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多图预警!

 光明使者9988 2022-01-29

「“賞古尋珍」帶你身臨其境,感受古代藝術品的魅力

撥開收藏迷霧,去偽存真

请置顶本公众号,以免错过精彩内容

    玉,石之美者,自古以来即为中华民族所珍重并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价值。千百年来,中国人将对自然界和生活中之鸟兽草木的细致观察与认识,融入文化意义与时代趣味,通过玉这种珍罕的天然材质,千磨万琢,运思幻化,创造出种类繁多、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的动植物题材玉器,为玉石材料注入了温暖灵动的生命活力。本展览精选商代至民国初年历代动植物题材玉器230余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高超卓绝的玉雕工艺。

展览结构

一、龙

       龙、凤形象及类玉器

二、瑞兽灵禽

       具有神灵性动物形象玉器

三、家豢天养

       世俗化常见动物形象玉器

四、嘉木良卉

       各类花木形象玉器

五、时蔬佳果

       蔬果类形象玉器

龙飞凤舞

       龙与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神化动物,自古以来即被视为统治者最高权力和神秘力量的代表,也被看作预示着各种美德和祥瑞降临的化身。通过玉器文化发展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龙凤形象的文化地位,也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龙凤形象的演进特点。

图片

白玉镂雕龙纹带饰

元(1271-1368年)

长5.8cm,宽4.7cm,厚1.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

图片

白玉“子冈”款兽面纹龙耳簋(guǐ)

明(1368-1644年)

长12cm,宽7cm,高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图片

青玉乾隆御题云龙纹瓮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55cm,宽41cm,高2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交龙纽玺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2.8cm,宽12.8cm,高10.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云龙纹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直径13.5cm,高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御制交龙纽“自强不息”玺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4.9cm,宽4.9cm,高6.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龙纹活环扁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1.7cm,宽4.2cm,高29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白玉灵芝龙纹觥(gōng)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19cm,直径16.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白玉螭(chī)衔灵芝纹炉顶

元(1271-1368年)

长3.6cm,宽2.2cm,厚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

图片

青玉双螭(chī)衔灵芝纹饰件

元(1271-1368年)

长8.2cm,宽6cm,厚1.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

图片

碧玉螭(chī)纹觥(gōng)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6.2cm,高11.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螭(chī)虺(huǐ)纹兽耳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5cm,宽8cm,高27.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凤纹带饰

宋至明(960-1644年)

长5.2cm,宽7.7cm,高2.1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双凤六环尊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0cm,宽10cm,高19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白玉螭(chī)凤纹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5.3cm,高14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大清乾隆仿古”款龙凤纹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5cm,宽6.5cm,高7.1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紫檀嵌银丝三镶翡翠“龙凤呈祥”如意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53cm,宽14cm,高10cm

颐和园博物馆

瑞兽灵禽

       兽与禽,本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两类动物,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拼搏竞争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走兽和飞禽文化的寓意和道德的力量,使其拥有了超自然的灵性,成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内容。
图片

玉虎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8.5cm,宽1.4cm,高2.4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白玉虎

宋至元(960-1368年)

长6.2cm,宽3.9cm,高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白玉俏色奔马纹带饰

辽、金(916-1134年)

长5.4cm,宽4.1cm,厚0.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

图片

白玉兽面纹方觚

明(1368-1644年)

长7.5cm,宽7.5cm,高25.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碧玉兽面纹觚

清·乾隆(1736-1795年)

直径12.5cm,高2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大清乾隆仿古”款兽面纹方鼎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2.2cm,宽14.7cm,高27.8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兽面纹双环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cm,宽8cm,高29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翡翠兽面纹龙耳活环方鼎

民国(1912-1949年)

长22cm,宽10cm,高2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貘(mò)

宋至元(960-1368年)

长9.5cm,宽4.6cm,高4.6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玉雕“英雄”

宋至元(960-1368年)

长7.2cm,高6.8cm,宽4.8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灰玉獬(xìe)豸(zhì)

明(1368-1644年)

长12 cm,宽8cm,高8.5 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玉镶南红鹤衔仙桃

清(1636-1912年)

长20cm,高10.6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鹤衔仙桃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2cm,宽3cm,高5.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黄玉狻(suān)猊(ní)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cm,宽7cm,高8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白玉麒麟吐书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cm,宽3.9cm,高9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白玉童子洗象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1.9cm,宽5.6cm,高9.3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洗象图”座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4cm,宽6cm,高20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白玉双獾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3cm,高3cm

颐和园博物馆

家豢天养

       唐宋以后,中国玉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和写实性,客观反映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动物形象的玉器大行其道。天养之蝶燕鱼虫,家豢之鸡犬鹅猫,品类万端,皆可为器,原有威猛神性的狮虎熊貔也开始变得温顺可玩,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图片

青玉羊

汉(前202-220年)

长9.0cm,宽4.0cm,高7.0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玉羊

宋至元(960-1368年)

长7.8cm,宽2.7cm,高4.8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雕“三阳开泰”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cm,宽5.5cm,高4.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公鸡

明(1368-1644年)

长9cm,宽4cm,高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灰玉骆驼

宋(960-1279年)

长12.5cm,宽8cm,高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雕“喜上加喜”

宋(960-1279年)

长 6.7cm,宽3.2cm,高3.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卧犬

元至明(1271-1644年)

长8.2cm,宽3.0cm,高3.3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雕“春水图”带饰

金(1115-1134年)

长7.8cm,宽7.4cm,高2.0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白玉鸳鸯

辽(916-1125年)

长4.7cm,宽1.9cm,高2.9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鸳鸯衔莲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3cm,宽3cm,高6.4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鸳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1cm,宽2.5cm,高4.2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连年有余”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1.3cm,宽4.5cm,高10.3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年年有余”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3cm,高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衔灵芝双鲶鱼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5cm,宽1.8cm,高7.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灰白玉俏色鲤鱼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5cm,宽6cm,高4.8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玉卧牛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58cm,宽40cm,高20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鹅形盖盒(一对)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6cm,宽6.2cm,高8.8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梅花绶带鸟纹笔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7cm,宽3.6cm,高11.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猫戏蜻蜓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3cm,宽5.2cm,高4cm

颐和园博物馆

嘉木良卉

       松柏长青,花开富贵,君子居竹,高士倚梅。人们将植物文化与玉器雕刻相结合,创造出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类玉雕作品。特别是明清以来,玉器的实用性与陈设性进一步增强,在玉文房器、山子、插屏等器型上适宜开展雕刻植物类题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

青金石御题翠云岩山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4.2cm,宽5.3cm,高16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碧玉刻御制诗插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35.5cm,宽16cm,高40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碧玉番莲八吉祥双凤首活环扁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5cm,宽3.5cm,高27.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青玉雕松倭角方笔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8cm,宽6cm,高13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描金菊纹盘

清·嘉庆(1796-1820年)

直径26cm,高4.6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龙柄莲瓣纹壶

清·嘉庆(1796-1820年)

长20cm,宽12cm,高13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耕读图”山子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0cm,宽5.0cm,高14.6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南红玛瑙红蝠灵芝百合花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cm,宽6.2cm,高5.6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梅花活环耳盖罐

清·乾隆(1736-1795年)

直径13.7cm,高25.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松竹梅花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5cm,宽5.5cm,高13.3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荷叶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cm,宽14cm,高7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时蔬佳果

       五谷丰登,节令时鲜。琢玉为果为实,可佩、可赏、可玩,造型丰富,寓意美满。石榴、莲蓬等常常象征多子多福;葫芦、佛手、仙桃等代表福寿绵长。灵巧生动的蔬果形象玉器直到今天也被人们喜爱与崇尚。

图片

青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5cm,宽13.1cm,高6.4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雕“福寿双全”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9.5cm,宽9.5cm,高1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10.5cm,直径19.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碧玉雕花“大吉”葫芦形屏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1.8cm,宽12.5cm,高0.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雕“福禄万代”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3cm,高7.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福寿万年”如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40cm,宽12cm,高5.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福寿齐眉”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4.2cm,高2.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瓜瓞(dié)绵绵”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7cm,宽2cm,高6.7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如意灵芝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0cm,宽9.5cm,高4.0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图片

白玉雕“事事如意”

清(1636-1912年)

长9cm,宽3cm,高5.5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荷莲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1cm,宽8cm,高4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白玉雕蝉石榴形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5.5cm,宽4.5cm,高4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红珊瑚蝈蝈白菜花插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13.5cm,宽5cm,高18cm

颐和园博物馆

图片

青玉嵌百宝三多纹如意(一对)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34cm,宽8.5cm,高4.5cm

颐和园博物馆

展览结语

       动植物题材玉器,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彩内容,反映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尊崇美德、追求幸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以及丰沛卓越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今年,时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召开之年,以此展致敬与赓续“君子比德于玉”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玉”见生机

——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8日-4月10日

展览地点

颐和园博物馆

总策划

秦雷  刘文鹏  王丹

学术顾问

张广文  武俊玲  张彩娟

策展人

周尚云  隗丽佳  李瑞丰

展览统筹

张巍  刘琦  卢侃  徐莹  杨勇

策展助理

杨川  段润宇

展览协助

徐衍伟  崔丽蕊  王晶  刘铁立  臧辰垚  郭辉  韩可  赵梓晰  曾雯  胡桂梅  高爽  张璐  刘博明  曹思齐  许馨心  杨馥华  张若衡

宣传推广

马昉  隗丽佳  赵晓燕 

视觉设计

徐信  李尘

主办单位

颐和园博物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北京艺术博物馆

排版 / 杨川

审校 / 周尚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