孙科住宅及周边各历史时期比较

约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大草坪经历了改造,取消了原本环绕的小路后引入了十字轴线形的路径分隔,东南角以原大树为中心开挖了水池,彻底改变原有的花园布 局。与此同时,建筑南侧平台的雕像亦不复存在,水池变身花坛,改放盆栽。这一 变化延续至今。 

3 续——建筑修缮与再利用 

不同于常规的单体类项目,本楼的修缮与再利用是在地块整体更新的背景下进行的。“上生所”一期项目始于 2016 年, 至 2018 年除孙科住宅外其余楼栋皆已竣工 并投入使用。文娱及商办功能与不同类型建筑的有机结合、特色历史空间如露天泳 池的开放等使得原本保密封闭的科研“禁地”转变为“网红打卡点”。而作为上海市文保单位中为数不多的一类保护对象,即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空间格局和内部 装饰不得改变的文物建筑,孙科住宅在更新中要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遗存信息,得 以“延年益寿”,又融入地块与之共生,发挥更大的效用,是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 

3.1 尊重历史信息基础上的“延年益寿” 

较长的使用年限导致建筑室内外诸如屋面、墙面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而花园及露台的风貌也不复往日,重生的第一步得“治病”。 

3.1.1 屋面整体翻修 

屋面整体翻修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是瓦片拆卸过程中的损耗,这一部分只得依靠原样仿制新瓦来补足。为使屋面总体协调,又体现出建筑保护修缮的“可识别性”,本次筒瓦铺设的原则为将拆卸下来完好可再利用的老瓦优先用于主楼屋面,而新瓦则全部用于附楼屋面。 

过程中将屋面瓦片分区域小心卸下并妥善存放,清洗表面,对缺失及拆卸损耗的均按原样式进行仿制。再对基层木构架做检查与修缮,对损坏部分进行原样式更换或加固,消除了屋架的安全隐患。基层修缮完毕后重新铺设防水卷材以及顺水条、 挂瓦条等。再对原有排水沟及落水管进行仿制及原位更换,并增加细不锈钢钢丝网以避免杂物堵塞,最后放线铺设筒瓦。

图片

屋面翻修

3.1.2 墙面鱼鳞状拉毛粉刷“对症下药” 

由于早年匠人手法差别及后期多次修补、改动等原因,现房屋各位置的粉刷样式在色泽及规格上略有差异,局部有缺失, 且日积月累,多有脏污。为恢复建筑外立面的历史风貌,本次修缮对特别不协调的外墙粉刷进行了铲除与重做,其余墙面则进行清洗去污与适当修缮,对局部无继续恶化趋势的损坏不作过分干预,而将其作为使用痕迹保留以维持墙面的沧桑感。新做粉刷的主要工序为:首先将基层清理后用黄砂水泥砂浆打底,而后抹出鱼鳞状纹理,紧接着洒水将多余砂浆洗去, 待面层晾干后再平色。 

图片

修缮前后的孙科住宅附楼外观比较

图片

外墙粉刷重做工序

3.1.3 柚木百叶遮阳帘全面修复 

二层西南卧室的五扇木窗外原设有用于遮阳的柚木手动百叶帘,修缮前损坏严重,百叶帘仅完整保存一扇。由于该百叶帘实用性极强,整体装置与木窗套结合度高, 应属当时的创新做法,具有较高的科学及艺术价值,故决定将其复原。第一步是拆卸装置研究其工作原理;接着将仅存的一扇进行保护性拆除,由专业木工师傅对百叶片及连接件进行修缮与仿制打磨,同时对铸铁滚轴、皮带盘等部件进行修复,最后是分步进行联动系统(皮带、卷绳器、滚轴卷管等) 的组装以及百叶的复位。 

图片

遮阳百叶帘修复: 遮阳百叶帘工作原理示意图 / 百叶帘近景

3.1.4 花园及露台恢复历史风貌 

在对花园沿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历史风貌、立面展示、未来活动举办以及维护成本等,各方最终决定恢复大草坪。 

我们首先对植物进行筛选与调整,并对花园内的构筑物如平台喷泉、地面红缸砖等进行整修,接着重铺环绕花园的小路、栽种混播果岭草皮,重现优雅大草坪。 

图片

修缮前后的南侧花园对比

针对三层露台,我们特地询问了上生所 2003 年修缮工程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们 现状的玻璃外门、雨蓬、防腐木地板以及淡黄色地砖均是考虑员工使用露台而新增 的,并非原物,为此还拆除了地面原始的红缸砖。根据上述信息,本次修缮对上述 后加内容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地面基层清理完毕后重铺红缸砖,恢复了露台的历史 原貌。同时,三层露台及底层喷泉周边的红缸砖地坪还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图片

修缮前后的主楼三层露台对比

3.1.5 新设备与管线的布置 

以室内增加空调为例,设计首先对所需空调的数量进行计算,并到现场大致确定布置方式,随后核对测绘图纸及现状, 设法利用吊顶、结构梁空隙、踢脚线等位置布置管线。最终将室外机分布在建筑东、 西两侧,主楼二层新增的空调采用了地柜机与吊顶机两种形式,并探讨了二者的管线走向。地柜机南侧机管线布置在一层吊顶内,顺木格栅方向在其空隙转折行进至穿出西侧外墙;东侧机管线则隐藏在本层踢脚线内,在适当位置穿出外墙。吊顶机的主机均设置在辅助空间内,管线可从吊 顶内穿出外墙。而地柜机的外装饰采用了现代简洁造型,材质配合室内风格选择深 色木质与黄铜色金属,使之成为空间内的低调配角。

图片

二层空调的设备与管线布置示意图

3.2 与地块共生的再利用方式 

“病痛”治疗完毕后的第二步即是结合所在地块的整体环境、功能配置等考虑如何有效地再利用,做到真正的“与时舒卷”。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房子在植入有活力的文化、商业、办公等功能后重回大众视野。而孙科住宅这个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似乎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南侧的花园自成一体,但又没有完全独立, 因为它们还隶属于“上生所”地块,因此其“再利用”不仅需要考虑个体性格,还要兼顾地块特质。

通过商业调研与定位策划,建设方很早就确定要将“上生所”的功能转换为集文娱休闲、商业办公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为周边居民以及更大范围的市民提供全年全天候的开放街区。园区内的建筑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焕发了新生,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底层为特色餐饮和文创商业,上部以办公为主,规模较小的则植入独立经营商业功能。而历史建筑如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体育馆由于其大跨空间的特点成为了商业活动和时尚发布的热门场所,露天泳池则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环境吸引许多精致餐饮类品牌入驻。在功能转化之外,个性化的运营也为聚集人气、激发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展览、文艺演出、沉浸式体验等为街区带去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因此,兼顾孙科住宅的空间多样性特点及较高的保护要求,各方对其后续利用的总策略为植入文化类功能。

3.2.1 功能布局调整与家具配置 

在维持现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主楼底层三个向南的不同风格房间将用作对公众开放的文化展览空间,北面房间则用于接待与后勤,附楼除原车库现作为通道(兼 作展览)外,其余用作文创零售及后勤;二、 三层作为内部接待研讨的休闲交流空间, 在主要房间分别布置了贵宾接待区、沙龙、 模型室、阅读室等,后勤辅助功能亦集中于北侧。以上功能排布也与该楼初始设计中随楼层抬升从公共到私密的布局方式相合。

针对不同功能,设计方在家具配置上也有考量。底层作为展览区域,大部分房间不布置家具或仅布置少量橱柜,可将更多空间留给展陈设计发挥。二、三层作为休闲交流功能区,则布置了搭配原空间氛围的软装。如二层阳台选择了碧绿色沙发与主茶几,局部点缀黄铜及木质装置,与原有的绿色磨石子嵌铜丝地面及米黄色墙纸相互呼应。三层原主卧室则在柳桉木地板、木护壁以及米黄色墙纸构成的底色里选择了米白色、木色及深麻灰色的家具及浅咖色地毯作为搭配,以此营造出“家” 的感觉。

图片

孙科住宅修缮后一层平面图

图片

图片

一层东南侧八角形房间修缮前后

图片

一层原书房修缮前后 

图片

一层原会客厅修缮前后 

图片

一层西侧原餐厅修缮前后

图片

孙科住宅修缮后二层平面图 

图片

二层内阳台修缮前后 

图片

二层西南卧室修缮前后 

图片

孙科住宅修缮后三层平面图 

图片

三层原主卧室修缮前后

3.2.2 多种利用方式 

地处闹市及园区僻静一隅的优越区位、 精致多样的内外空间,以及现代设施设备的引入都为孙科住宅的再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筑修缮完毕后的对外首展《理想之地——上生 · 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 就是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利用示范。该展览将主楼底层的三个房间作背景,以“历 史”“发展”“重生”分别与之对应。以“历史”为例,布置于底层东侧原书房,在这里观展者可以看到特别布置的书架、书桌、 休闲桌椅等,展览内容如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图纸、售楼书、旧时上海地图及区域历史照片等灵活嵌置其中;适应东南角极富特色的八角形房间,展陈放置了圆形倒锥体的双圈展台,内圈在《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底图上布置了多种色彩的模型, 分别对应外圈介绍的几位曾在这一区域生活过的历史人物,以此串联起哥伦比亚圈的叙事地图;与此同时,角落里沉重的钢制门打开,曾经的保险库内循环播放电影 《太阳帝国》的片段,为观众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感觉。

除展览之外,孙科住宅也为时尚宣传或品牌活动提供了场地。2021 年上海时尚周——上海时尚生活嘉年华开幕日特别活动就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上演,主楼南侧的平台化身“T 台”,多套趋势造型在这里进行了发布,走秀模特们身着新衣穿梭于平台,衬以极富特色又带有沧桑感的主楼南立面,让人感受到历史与时尚的奇妙碰撞;而临时摆放了凉椅的大草坪也展现出活力, 成为最佳观赏区。

图片

上海时尚生活嘉年华开幕日特别活动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行走或定向活动将这里选为目的地,建筑又成为了重要的知识传播点。例如某“解码建筑修复”活动,以“上生所”地块更新为切入点,邀请了项目建筑师系统介绍地块历史与变迁的同时,实地讲解不同类型建筑的改造与修复。此活动的特点在于参观者会进入孙科住宅深度游览,建筑师借助丰富的图片与视频 资料,剥丝抽茧为参观者讲述建筑修缮与再利用的全过程。这一尝试打开了类似活动的新视角,使之不再局限于讲述历史人文故事,而是“寓教于乐”,让市民们在获 得新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建筑修缮的不易,提升其建筑保护的意识。 

4 新——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孙科住宅保护修缮工程的回顾及其当下多种利用方式的观察可以发现, 其与先期开放的“上生所”地块一期其他工程内容形成了彼此的互补与加强。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搬迁后,该地块开发转换功能定位,将封闭的办公科研园区转变为公共开放的文化街区,让长期隐藏在其间的孙科住宅有了焕发新生,回归城市的机会。精良的设计,上等的用材是这座建筑先天具备的优越条件,后期有的放矢地对建筑病痛的治疗及设备设施的提升更进一步加大了有效利用的可能性。 

孙科住宅保护修缮工程在尽可能尊重历史遗存信息及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保护修缮手段,对症下药地解决了建筑存在的损伤及安全隐患,恢复了其历史风貌,同时又根据内部空间特点植入了适当的新功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此同时,它 又与“上生所”地块形成了较好的融合,恰当的功能配置让二者在使用上相得益彰。孙科住宅保护修缮项目已陆续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建筑创作奖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类佳作奖”等奖项,而其所属的上生 · 新所项目也已获得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传统建筑设计项目一等奖等殊荣,或可作为越来越多地块内包含历史建筑的更新项目的有益借鉴。(End)


本文完整阅读见《建筑遗产》

2021年第4期(总第24期)

作者简介:

苏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2)建筑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