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紫石:“捡漏”是行家的专利(全文)

 文化笔记 2022-01-29

目前流行在市场中的主流鉴定方法是'眼学’,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找专家看一眼作品、然后下结论的模式。但是,一个人的记忆总是那么可靠吗?'眼学’方法对于一般的赝品鉴定很有效果,但如果碰上高科技含量的作伪,有时可能就失灵了。

他出身于名门世家;

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和不同于常人的理解与感悟。

他10岁开始正式学画,师出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等诸大家之门;

他目前是圈内研究倪瓒、陈鸿寿艺术和中日美术交流史等方面的知名专家。

他认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端;

他收藏有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山水、书法作品超过600件。

在去年秋拍的一场中国书画专场中,张紫石早早就盯上了一幅宋代山水画,也许是此画没有款识,所以拍卖公司只给出了10万元的底价,而张紫石已经准备好了100万元,志在必得。不料这个“大漏”还是没有让他捡到,那幅画最终的落槌价竟然是500万元。

张紫石告诉我们,在如今的艺术市场上,“有眼”(行话,指行家)的人很多,你看上了一件被低估的好作品,别人同样也看上了,在拍卖场上类似这种专业人士之间的争夺,就是这样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投资者,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捡漏”的机会了。

对于那幅没有到手的宋代无款画,张紫石并没有丝毫的惋惜和懊恼,因为他认为100万元买进属于“物有所值”,但500万元的价格就有些“虚高”了。在张紫石心目中,收藏过程最重要的不是专业和资金实力,而是要讲缘分。过眼即为我有。

世家出身的收藏家

国内的收藏家群体中,成功的路径都不甚相同,比如大家熟悉的马未都,属于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张紫石要幸运得多,他的祖辈属于书香名门、簪缨世家,几代人都有收藏的传统。如今宋、元、明、清等文人大家们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进入了私人收藏和博物馆,见一面都很不容易,而张紫石从小就在悬挂着这些传世名画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日日熏陶。10岁的时候,张紫石又在父亲的督促下正式开始学习水墨画与书法,并师出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诸大家之门。显赫的家族背景,加之后天的勤奋,最终成就了张紫石今天在圈内的地位。

张紫石有时候会卖出几件自己的绘画作品,但对于自己的收藏品却一幅也不会出让,收藏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责任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看过了太多拍卖场上的赝品和伪作,以及这个市场中越来越“离谱”的天价炒作,张紫石如今的收藏速度已经很慢了,“大概每年只收进两三幅作品”。

古书画鉴定之难

除了自己创作、收藏之外,更多的时候,张紫石在开创和进行着另一番事业――中国美术史的编撰。以往更多的美术史尤其是古代美术史,存在着很多的“模糊性”,比如最普遍存在的创作者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张紫石告诉我们,目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女史箴图》,其实很可能就是唐代的仿品。还有“清初四僧”之一的著名画家石涛,张大千就画过他的很多仿品,民国时期也有人在模仿,而如今这些作品很多都被误收进《石涛集》,更有一些拍卖行干脆就拿这些当做真品进行交易,严重扰乱了市场和投资者们的判断。

张紫石认为,研究、出版中国美术史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鉴定。目前流行在市场中的主流鉴定方法是“眼学”,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找专家看一眼作品、然后下结论的模式,比如国内公认的鉴定书画的大家:启功、徐邦达等,有了他们的“肯定”意见,大家就敢真金白银地买进了。但是,一个人的记忆总是那么可靠吗?

张紫石力图在寻找一种更科学、更注重实证的鉴定方法,以弥补“眼学”的一些弊端。一件书画作品,张紫石将它们分解成:绘画风格、墨色、题款印章、纸张、装裱等部分;然后逐一比照,甚至利用现代仪器进行科学鉴定;最后得出结论,主要分为三种:真迹、伪作和待确定(主要下一个倾向性的结论)。张紫石认为:“眼学”方法对于一般的赝品鉴定很有效果,但如果碰上高科技含量的作伪,他的现代鉴定方法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拍卖场上的书画“蓝筹股”

早在2006年,当时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最抢眼的是以油画为主导的当代艺术板块,张紫石不为所动,始终坚信中国书画板块中的古代绘画部分被严重低估了,并在媒体上放言:古代书画板块将来的行情涨势一定会超过当代艺术。结果一年后,古代书画板块就开始进入了全线飘红的牛市行情,最引人注目的天价也随之诞生:2007年11月的中国嘉德秋拍中,明代画家仇英的《赤壁图》创造下7952万元的惊人成交价。

之前按照张紫石观点买进古代书画的投资者,一下子在这一轮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准确判断来源于张紫石长期对于中国书画市场的关注和思考。在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众多门类中,普通大众这几年似乎对于瓷器、家具等器物类的东西更熟悉,国际拍卖场上中国文物的价格纪录也是由瓷器创造的,但真正具有最多文化含量、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情怀的艺术品,还要属中国书画。而在中国书画这一大门类中,古代文人所创作的山水画则占据了艺术的最高端。

然而,西方人对于中国文人独有的文化情趣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国内的很多年轻人出于片面追求西方时尚的原因,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不是很重视,所以,比起迅速窜红的当代艺术而言,中国书画作品的市场反响在这些年似乎总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去年随着美国金融风暴的降临,中国艺术市场也遭到重创,但是,中国品书画部分的交易市场依然表现坚挺。张紫石认为,中国书画这样的市场走向其实很正常,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中,无论哪一个门类中的艺术品,其核心内在价值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内涵。所以,汇聚最多文化信息的书画作品板块成为拍卖场上的蓝筹股,就是理所当然得了。

市场表现不代表全部

但张紫石对于艺术市场上的诸多“天价”作品,并不是非常在意,“更多时候天价甚至是一种误导”。就拿《赤壁图》来说,它就真值那么多钱吗?是否也有价格泡沫存在呢?

很多人都知道,仇英和沈周、文徵明、唐寅在中国书画史上被并称为“明四家”。他们四人的绘画作品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所画的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写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四位艺术家运用熟练的笔墨,描写周围的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开拓了元、明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从这个角度分析,仇英的作品拍出天价并不奇怪。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明四家”中只有仇英一人是工匠出身,虽然他绘画的风格仍属文人画,但在艺术风格和造诣上,毕竟不如其他三人来得正宗与纯粹。而仇英却创造了最高的拍卖价格,这也许就是市场对于文化产品的一个误读吧。

Appreciate

藏家藏品欣赏

1 明代・文徵明《松壑高隐图》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壁。初字徵明,后更字徵仲。苏州人。为著名的“明四家”之一,在美术史上与其师沈周齐名。此幅《松壑高隐图》是其中晚岁的山水画精品佳构。文徵明的绘画与书法的成就都很高,其中以山水画尤著,而青绿设色山水画是其代表风格。他的山水画有粗细两类,史称“细文”、“粗文”,而“细文”是其艺术成就的最高典范。《松壑高隐图》属“细文”一格,为其五十岁后之作。据专家考证,此图景致取自昆山境内的玉峰山(又称马鞍山),为两江名胜之一。《松壑高隐图》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曾由明末著名画家、收藏家吴廷羽等收藏,可谓承传有序的文氏名迹。

2 明末清初・王石谷《南山雪霁图》

王石谷(1632年-1717年。一说1720年),字石谷。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老人。常熟人。著名的“清初四王”之一,在清代有“画圣”之誉。其曾奉诏主绘《南巡图》而受清圣祖康熙赏识。在“四王”中,他的山水画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在清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熔南北为一炉,“师造化”与“师传统”二者并重,时人允推为“海内第一”。《南山雪霁图》为内库细绢本,水墨淡设色风格,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南山雪霁图》由孔继涑等清代著名收藏家递藏,洵为画中重宝。

3 清代・郑板桥《傅青主传》书法轴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为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书法创“六分半书”,号称“板桥体”,画擅兰竹。此幅书法内容为《傅青主传》,为郑板桥中年墨迹,当在其任范县县令期间所书。傅青主,即傅山(1607年―1684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学者、医家。山西阳曲人。史称郑板桥是其崇拜者,此书法轴为其明证。此传文当是出自郑板桥之手,属其佚文之一。故此,这幅由郑板桥亲笔所书撰的《傅青主传》书法轴,其艺术、史学价值之高,恐难有出其右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