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开窗子--迷失在北京的“森林”里

 窗子馆藏 2022-01-30

迷失在北京的“森林”里

南方人是永远找不着北的,我们只分左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第一次来北京学习,跨上一辆自行车,左手扶把,右手拿地图,不用下车,在北京宽阔的大道上穿行,几乎不需要问路,从北城到南城,从东城到西城,多一个路口都不会有,稳稳地在目的地下车。一马平川,就是连着骑四个小时,也不累。北京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道路,太好认了,怎么走,也错不了。记得从北大骑到大观园,一路南去,连小胡同都笔直笔直的,宽宽窄窄的路上,完全无障碍。路是那么宽,人虽不少,可在博大的北京城里,也显不出拥挤。

北京虽然一直在变,可常常来到这里,倒不觉得陌生,后来,到东城读书,曾经连骑过八小时围着北京三环转圈子,甚至人在车上,手拿相机拍路边的风景,稳稳当当的,几乎能骑着车飞起来,多么自由的北京啊!

再后来,每次来北京,都会从同一个地方出发,身边跟着比的哥更熟悉北京的“卫星定位路路熟”,一路指点的哥,要去哪里,就到哪里。只看高楼从眼前穿梭,水泥钢筋的立交桥纵横交错,道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字、十字,复杂得比高等数学还要深奥,我一步也离不开向导,只看地图上的北京是熟悉的,而身边的北京,一日日离开我远去。有时独自骑上自行车,也是从同一个地点出发,沿着一条永远不变的路,去一个顺路的地方,再一点不变的沿路返回。而这条路的对面会有什么,那是我从来也不知道的,半人多高的水泥钢筋、铁丝网把一条路分成四个部分,从此,看得见的对面是我永远不能到达的远方了。而北京在我的眼里,也变得越来越繁杂、越来越狭小、越来越拥挤、越来越不适合人生活。

我只能在车上,并且有识路的人,才可以到达要去的地方,北京呀,认识你的时间越来越长,可为什么你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呢?

又骑上自行车,要去一个固定的地方,办固定的事情。该沿路返回了,我想到一个常识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一个点出发,沿着一个圆,如果一直向右会怎么样?我们必然会回到这个点上。我决定不再沿路返回了,我要一直向右,看看是否能够回到这里。于是,我开始骑行,逢到一个路口,向右,再逢到一个路口,我再向右,不是说北京的道路都是正南正北的吗?我再骑,向前,向前,路再不是十多年前的平坦,人造的大大小小的坡路消耗着我可怜的体力,越来越累,数九寒天,我甩掉围巾手套还双手冒汗、气喘嘘嘘。眼前出现了一大座纵横交错人造桥,比八爪鱼还要复杂的道路,不知道怎么才可以向右,也看不懂哪里有路向右,只好随着车流,糊里糊涂地骑过去,仿佛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了,只有一条路可以前行,无法右行,骑了不知多久,才又看到一个十字路口,要向右吗?那必须冲上小山似的天桥,穿越过去,再冲下去,这时候已经没有了方向,主干道被分割成无数条彼此阻隔的路,不知道哪一条通向我的起点。好在还有路标,下得车来,翻开地图,发现已经快到郊区了,方向错去很远,而我应该的去处,没有路走,只能先往反方向再骑过一个街口,找到回头的路。

忍住气,忍住累,继续在北京的“森林”里寻觅归途,不再想到向右,按着地图指示的方向,回到那个“八爪鱼”立交桥,已经不知是它的哪一个路口,哪一个方向,顾不得汽车专用自行车禁行,冲上去,管他呢,向北!

当我找到那一个熟悉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过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去过哪里。在北京的“森林”里找到家园,谢天谢地吧,再不敢回想来路。

北京的朋友每天要乘五个小时的车上下班,道路挡着道路的脚步,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加倍的复杂才能够完成,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兜圈子,开八小时车回到出发的地方才能右行,还不算上塞车的时间。北京啊,我为你折服。

别以为你是一个老北京就找得到归途,多少北京人迷失在北京的“森林”里,数十年都找不到家园。北京的“森林”啊,谁认识你?!

(2004年8月文)

北京,早已是不宜居的地方了。现在的北京,比我16年前看到的更不适合人居住了。各种人为的障碍,在北京出行和生活,已经越来越困难。幸亏不必生活在北京了。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 罗伯特·戴博德

五条渡过人生低谷的建议:

1.超过三个月仍无任何进展的事,考虑放弃。

2.保持存钱。人不能拯救你,钱能。

3.默默做事,安静地消失。

4.千万管住嘴:少说、少喝、少吃。

5.多想着你舍不得的人、物和生活点滴。

——豆瓣秦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