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完妻子后事,他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优家教育 2022-01-29
文丨 优宝

去年11月,年过8旬的杭州老人金性勇从殡仪馆向媒体打去电话:
 
“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在金性勇的自述中,儿子金晓宇是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但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翻译家”。
 
他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中曲折、离奇了许多。

 

不幸人生的开始
 
金性勇的自述(原文过长,因此做了一些删减整理)
 
2021年11月11号上午,我在杭州殡仪馆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感觉自己手发颤,走路腿也抖。我让几个亲友先走,我还想陪她一会。
 
老伴脑子清醒时曾跟我说,哪天她走了,骨灰盒先放殡仪馆里,以后是安葬还是洒到江里海里,要等大儿子回家再决定怎么处理。
 
但我没有打电话给金晓天,现在全世界疫情他回不来。也没有告诉金晓宇,11月之前他就住院了。
 
我望着那个盒子,和老伴说:“我要打电话了,你同意吧?要是哪天我也走了,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儿子的事了。”
 
我从挂在手腕上的小包里,摸出老年手机和一张《杭州日报》,报头上有我抄的“倾听·人生”的电话号码。
 
电话接通了,我说:“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我与老伴都是杭州人,自小便青梅竹马,1967年我们结婚了,先是生了大儿子金晓天,1972年又生了小儿子金晓宇。
 
我们原本被分配到天津工作,在那里住着十五六平米的集体宿舍,一家四口虽然很是拥挤,但也温馨快乐。
 
但没想到,小宇的命怎么会这么苦?
 
邻居孩子有一把玩具手枪,可以放小纸球射出来,但那天他往里放了一根针,一下就射进了小宇眼睛里,左眼晶体碎了。
 
从此小宇便只能斜着眼看东西,他安慰我们:没关系,习惯了。

我们回到了杭州。


两个儿子都聪明,老师说考大学完全没有问题,大儿子去了复旦,小宇却突然和我们说:“我不上大学了,也不要读高中了。”
 
我们以为小孩子厌学说说玩的,可他真的天天赖在家里。我让朋友帮忙,介绍小宇去解放路新华书店当售货员。我想,过段时间孩子就想回学校了。
 
两个月不到,书店不要他了。起因是有位老顾客在店里看书,小宇说人家是小偷,争执起来。我又把小宇介绍到排气扇厂当工人,没几天他就不肯上班,说那些工友对他不好。
 
他不上学后,我和他妈每天上班走之前,他在床上,下班回家,他还在床上。他也不跟我们说话,会突然发脾气,情绪极不稳定,完全变了一个人。
 

原来是他的心病了
 
他开始砸东西了,光电视机就砸坏了3个,还往里面灌水。
 
冰箱、洗衣机也换了好几个,还有桌子、书架、柜子、门……唯有妈妈的缝纫机他从来不砸。
 
那时我们家真是家徒四壁,小宇妈妈绝望地问我:“他是疯了吗?”


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孩子这是生病了。当他说想考大学,我们喜出望外,让他进了补习班。
 
小宇高中基本没上过,但几个月后,高考成绩让人吃惊,离一本线只差3分。二本志愿填了杭大外语系,分数也超线了。
 
我们很开心地等学校通知,谁知学校将档案退回,档案里记录了小宇高中时不守纪律、缺课。
 
七转八转,小宇进了树人大学,可是只读了一年就犯病了。据同学讲,他们几个到外面喝酒,小宇表现得异常兴奋,回校后还往老师的汽车顶上爬,拉都拉不住。
 
学校以为是发酒疯,把他送到医院。小宇看到我,很愤怒,“你来干什么?把针头拔掉,我要回家!”我把他带回家。
 
我知道这孩子与学校从此无缘了。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不在家。小宇睡在床上怎么也叫不醒,他妈发现他是吃了安眠药自杀,赶紧和邻居送到医院洗胃。幸亏药量不足,孩子救了回来。
 
又过了段时间,我们听到哗啦一声响,冲进房间看到小宇摔在地上,一圈皮带挂在天花板吊灯和窗户之间。我和他妈抱着他哭:“孩子,你不要做傻事啊!”
我是研究医药化工的,孩子这些表现不是性格问题,我就看书找原因,小宇的症状符合精神类疾病。
 
去几家医院看了,都诊断是躁狂抑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小宇不上学,情绪低落,晚上不睡觉,甚至自杀,这些都是在抑郁期;无端猜疑指责别人,狂躁不安,有破坏行为,是转入了躁狂期。
 
精神科专家说这病来得快去得快,危险就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吃药也不能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时送医院。
 
我买了很多精神疾病的书看,只找到两点让一个父亲不至于崩溃:
 
一是通常这类病人一两次自杀未遂后很少再有这个念头,他们会比之前珍惜生命;二是这类病人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
 
我最大的宽慰还是小宇可能不会再自杀了,至于“天才”,我没去想过,毕竟不是所有精神病人都能成为梵高、牛顿,即使成了天才也需要两点:一是活着,二是机遇。
 
儿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妈忽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读书不上大学不工作不成家,我们都能接受——只要他活着。
 

精神病院里的天才
 
又过了十年,2010年,老伴去南大开50周年同学会。也许是天怜英才,也许是一个母亲的精诚所至,这场同学会竟然改变了小宇接下来的命运。
 
听说我家孩子因病没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学就问她,能不能请你儿子在家做翻译?
 
我老伴说,小宇的英语日语都很好,请给他一个机会试试吧。


时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到处治病要花钱,孩子出门闯祸要赔钱,但我还是竭尽所能满足小宇的要求。
 
他最大的要求就是买书——英语、日语、古文、围棋、音乐、绘画、地理等,各种书籍买了两百多本。
 
1993年,我冒着被砸坏的风险,花一万两千块钱给小宇买了一台联想电脑。小宇那天高兴地说:“爸爸,谢谢你!”
 
之后,他发病时也摔过东西,但从不碰电脑,电脑成了小宇的另一个世界。
 
他也不玩游戏,主要就做两件事:自学外语、看原声电影。他用了六年时间自学了德语、日语,巩固英语。
 
看外语电影,他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听懂。
 
这一切给小宇带来的兴奋和投入,是孩子在躁狂期创造力增强的表现。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从没想过这句话跟小宇有什么关系。
 
直到十年后,他妈妈开同学会回来,我才忽然觉得,这些年和孩子一起经历的事,就像是一个训练营——原来,机会真的是给每一个有准备的人。


南大出版社很快寄来了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八个短篇小说,让小宇翻一篇试试。
 
他以最快速度翻译了其中一篇《船热》,并要求出版社把剩下的也都交给他来翻译。
 
我很惊讶,这是文学啊,翻译等于再创作,一篇还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书你能翻译好吗?
 
小宇说,行的,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会比别人差,这些年我出门就是到浙江图书馆,我不是去玩,你到浙图查下借阅登记卡,我借过的每本书,都有金晓宇的名字。
 
“那你看过几本小说?”
 
“我看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
 
在这之后的10年里,小宇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一共翻译了22本书。他短暂又高产的翻译生涯,是我们全家最难得最幸福的岁月。
 
孩子一生没有朋友。我作为父亲,最有幸的是在这十年里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助手。


我买了扫描仪、打印机,跑邮政帮他收外文样稿,买资料书,翻译完给他打印样稿,译文每本都是几百页,小山堆一样,再帮他校稿、寄出样书……
 
每本书从样稿到出版,我都是第一读者,惊喜的是我从没看到过一个错字,22本书、近七百万字,你说我不容易?是小宇更不容易啊!
 
编辑部负责人来我家看过小宇,他说金晓宇译的书稿寄到编辑部,大家都抢着做责任编辑,因为全书没有错字、错句、错译,每本书都好卖,读者反响很好。
 
南大同学打电话祝贺孩子妈妈:“你们养了一个天才!”
 
除了南大,别的出版社也找他翻译了,书一本比一本厚。孩子的病症也奇迹般减少,照顾妈妈,日夜翻书,小宇一直很安静很努力,直到去年11月。
 
小宇又发病了,七院来人将他带走。上周我去医院看过小宇,给他送了点吃的,他只嚷嚷着要回家。
 
儿子们还不知道妈妈已经走了,我不想告诉他们,就让他们以为妈妈还活着吧。
 
小宇春天就会回来,他会让妈妈看看他的新书。

 

家人
 
除了这些内容,老人还写了很多关于妻子、关于儿子的生活日常与情感细节,我没有全部放上去,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一下这篇原文——
 
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发表的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
 
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在厄运面前,唯有家人会一直陪在你左右,在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父母的隐忍与坚持,看到了平凡而伟大。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有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请一定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错过了就无法弥补。
 
童年幸福的人,才有一生幸福的底气。
 
人生很长,童年很短,唯有爱与陪伴不可辜负。
 
在小宇一家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盏明灯,
 
他让我们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课程购买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