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生写一件事作文,不妨向《散步》学习

 嶅山村夫 2022-01-29

 作者:戚老师说

名师,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所属专栏: 戚老师教初中生写作文

初中生写作,常会写到叙述一件事的记叙文,很多同学,尤其是七年级同学,往往会出现选材不恰当、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等问题,这个时候,不妨向教材上的例文学习。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都是写亲情的文章,《散步》就是其中一篇,《散步》就非常适合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学习模仿。

为什么这样说呢?

1.从选材上看:

《散步》写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选材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散步》写的是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又顺利解决的故事。通过这一件小事,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互爱,也表现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十三四岁的年龄,对于社会生活接触不多,而对于家庭生活则比较熟悉。但是,写作的时候,却往往对生活中的素材无感,大事不会写,小事看不见。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小事更真实更接地气;我们对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也比较熟悉,写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2.从篇幅上看:

《散步》全文只有近七百字,与那些一两千字的课文比起来,是一篇小文,显然和我们初中作文要求的六百字以上字数更相近。

那么,写一件事的记叙文,除了刚才谈到的选材,我们还应该向《散步》学什么呢?

戚老师认为,主要应学习以下这几点:

1.开头:快速入题

对于六七百字的叙事短文来说,开头一定要简洁,不能拉杂。

有的同学开头会写很多“正确的废话”,啰里啰唆,拉扯了半天,写了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过去了,还没有扯到正题上。比如,这位同学写的《这件事真叫我难忘》的开头: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伤心,有的让人忧愁,有的让人难忘。不管什么样的事,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体验。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难忘的事呢?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难忘的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闪烁在我记忆的夜空。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看看吧。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几乎全是正确的废话,扯来扯去扯半天,勉强扯到题目上。

再看看《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话,二十多个字,交待清人物、地点、事件,而且,为了便于下文叙述散步产生的分歧,特意交待了这四个人都是谁。

这样的开头,直接切入事件,简洁,明确,开门见山。对于扯来扯去入题太慢的同学来说,不如就用这样简单直接的开头。

2.生活小事,也能写出波折。

事件再小,也能写得精彩,秘诀之一就是写出波折。

我们很多同学,写生活小事,往往平铺直叙,对于事件中的转折或变化,缺乏足够的敏感度,没有重视,也没有花费笔墨去描摹,这样当然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了。

我们来看看《散步》是怎样写出事情的波折的:

第一处波折,是在散步的起因。第2段中交待,我们要去散步,“母亲本来不愿意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而“我”呢,并没有顺从母亲,而是劝她“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就“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一处波折,表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母亲对儿子的信服。

第二处波折,是在散步的中途遇到岔路口而产生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分歧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意思,它很考验人,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分歧的最终解决,是“我”作为家庭的主心骨、背负着对家庭所有成员的责任感、经过内心的矛盾和权衡之后,做出了“走大路”的抉择,主要是考虑到“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一处波折,表现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中华传统的孝道和敬老尊老的美德。没有明说、暗中表现的,还有妻子的贤惠、孩子的乖巧。

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第三处波折又出现了。母亲有改变了主意,她说:“还是走小路吧。”

这一处波折,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主题——奶奶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奶奶心里想着孙子啊!

有了这三处波折,散步这件小事,就显得波澜起伏、意蕴丰厚了。

3.两笔景物描写,渲染烘托。

很多同学,受思维和笔力所限,在写事的时候,便只能专注于写事,兼顾不到其他巧妙的用心,往往忘记了来一两笔景物的点染。

《散步》文章虽短,也加入了两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写景,是在散步的开端。既然是去田野散步,就会很自然地看到田野的春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样写上几句,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就扑面而来,随之我们就能感受到一家人散步时高兴、轻松的心情,一家人之间互相关爱之的情感之美,也与这春天的景物美互相呼应。

第二处写景,是在母亲改变了主意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处描写,能使我们意识到,母亲改变主意,固然是出于对孙子的疼爱,也有看到小路旁边菜花桑树鱼塘美景的因素。母亲被春天的美景打动,从不想出来,到被动地被“我”说服,再到内心的审美发现,熬过严冬的母亲出来散步,感受到春的生机,主动去欣赏,是不是才找到散步的真正的意义了呢?

这样以来,母亲的形象也变得丰富而立体了,她不再只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也不再只是一个眼中只有孙儿、只为别人活着的长辈,而是有了自己全新的生命体验。

4.精到的描写。

描写,是我们很多初中生的短板。写不够字数、写不精彩,往往是因为不会描写。

《散步》中的描写,虽然不多,却也十分精当。

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一句话就能表现人物特点。写儿子的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尽显儿子的聪明可爱;写我的抉择“走大路”,简洁,肯定,不容置疑,这是中年人的决断;写母亲改变主意:“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则是对儿子的信任和依赖,隐隐透出母子身上都有的果断的风范。

动作描写,体现在精准的动词。写儿子发现两对母子时,用一个“叫”字,自燃蕴含了发现的突然与惊奇;母亲改变主意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一个“摸”的动作,饱含对孙儿的疼爱宠溺,而到了路难走的那一处,“我”和妻子的一“蹲”一“背”,“慢慢地,稳稳地”,则显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心理描写,是在“我”做出抉择之时。“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对种种情况的分析,我的犹豫矛盾,正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年人无奈之间最终的取舍。如果拿掉了这一段心理描写,那“我”的决定就显得轻率,中年人肩上的沉重责任也就无法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散步》的精妙之处,当然还有许多。比如结尾,作者用一句虚写“好像我背上的通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来升华主题,这种结尾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模仿。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如果能从《散步》这篇课文中学到以上几点写作方法,在习作中揣摩、运用,就一定能写好一件事作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