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物演通论

 书虫小记 2022-01-30

网红人物写的一个大家都知道,都谈论,但基本没人通读过的哲学本子。

可以用三条总结王东岳这个本子:

其一,自然物演就是在流逝中存在,在衰亡中新生,物质的存在度不断递减,从而形式结构的代偿不断递增的过程。

其二,精神现象就是物理的存在度递减,而产生的代偿产物。物性越强,精神性越弱。

其三,社会存在也是人类作为自足自我的存在度递减,而群体结构不断代偿递增的结果。

写得像那么回事,体现出作者做了切实的思考和研究。

他所探究的,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逻辑的来源和本质。一旦探讨到本体论,就马上会发生一个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发生过几万遍的事——形式,还是本质。

宇宙中的暗物质,可以说,从天文物理视角提供了一个如何认知事物本质的例子。之前以为所见即所得,结果发现,95%的质量是这些看不太见的东西。感知到的,与实际存在的,真不是一码事。

王东岳也是从存在这个概念开始的,存在,与被感知的存在,起码不是一回事,换句话说,存在是啥其实从逻辑上讲并不知道,在逻辑的范畴内,我们所知道的仅为我们所感知到的,而且不知道这个感知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感知本身感知到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参看之前的篇目中有关佛经的随笔)。

所以,从逻辑上来讲,存在并不是一个各种存在的综合体,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存在——你所看到的树,听到的音乐,那都离不开感知,我们的经验中没有脱离感知的存在。

逻辑也是如此,无论怎么思考,到底是逻辑形式决定逻辑内容(唯心),还是反过来(唯物),都无从决定逻辑的来源,也无从解释逻辑的来源。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有待诠释的现象,或者物性

作者接着提出了存在度的概念,主要是指衡量存在强度或者说稳定性的度量。存在度最强的,就是存在的最初形态,随着存在本身的衍生变化,存在的形态和属性不断增加,趋于繁杂,同时,存在效度也就在逐级递减——存在形式的复杂,带来的是存在度递减。

这一点的例证,首先从宇宙诞生开始,最初的存在形式是单个质子,也就是氢元素,接着是氦,直至160亿年后的今天,氢仍占有宇宙总质量的70%以上,其它90种后来衍生的元素仅占总质量的0.14%左右。

氢就是宇宙存在最稳定的形式,基本没有变化(这一状态在宇宙诞生史上存续了3亿年)。接着衍生出来的其他重元素,随着复杂程度提升,其状态也趋向不稳定。最重的元素之一铀,众所周知很不稳定(存在度很弱),所以可以用来发掘原子能

其次从生命形式来看,最简单的自养型单细胞生物,如蓝藻,也占据了地球生命总质量的80%以上,其后演变出来的多细胞生物,乃至哺乳动物,其实仅占有极小一部分质量。同时,越复杂的动物,其存在形式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灭绝的可能性越大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导论一定要看,他在这个本子里把逻辑挖掘拓展到了极致,以至于他认为逻辑就是本质,一切认知的问题和障碍都源于逻辑问题没解决。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出现,可能不过是生命这种存在形式在走向衰落的最后狂欢。之前有关人类演化的读书笔记中也谈及过,人类经过了采掘狩猎、农业种植和化石燃料三个基本阶段,随着阶段演化,人类社会形式(上层建筑)越来越复杂,但反观人类演化史,近300万年中,人类依然主要是以采掘狩猎这种原初形式存在得最稳定和长久

作者进一步推论,各种物质的存在,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复杂,属性越来越多,存在度越来越弱,存在本性也就越来越少,存在的属性,或者说存在的形式就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存在本性的缺失和削弱,带来的是存在属性的丰盛。用鸡汤的话来说,就是内涵越缺失,外在越亮丽

我想这可能就是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所说的,为什么人这种存在形式,一开始就迷失了所谓本性,根本体会不到那个一体的存在本性。

因此,二者都认为人要找到存在本性,就必须否定所感知到的一切——存在的属性,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因为人类这种存在形式基本已经是存在属性复杂到极致,存在本性已经减弱到极致,属性几乎替代了本性的存在状态。

所以,否定人所感知领悟到的一切,就成了二者修行的前提。存在本性或者说存在本体,就是存在度最大的那个物,是不变的,不动的,寂然的——佛学中所谓的不动如如。

不动真如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再进一步联想到人类的思想史,为什么早期的思想家之深度可以贯穿整部人类文明史,如泰勒斯、苏格拉底、老子、耶稣、释迦牟尼等人,也可以用此规律解释——因为他们都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开端,初期,人类文明这种存在的存在度或者说本性更加鲜明,反而能让人更易看透其本质和走向。越往后发展,文明越复杂,积重难返。

作者其后又提出了这个体系的动力学——存在的每个形态进一步变化和丰富的动因,是因为存在本性的缺失,导致存在形态有一种补缺的内在动力,总在通过演化发展,即存在形态的变化来弥补存在本性的缺失——遗憾的是,越补越失,因为存在形态的演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本性不断散失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换成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所有的宇宙结构,都是一个耗散过程,总在趋向熵的无限大(存在度趋弱)

所以,存在形式不断演化,演化得越来越复杂和丰富,存在本性则越迷失耗散得越来越多。

这个动力学实际上是笛卡尔的,笛卡尔在他的哲学沉思的法则中提到了——衍生物的圆满性弱于其衍生而来的原生物。

笛卡尔在他用几何学方法论证上帝存在时,用了一个定理,即衍生物的完美程度弱于其原生物。

当然,存在本性失散得越多,存在形式演化得就越快,越复杂,这可以称之为代偿,失散和代偿之间有一定量的关系,一般可以认为失散多少,代偿多少。当然,这个量的关系又不是完全平衡的,如前所属,代偿不论有多少,也不可能弥补失散的存在性本身,代偿就是代偿。演化得越快、演化得越复杂越精巧,就是其存在性失散得越多的表征。总体而言,从存在性来看,整个演化就是递弱演化;从存在属性和形式来看,演化就成了递增演化,两者是同一的

作者之后用另一对相对简单的概念替代了上述存在性和存在属性及形式,存在性或者说本质就是物的自在性,即物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亦即存在的自性;存在的属性和形式则是物的自为性,物的活跃程度和属性特征,从自在性中分化出来的试图反观自身,成就自身的属性。——这里实际上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应用。

显然,自在性衍生出了自为性,自在性失散得越多,自为性就越强,自为性越强,物的自由度就越多。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到巨细胞,再到有机体,到动物,作为物的自为性越来越强,自由度越来越多,同时,其自在性就越来越弱,本质上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就好比蝴蝶有上千种花样种类,越多的花样,反而越让人迷失了蝴蝶作为生命形式的自在性和本质。

当然,有的人通过玩花样找到自己,有的人通过玩花样迷失自己

自在性可以用呆在那上亿年的石头为代表,自为性则可以用人来代表,经过自在性递弱的演化,从石头存在的物理波动(岩浆、岩石、地壳上亿年的运动),逐渐演化出了人的心理波动(一闪念间亿万里);同样,岩石可以存在上亿年,单个人则存在几十年。

由此联想到法华经中所说的,如如不动的本体如同海平面,不动即现真(自在性,单一的质),但一个小小的涟漪,即刻能演化出滔天之浪,产生出三千大千世界(自为性,形式,属性),不见真如(存在性的失散)。

自在性失散得越多,自为性越强,也就是对自在性失散的代偿力越强,而物的自为性越强,则代偿形式越复杂,形式越复杂,则适用性越狭窄。如基本粒子这种自为性程度相对较低,其电磁属性相对简单,适用范围越广泛;到多细胞动物这种自为性程度较高的物,感知属性非常复杂高级,但适用范围也就越狭窄,仅限于多细胞动物。人也是如此,人寻根究底、掌控外部世界的意欲极强——代偿力极高,但人所制造出来的所谓文化、精神产物这种属性,其适用性又极为狭窄——哪怕是发现的所谓规律,也就管个十几二十年(想想我们的经济周期)

从自在性衍生到自为性,作者解释了时间和空间这对概念。所谓时间,就是自在性递弱演化过程中的稳定属性,自在性趋向残弱,自为性不断增强,同时,存在的稳定性趋弱,这就是时间属性;所谓空间,是在自在性递弱演化过程中,事物在位势上的变化,即不断从一个状态,一个形态向新的状态,新的形态跃迁。(这也是对黑格尔的模仿)

这里面作者提到了一对有意思的关系概念,即莱布尼茨、马赫等分析过的,因果关系和函数关系。因果关系不用多说,相当于一个向量,即由时间继起关系的前因后果。这个关系在康德那里是先天直观,人的认知的先验结构,只要是人就摆脱不了。

而函数关系,则是一个数量,无所谓时间因素,表明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其实函数关系比因果关系更为基础——没有时间因素的干扰,在所谓客观世界里,因和果不一定是线性单向的,不是说因就一定有果,果对因没有影响。从函数关系来看,因变量也能影响自变量,很多时候,果也是产生因的条件和原因,没有果,也就无所谓因。

这个关系在佛学中也多有阐述——在理论物理学中,因和果也不是单向线性关系,而是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只有一个个的事件,摆在那里。其中的联系,是人加上的

从以上来看,存在决定意识,可能是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最具灼见的观点。当然,他自己只把这个观点停留在文明社会历史范畴。所以,马克思算不上一个哲学家,他的体系标明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很对的。

存在决定意识,不是他所谓的作为客观对象的存在,而是指作为意识主体自身的存在。人自身的存在状态,决定了他意识的认知状态

当然,一切哲学讨论,不归位到人的存在这个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作者认为,单个原始人存在,乃是人类此物种最圆满的存在,从原始人组建群落、部族乃至社会国家,其个人存在效度就在递弱,整个群落的理性和整合度就在增强,也就是类似上面所说的,以社群的智性实现对人存在性递弱的代偿

越是高级的社会结构,其中的人的圆满性就越弱,社会结构本身的存在效度就越弱。比如,家庭的稳定性远高于家族稳定性,家族稳定性又远高于国家的稳定性。

思考有点意思,但文笔还有点欠缺,所以读下来是要点耐心的,其实远不如去打场麻将或王者来得透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