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赢家,除了他们自己

 新用户6591ftJW 2022-01-29

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冬奥会终于成功破圈,成为了假期、过年之外,少数能让大家提起兴致的关键词。而究其原因,不光是因为首次国内举办和谷爱凌的人气带动,同时也有大家在996和疫情的间隙里渴望运动的原因,“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己没法运动,还不能过过眼瘾?

这种微妙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最近关于“什么样人才算人生赢家”的视频冲上热搜。在这条视频里,大健康品牌稳健医疗、全棉时代和《中国青年报》让六位冰雪运动的从业者做了一个小测验:在镜头前放了一个刻着“winner(赢家)”标志的金椅子和一个银椅子,想看看这六人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会选择坐在哪个椅子上。

体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赢家,或者说胜利者,则是一个与体育运动紧密联系的词汇。在举重运动员侯志慧带着口罩领奥运会金牌的照片曾经传遍全世界,就是因为她以挺举、抓举、总重量全部破纪录的成绩夺冠,恰好与稳健医疗口罩上的“winner”标识相契合。

但出乎大多数人意料,按理说六人在冰雪运动领域打拼许久,也获得了不少成绩,应该有比常人更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但是这六人都选择了让出金椅子,他们认为自己还配不上“赢家”这个称呼。


他们不是凡尔赛,他们是真的认为不是。

01

从一场比赛,到另一场比赛

闫涵不认为自己是赢家,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在起跑线上就赢了。

出生于1996年的闫涵,拿下第一个全国冠军的时间是2009年,那时他才十三岁。

当然,并非没有人质疑这个少年冠军的含金量,然而,冠军可能是偶然,但蝉联不是。在2010年他再次拿下冠军后,天才少年的头衔从此一直牢牢伴随着他。

在青年组时,闫涵先后5次获得国际青少年大奖赛分站赛冠军,并问鼎首届国际冬季青年奥运会花滑男单冠军。2013年升入成年组别后获得了三届四大洲锦标赛铜牌,和中国第一个大奖赛分站赛男单冠军头衔。2014年2月,他在索契冬奥会获得第七名,创造了中国花滑男单历史最好成绩。


这个时候的闫涵,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花滑男单第一人,然而他的幸运,似乎也到此为止。

在第二个奥运周期中,闫涵难以适应越来越注重跳跃多种四周的花滑规则,还屡次受伤,肩膀习惯性脱臼和骨折,被迫打进了五根钢钉,甚至还因此缺席了芬兰世锦赛。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2018年平昌东奥会,闫涵只拿到了第23名,职业生涯陷入了低谷。

但是,闫涵在春风得意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低谷时,自然也不会被挫折打倒。


在平昌之后,闫涵选择了成为花滑职业运动员,在2019年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的比赛中,闫涵以一个冠军宣告了自己的回归。2021年3月27日,在国家队的召唤下,闫涵再一次站在了世锦赛的赛场,为中国拿到了奥运会的入场券。

在这次视频中,闫涵也曾表达过这种近似“矛盾”的态度,作为运动员,要有冠军的心,但是也要有踏实的态度,因此,他不认为自己是赢家,也不认为自己不是。他还在路上,而胜利或者失败,都是一种过去式。

比起闫涵历经转折之后的成熟,北体大冰舞班的运动员由娇娇要“有态度”得多,面对这个问题,她回答:“我以后一定会是的。”

显然,他们已经是成熟的运动员,已经习惯于抛开单纯的胜负去看问题,关注现在,超越自己,才是获得成功的标准,正如英语里面有句诗歌古谚: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它翻译过来是这样: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是神秘之事,只有今天才是给我们的恩赐。

02

从一个舞台,到另一个舞台

和闫涵一样,仵一鸣也不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他还没有在另一个战场取得胜利。

作为花滑运动员,生于1987年的仵一鸣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他和搭档董慧博拿过全国锦标赛双人滑冠军,获得过世青赛第三。拼搏过也成功过,但是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成为赢家的充分条件。

现在的仵一鸣,是中国花滑俱乐部的联合创始人,他最大的目标,是扩大冰雪运动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为花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地基。“这个目标还未成功,我还不是赢家。”视频里的仵一鸣说道。曾经的他穿着表演服挥洒赛场,如今的他西装革履,他要在更大的舞台取得胜利。


国青教练安洋的梦想,与仵一鸣有类似之处。他认为自从退役之后,赢家已经是个跟自己关系不大的词汇。他认为“那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赢家”。而这些被他当做赢家的人中,有不少是他的学生,比如今年代表中国参加花滑男单的金博洋。

在微博的热搜中,有人说,赢家就是家庭事业双丰收;有人说,赢家就是世界冠军的荣耀。对于仵一鸣们而言,人生是要不断向上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成功是不断归零的。这不仅是运动员的精神,也是许多成功者应有的精神。


比如拍摄这个视频的稳健医疗。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出口医用敷料的贸易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创业大潮中并不起眼。但是李建全认准了质量优先的核心原则,甚至为了保障质量自建工厂,不仅获得了海外客户的订单,更获得了客户的信赖,于是在1990年代中期生产过剩,市场陷入红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不断扩张规模,占据市场,在21世纪初,就成为了中国医用敷料的出口龙头。

如果做一个类比,那么稳健医疗此时的成功,大概就是运动员们一鸣惊人,在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同时也正如这些永远进取的运动员一样,稳健医疗也不满足于只在一个领域当“赢家”。

以在非典疫情中为香港政府供应口罩为契机,稳健医疗开拓了国内医用敷料业务,并且在2003年开始了从代工生产到研发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企业转型。到2008年,稳健医疗辛苦研发的全棉水刺无纺布终于实现了量产,成为了稳健医疗之后提升产品质量,进军C端市场的王牌材料。

和视频里永远向前的运动员一样,以“赢家”为商标的稳健医疗,一直从一个舞台,到另一个舞台,不断归零,不断发掘第二曲线,从小公司,到龙头,从B端的医用敷料生产商,到孵化C端的大健康代表品牌全棉时代。以一般标准评判,他们无疑是成功者。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自视为赢家,因为只有只有不把自己当赢家,才能始终以挑战者的心态,奔赴在争取下一个胜利的路上、

但是,“奔向成功”本身,却不仅是优秀运动员,或者大公司的“特权”。

03

从一个人,到所有人

在受采访的六个人之中,运动生涯最成功的莫过于孔雪,但是又恰恰是孔雪,认为成败不是赢家的标准。

从2009年到2016年,孔雪7年的职业生涯里,从500米赢到3000米,从全国冠军赢到世界冠军。但也许正是因为赢得这么多冠军,孔雪反而更能认识到个人的渺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

“每一次的成绩都不仅仅属于运动员,教练、陪练、队医……冠军的背后有着一大群人的付出。”

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现在的比赛看似是一个或者若干个运动员互相竞争,但实际上是体系的比拼。


从选拔到日常训练,从营养到医疗保障,从研究对手到制定战术,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有人负责,而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运动员才能在场上有完美的表现。反之,许多运动员始终不能取得好成绩,并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天赋不佳,而是某个训练、营养、战术规划的某个环节成为了木桶的短板。


同样的道理,越是宏大的成功,越是离不开多数人的努力。

稳健医疗的创始人李建全也曾强调过,企业的成功不是少数人能力的体现,靠的是所有员工的努力和拼搏。当初稳健医疗的深圳总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医护装备量产,为社会提供大量口罩等物资,靠的不仅是领导者的先知先觉和缜密规划,更重要的是员工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不畏辛苦的奉献精神,他们不仅早出晚归,在岗位上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还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了特殊时期无数平时遇不到的困难,保障了稳健医疗物资生产的全力运转。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四月之前疫情物资最为紧张的这段时间里,稳健医疗曾经提供了湖北70%的口罩,建立起了一道防疫长城。而这座长城,是所有稳健人一砖一瓦亲手砌造的。带着“winner”标识的稳健医疗频繁出现在各个赛事中,保护着运动员的健康,正是其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冰山一角。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站在舞台中央,但是无论是在赛场,还是人生的主场,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踏实完成自己的工作,都会让这个时代更加多姿多彩。

“当你选择拼尽全力的那一刻,你就是赢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