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题库|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专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1-30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戬、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

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背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B.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C.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D.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铸钱,用金属铸造钱币,在我国古代一向由官府控制或统一铸造。

B. 并居省府,文中指王质和他的哥哥王雍在同一个州府里担任官职。

C. 庙食,有功绩、名声地位高的人死后,在祠庙中享受奉祀和祭飨。

D. 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质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没有骄纵奢侈的习气,谨慎厚道淳朴简约,年轻时致力于学问,老师杨亿赞他为少年英才。

B. 在苏州任职期间,王质不因位阶低而屈己媚上,既直陈上司的过错,又主动为他减轻罪责,让太守黄宗旦自惭形秽。

C. 王质认为法律以改过自新为条件,宽恕杀同伙后自首的强盗,意在瓦解其团伙,这不适用于杀死同伙并吞钱财逃跑的罪案。

D. 正当朝廷严厉惩办朋党之时,王质独自载酒为被贬官的范仲淹饯行,面对有些人的责备,他明言以成为范公的同党为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

(2)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14. 王质为什么要毁吴元济庙,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耍手段抓了人,置他们于死地却又如此高兴,仁者施政,难道像这样吗?(2)有人状告他人约定了婚期而延误时间,那人说家境贫寒没有钱财办理婚事,所以才违了约。   

14. (1)因为吴元济是叛臣,不应该享受民间祭祀;(2)而狄仁杰、李愬是对国家有功之人,应当享受民间祭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守黄宗旦瞧不起王质,曾经趁着争辩事情时说:“年轻人竟然要与年长的人对抗吗?”王质说:“事情应当争辩,这是职责。”最终也不因此屈服。

“质”是“少”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

“当争”中,“当”是修饰谓语“争”的副词,状中结构,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同一个州府里”错。“省府”古代指朝廷,“并居省府”意思是同在朝中为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又主动为他减轻罪责”错。原文是“宗旦惭沮,为薄其罪”,是黄宗旦惭愧沮丧,为此减轻了私铸钱币罪名,而不是王质主动为黄宗旦减轻罪名。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题得分点有:“术”,手段;“钩”,抓捕;“如是”,像这样。

(2)题得分点有:“或”,有人;“后期”,延误时间;“赀”,钱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可知,王质认为吴元济是叛臣,不应该享受民间祭祀;

而“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说明他认为狄仁杰、李愬是对国家有功之人,应当享受民间祭祀。

参考译文:

王质,字子野。少年时谨慎厚道淳朴节俭,刻苦求学,师从杨亿,杨亿赞叹他才智出众。凭借祖上的功勋补任太常寺奉礼郎。担任苏州通判,太守黄宗旦瞧不起王质,曾经趁着争辩事情时说:“年轻人竟然要与年长的人对抗吗?”王质说:“事情应当争辩,这是职责。”最终也不因此屈服。黄宗旦抓获了一百多个私铸钱币的人,关进监狱治罪,回来后告诉王质说:“我用手段捕得了他们。”喜形于色。王质说:“耍手段抓了人,置他们于死地却又如此高兴,仁者施政,难道像这样吗?”宗旦惭愧沮丧,为此减轻了这些人的罪名。(王质)做了蔡州知州。州民逢年过节到(唐朝叛臣)吴元济庙里祭祀,王质说:“哪里有身为悖逆邪恶之人却能够被立庙享受民间祭祀的呢?”(命人)毀掉了吴元济的雕像,重立了狄仁杰、李愬的塑像而祭祀他们,蔡州人至今把这庙叫作“双庙”。(王质)以本曹郎中的身份受召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当时他的兄长王雍任三司判官,王质不愿意兄弟二人都在朝廷做官,恳请辞职,得以担任寿州知州,又调任庐州知州。有强盗杀了自己的同伙,带着钱财逃跑了,(王质)抓住了他。王质判处强盗死刑,大理寺认为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质说:“强盗杀死他的同伙,来自首的就加以宽恕,这是用来让其同伙相互猜疑,破坏他们党羽的方法,并且允许他们改过自新,这是法律的意旨。如今杀人取财而被抓,宽恕他,难道是法律的意旨吗?”奏疏呈上去,没有得到回复。被降职管理舒州灵仙观。过了一年,韩琦执掌审刑院,请示说强盗杀死他的同党、不是自首的不要予以宽恕。这写入了法律。于是郑戬、叶清臣都说王质没有罪,并且称赞他的才能, (于是)他被起任为泰州知州。

(王质)曾经代理江陵府事务,有人状告他人约定了婚期而延误时间,那人说家境贫寒没有钱财办理婚事,所以才违了约。王质问这件事的费用是多少,拿出自己的钱资助他。差役抓捕了偷人衣服的贼,贼叩头说:“平生没有做过错事,被饥寒所迫才到了这地步。”王质下令拿来衣服让他穿上,让他离开了。王质家世代富贵,兄弟们都养成了骄横奢侈的习惯,而王质克制自己,好做善事,自己奉行俭约朴素,就像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一样,不喜欢积蓄财物,以致不能自给。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惩办朋党正严厉,王质独自带着酒前去饯行。有人拿这个来责备王质,王质说:“范公是个贤能的人,能够成为他的朋党,是荣幸的事啊。”世人因此更加尊重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民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及刘武周据汾阳宫,世民言于渊曰:“大人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渊乃集将佐谓之曰:“武周据汾阳宫,吾军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王威等皆惧,再拜请计。渊曰:“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威等皆曰:“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渊阳若不得已而从之者,曰:“然则先当集兵。”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东,柴绍于长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B.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C.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图片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D.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

B. 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东汉后对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口也称宾客。

C. 留守,作为官职,有临时和长期的;文中指皇帝巡幸时李渊担任的官职。

D. 胶柱,即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文中比喻不知变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世民见识胆量过人,怀有安济天下的志向,看到隋朝皇室处于变乱后,礼贤下士,散发财物,广交宾客,得到了众人由衷的拥戴。

B. 刘文静认为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不能平定天下,献计给李渊让他乘虚进入关中,对天下发号施令,成就帝业。

C. 担心李渊不同意起兵谋反,李世民通过刘文静的引荐结交了和李渊有老交情的裴寂,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他,并通过他说服了李渊。

D. 如果不能平定占据汾阳宫的贼寇刘武周,李渊等人按罪应当被灭族,王威等人劝他不必禀明三千里以外的皇上,可以自己节制调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

14. 在李世民等人的劝说下,李渊为起兵采取了哪些行动?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

(2)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   

14. ①指出当前危机的局势,都处在被杀头的危险境地之重;②指出依靠政府军队不可靠;③招募军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二郎阴养士马”,“二郎”指李世民,作主语,其谓语为“养”,宾语为“士马”,即“士人和马匹”,“士”和“马”不能断开,排除AB;

“为此急计”承前省略主语,谓语为“为”,宾语为“此急计”,“为此急计耳”为完整一句话,前后断开,排除D。

句意:二郎暗地招兵买马,发举义旗办大事。正是因为这样我私自让宫女侍奉您,恐怕事情败露出来,一起获罪被诛杀,为此才定下这应急之计。大家的意向已以经协同,现在您意下如何?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错,隋唐时期京都在长安,隋唐时东都指洛阳。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B. “刘文静……献计给李渊让他乘虚进入关中”张冠李戴,原文“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根据这段文字可知,刘文静献计的是李世民,并不是李渊。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坐”,因……获罪;“昏”,通“婚”,通婚;“系”,囚禁;“就”,靠近;“省”,探望。

(2)“旧”,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相与”,一起;“或”,有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渊乃集将佐谓之曰:'武周据汾阳宫,吾军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王威等皆惧,再拜请计”可知,李渊首先指出当时处境,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军队不能节制刘武周,这样会被诛杀九族。

“渊曰:'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威等皆曰:'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可知,无法利用朝廷军队。

“曰:'然则先当集兵。’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可知,李渊命令李世民等人招募军队。

以上均是李渊起兵前的舆论和军事准备。

参考译文:

李世民看到隋王室正处于混乱之中,就暗中怀有要安定天下的抱负。他礼贤下士,散发资财以结交宾客,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拥护。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人们看不出来罢了。我来探望您,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和您商议大事。您有什么谋划吗?”刘文静说:“如今皇帝去南方巡游江、淮,李密包围逼近东都,群盗大概得以万来计算。在这个时候,若有真天子驱使驾御这些人,夺取下天易如反掌。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李世民笑道:“您的话正合我的心意。”于是他就暗中布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些事。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刘文静想让裴寂为他们向李渊说通关节,于是就引见裴寂和李世民结交。李世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劝说李渊。原先,裴寂私下用晋阳的宫人侍奉李渊,李渊和裴寂一起饮酒,饮至酒意正浓,裴寂从容地说:“二郎暗地招兵买马,发举义旗办大事。正是因为这样我私自让宫女侍奉您,恐怕事情败露出来,一起获罪被诛杀,为此才定下这应急之计。大家的意向已经协同,现在您意下如何?”李渊说:“我儿子确有这个图谋,事情已经如此,又能怎样呢?正是应当听从他的意见。”到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李世民对李渊说:“大人身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如果不早定大计,灾祸今天就要到来了。”于是李渊召集将领僚佐,对他们说:“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我们却不能制止,论罪该当灭族,怎么办?”王威等人都很害怕,再三拜谢请求定计。李渊说:“朝廷用兵,行止进退都要向上级禀报,受上级控制。如今贼人在数百里之内,江都在三千里之外,加以道路险要,还有别的盗贼盘踞,靠着据城以守和拘泥不知变通之兵,以抵抗狡诈与狂奔乱窜之盗贼,必然无法保全。我们现在是进退维谷,怎么办才好?”王威等人都说:“您的地位又是宗亲又是贤士,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要是等着奏报,哪里赶得上时机?要是平灭盗贼,专权也是可以的。”李渊佯装不得已而听从的样子,说:“既然这样就应当先征集军队。”于是他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各自募兵。远近的百姓投奔汇集,十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秘密派人去河东召李建成、李元吉,去长安召柴绍。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皋文墓志铭

(清)恽敬

张皋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曾祖采,祖金第,父蟾宾,皆县学生。母姜氏。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孺人守志,家甚贫。

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十七补县学附生,十九试高等,科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式。第二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例充内阁中书,以特奏通榜,皆报罢。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遂居母丧。嘉庆四年,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讲士加慎,皋文中式。时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皋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盖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年三十有九矣。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皋文清羸,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文正潜察得之,则大喜,故屡进达之。而皋文龂龂以善相诤,不敢隐。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皋文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与同县洪编修亮吉于广坐诤之。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皋文则竟死矣。

方皋文为庶吉士时,今皇上加上列圣尊号,盛京太庙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当事者以为然,格于例不果奏。又言于当事者:“翰林院乃皇帝侍从,奉命篆列圣宝,宜奏请驰驿,不得由部给火牌。”亦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叹曰:“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铭曰:车揱马攻驾千里,隆隆之轮踬于阤。勿乎皋文谁讯此,铭之幽扃俟来祀。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B. 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C. 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D. 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子:即“童生”,指参加过秀才考试而未考取的未成年人。

B. 庶吉士:明、清两朝从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

C. 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可供奉皇帝先祖、皇后和功臣的神位。

D. 火牌:符信的一种,奉差官役沿途凭牌领取口粮,年有定额。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皋文祖辈、父辈都是读书人,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B. 嘉庆四年,皇帝刚开始亲政,加试天下进士,张皋文考试合格。

C. 张皋文相貌威严,却待人和易,与人交往从不问对方才华如何。

D. 张皋文奉命磨治旧印,认为旧藏宝不能磨治,但没被皇帝允许。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

(2)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

12. 张皋文风骨傲然,即使面对恩师也“以善相诤不敢隐”,张皋文与恩师在哪些方面有不同意见?

【答案】8. D    9. A    10. D   

11. (1)庸俗猥劣之辈凭侥幸爬上高位,又要败坏朝廷法度,顾惜保全他们有什么用呢?

(2)洪亮吉后来因给朝廷写信言辞不实,被流放戍边,后被赦免让他回故乡。   

12. ①是否应宽大待民;②如何对待有过的大臣;③应当举荐什么样的人才。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百余年”为“承平”持续的时间,“百余年”为状语,修饰“承平”,不需要断开,排除AB。

“大伸罚”的目的为“肃内外之政”,“以”表目的连词,连接前后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C。

句意:国家太平一百多年了,仁义滋润化育远超汉唐宋,官吏百姓习惯于宽容大度,所以奸恶之人在其间萌芽滋长,应该加大力度伸张处罚来严肃内外政治。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参加过秀才考试而未考取的未成年人”错误。“童生”包括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没被皇帝允许”错误,结合“格于例不果奏”分析,指的是按旧例没有上奏。不是“没被皇帝允许”。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庸猥”,庸俗猥劣;“倖”,侥幸;“通显”,谓官位高,名声大;“惜”,顾惜。

(2)“实”,真实;“遣”,被流放;“田里”,指故乡;“遣戍,赦归田里”中的“遣”“赦”含有被动的意思,为被动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皋文言:'国家承……以肃内外之政’”分析,朱珪认为:“天子应当以宽容大度赢得民心。”张皋文说:“国家太平一百多年了,仁义滋润化育远超汉唐宋,官吏百姓习惯于宽容大度,所以奸恶之人在其间萌芽滋长,应该加大力度伸张处罚来严肃内外政治”。也就是说是否需要宽大待人,两人存在不同的意见。

结合“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倖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分析,朱珪说:“天子应当优待有过错的大臣。”张皋文说:“庸俗猥劣之辈凭侥幸爬上高位,又要败坏朝廷法度,顾惜保全他们有什么用呢”。如何对待有过的大臣,朱珪认为应该优待,张皋文认为不需要顾惜保全,两人意见不一。

结合“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分析,朱珪喜欢推荐渊博而高雅的读书人。张皋文说:“应当推荐在朝内能治理好官府,在外能治理好边疆打好仗的人”。根据两人主张举荐的人物特点分析,两人对应该举荐什么样的人才意见不同。

参考译文:

张皋文,名慧言。先祖在宋初时从滁州迁到常州武进,于是世代为武进人。曾祖,名采;祖父,名金第;父亲,名蟾宾。都是县学学生。母亲姜氏,张皋文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母亲坚守气节,不改嫁,家里非常贫困。

张皋文十四岁时,以童生身份教授乡里学子。十七岁补为县学附生。十九岁县学高等,补为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举。第二年,赴礼部会试,考中礼部会试,按例补充为内阁中书,凭借学问名气中榜。中榜之后,这一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职位。乾隆五十九年,教习期限到了,按例能被引荐,听闻母亲姜氏病重,请求赶紧归家,于是母亲去世后为母亲守孝。嘉庆四年,当今皇帝刚亲政,慎重考察天下进士,张皋文中举。当时来自北京大兴的大学士文正公朱珪,担任吏部尚书,因为张皋文的学问品行特地上奏,改为庶吉士,补为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张皋文前后七次到礼部会试之后才有好的机遇,已经三十九岁了。嘉庆六年,庶吉士散馆。奉旨任用为部属,朱珪又特地上奏,改授为翰林院编修。嘉庆七年六月辛亥日,因为生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张皋文身体清瘦,须眉色青而带赤,颜面有风骨,然而性情特别和蔼容易相处,与人相处,无论有才无才都乐意交往,道义存在的地方,一定要通达之后才停止。他乡试中举,朱珪以侍郎身份担任主考。张皋文出自其门下,从不曾私下求见,认为自己的能力与他人不一样,总是默默地跟随弟子们一起进退罢了。朱珪暗中观察发现其才能,非常高兴,所以多次荐引给上级部门。张皋文却为观点正确与否直言争辩,不敢隐瞒自己想法。朱珪认为:“天子应当以宽容大度赢得民心。”张皋文说:“国家太平一百多年了,仁义滋润化育远超汉唐宋,官吏百姓习惯于宽容大度,所以奸恶之人在其间萌芽滋长,应该加大力度伸张处罚来严肃内外政治。”朱珪说:“天子应当优待有过错的大臣。”张皋文说:“庸俗猥劣之辈凭侥幸爬上高位,又要败坏朝廷法度,顾惜保全他们有什么用呢?”朱珪喜欢推荐渊博而高雅的读书人。张皋文说:“应当推荐在朝内能治理好官府,在外能治理好边疆打好仗的人。”和同县编修洪亮吉在大庭广众之下争论。洪亮吉后来因给朝廷写信言辞不实,被流放戍边,后被赦免让他回故乡。张皋文最后死了。

张皋文担任庶吉士时,当今皇上加封各位已死皇帝的尊号。盛京太庙旧的藏宝,按旧例派官员磨治,用篆书书写所加尊号,再刻上去。张皋文因为擅长篆书,受到众人推举。张皋文向主管者进言,认为应该从京师部门进献上等宝玉刻成,派使者进献收藏。那些旧的藏宝不能磨治。主管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受旧例阻碍没能上奏。张皋文又对主管说,翰林院是皇帝的侍从,奉命篆刻列位先皇藏宝,应该上奏请求由沿途官府供给粮食,不应该由部门发给火牌让他们自己凭牌领取口粮。这件事也受旧例阻碍没能上奏。不久叹息说:“天下事都是像这样吗?我地位低微只能说说罢了。”

墓志铭上说:辐削车坚驾千里,车轮受阻停坡地。凭吊悫爱张皋文,勒铭墓道待来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大臣荐,召试馆职,不就。特命祠部郎官,迁吏部,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会有为敦复直其事者,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史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敦复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

渡江后,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子。敦复奏:“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

汪伯彦子召嗣除江西监司,敦复论:“伯彦奸庸误国,其子素无才望,难任澄清。”改知袁州。又奏:“召嗣既不可为监司,亦不可为守臣。”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议者惮之。

金遣使来要以难行之礼,诏侍从台谏条奏所宜。敦复言:“金两遣使,直许讲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诱我也。傥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礼,还可从乎?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时秦桧方力赞屈己之说,外议群起,计虽定而未敢行。

敢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有删改)

注:四选,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B. 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C. 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D. 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判,宋始设官,掌管州府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 权,唐以后称暂时代理官职,表示这类意思的常用词还有“假”“摄”“补”等。

C.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庆之一。这一天,民间有祭祀祖先、神明的风俗。

D. 台谏,唐宋时以掌管纠弹的御史为台官 ,以掌管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敦复在吏部时严守法度,得罪权臣,蒙冤外放任知县,这时恰巧有人为他洗刷了冤情。

B. 有人主张外事礼仪上对金国使者卑躬忍让,晏敦复有政治远见,依据情势予以反驳。

C. 晏敦复为选官建章立制,行事公正严明,他力阻任用奸相之子为官,这使言官们很忌惮。

D. 晏敦复在朝论事无所顾忌,他认为皇帝在冬至日大发度牒赏僧尼不合时宜,意见被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

(2)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

14. 皇帝赞晏敦复无愧于晏家先祖。请结合文本内容分项概括。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近来有岳飞手下属官以个人的事求朝廷,岳飞就奏请治罪,朝廷内外都叫好,认为他有古代贤将风范。

(2)如果听从他们一点点,那么以后他们就能以此向我朝发号施令,稍有相违,就起争端,我朝的江山存亡都在他们手中了。   

14. (1)不惧权贵,敢于抗争。他严守法度,不惜得罪吕颐浩;阻止奸相的儿子任职;反对秦桧对外屈让。

(2)他对皇帝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知无不言,皇帝不合时宜的庆赐他坚决给予谏阻。

(3)他很有才干,在制订铨选官员的规制上很有建树,甚至在对外关系方面都很有见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陛下”做“当此令节”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为万岁”作“寿”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平时例”指旧例地,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

故选A。

句子翻译:况且徽钦二帝远落敌国,陛下在这个时节,想敬一杯酒为二帝祝福也不能够,有关部门竟然要按和平时期的旧例举行庆祝和恩赏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补”表示恢复官职,不表示暂时代理官职。表示暂时代理的有:摄、代、署、权、判、行、假。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力阻任用奸相之子为官,这使言官们很忌惮”这个说法不全面,从原文“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可知,他共辩驳了二十四件事,议事的人都畏惧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比”,近来;“干”,求;“中外”,朝廷内外。

(2)“苟”,如果;“违异”,违背;“衅端”,争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题主要是梳理文意,先找出晏敦复所做的事情,再分条归纳。

从第一段 “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第二段对刘光世的言论“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第四段“敦复论:'伯彦奸庸误国,其子素无才望,难任澄清。’改知袁州。又奏:'召嗣既不可为监司,亦不可为守臣’”和倒数第二段“时秦桧方力赞屈己之说,外议群起,计虽定而未敢行”的内容可总结出其不惧权贵,敢于抗争。

从第三段“庶事草创,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中可概括出其在制订铨选官员的规制上很有建树。

从第三段“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遂寝”中可总结出其对皇帝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知无不言。

从倒数第二段中处理与金国关系来看,他在对外关系方面很有见地。

参考译文:

晏敦复,字景初,是丞相晏殊之曾孙。年少时在程颐处求学,程颐认为他很不一般。晏敦考中进士,担任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初年,大臣举荐,召他去应考馆阁之职。他没有前去。朝廷特地任命其担任祠部郎官,后调吏部任职,因为坚守法度触犯了吕颐浩,被调出京城任贵溪县知县。恰好有人替晏敦复申明冤屈,就改任临江军通判,又召回朝廷担任吏部郎官,左司谏,代理给事中,担任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奏请用淮南东路私田交换淮南西路的土地,皇帝批准了。晏敦复上书奏道:刘光世统领一路,还没听说替朝廷处理一点事务,就先替换自家的土地,近来岳飞手下以个人的事求朝廷,岳飞就奏请治罪,朝廷内外都叫好,认为他有古代贤将风范。刘光世以不在岳飞之下自居,请把我的话转告刘光世,先让他治理好淮南路,收容安抚百姓,以此作为定都建康之大计,国家中兴有了希望,怎会担心个人的事情不好办呢。

朝廷南迁之后,各种政事开始进行,所有选拔官员的法度大多由其裁定。敦复一向刚正严明,他身居吏部,个人请求与拜托一概不搞,选拔人才综合平衡,公平公正,升任给事中。冬至节日,皇帝下诏给礼部,取来四百份度牒作为赏赐。敦复上奏道:“战事未止,军费浩大,所有可以用作开支的物资更应珍惜,况且徽钦二帝远落敌国,陛下在这个时节,想敬一杯酒为二帝祝福也不能够,有关部门竟然要按和平时期的旧例举行庆祝和恩赏么?”这事就停止了。

汪伯彦的儿子汪召嗣被任命为江南西路的监司,敦复驳斥道:“汪伯彦奸佞无能贻误国事,他的儿子平素也没有才能与声望,难以胜任督察之职。”召嗣改任袁州知州。敦复又上奏道,汪召嗣既然不能做监司,也不可担任一方长官。”他在中书门下省两个月,共辩驳了二十四件事,议事的人都畏惧他。

金国派使臣前来,以难以实行的礼仪相要挟,皇帝下令侍从谏官们逐条上奏恰当的做法。敦复奏道:“金国两个使者,只是答应讲和,不是害怕我朝才这样的,怎知道他们不是引诱我朝呢。倘若他们要求陛下更换龙袍叩拜受礼,还要与我朝分廷抗礼,还能答应么?如果听从其一点点,那么以后就可以向我朝发号施令,稍有相违,就有了争端,我朝的江山存亡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了。”当时秦桧正竭力赞同卑躬屈己的说法,因此舆论蜂起,所以屈己忍让之计虽已预定却没有敢施行。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好像不擅言辞,但是在朝廷上议事却从不忌讳什么。皇帝曾经这样评论他:“你为人耿直敢言,可以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明年①,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或蹛②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③,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④,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

(选自《史记·平准书第八》)

【注】①其明年:指元狩三年(前120年)。②蹛:通“滞”,囤积,贮存。③废居居邑:囤积居奇。④脱身出分:指分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B.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C.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D.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也称关东。文中因山东受灾,所以迁民于关西。

B. 郡国,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属王、侯。

C. 黎民,即百姓。古代百姓的别称还有黎庶、氓隶、庶人、生民、布衣、黔首等。

D. 外繇,谓戍边;亦指戍边士兵。文中指卜式因捐纳财物被赏赐四百名戍边士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时很多人通过经商积累巨富,到国家发生战争时却囤积居奇,不愿意相助。

B. 下式以田耕畜牧为业,为人忠厚仁义,曾多次在经济上照顾、帮助他的弟弟。

C. 除在国家有急难时主动捐出家资,卜式平时也乐于助人,深受乡里人的尊敬。

D. 丞相认为卜式行为不合情理,不能作为仿效对象,导致天子一直不理解卜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

(2)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14. 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我的同乡人,贫穷的,我就接济(施与)他们,品行不好的,我去教导他们,住在一起的人都顺从我,我怎么会被人冤屈呢!

(2)天子于是认为卜式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使他尊贵显赫,以教化百姓。   

14. ①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②后来认识到他是有德行的人,③最后发现他有治理才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相贷假”与“富人”组成主谓短语,而“豪富人”又做“募”的宾语,因此应该在“相贷假”后面断开,排除BC;

“新秦中”是“新秦中地区”,是地域,应该是“充”的宾语,所以应该从“新秦中”之后断开,排除D。

译文:仍然不够,于是又征募豪富之家借粮给贫民。还是不能解救他们,于是把贫民迁到函谷关以西,或迁去充实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地区,共七十多万人,衣食都依靠官府供给。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指卜式因捐纳财物被赏赐四百名戍边士兵”说法错误,依据后文“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可知,“外繇四百人”应该不是四百名戍边士兵,而是钱财费用。古代徭役制度规定,应服役图片人可出钱入官,由官另外雇人代为服役,称为代更。文中指朝廷赏赐卜式四百人的代更钱。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导致天子一直不理解卜式”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可知,卜式后来得到了天子的理解和嘉许。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贷”,借出(接济、施与);“不善”,品行不好;“见冤于人”,被动句, 被人冤屈。

(2)“以”,认为;“长者”,古今异义词,有德行的人;“尊显”,尊贵显赫;“风”,教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可知,卜式上书给皇帝,愿意把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来补助边防费用, 对于他这种行为,天子是不能理解的,于是派使者问他“欲官乎?”“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并最终“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说明天子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觉得这种行为不合乎人情;

依据原文“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可知,天子认为卜式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使他尊贵显赫,以教化百姓,给他赏赐,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这些说明后来认识到他是有德行的人;

依据原文“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可知,天子认为卜式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使他尊贵显赫,以教化百姓,给他赏赐,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这些说明后来认识到他是有德行的人;

“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可知,皇上认为卜式很不一般,想试着让他治理百姓并任命他做缑氏令,说明通过他的品质天子发现他有治理才能。

参考译文:

第二年,山东遭受水灾,百姓们大多饥饿乏困,于是天子派使者取空各郡国的粮仓来赈济贫民。仍然不够,于是又征募豪富之家借粮给贫民。还是不能解救他们,于是把贫民迁到函谷关以西,或迁去充实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地区,共七十多万人,衣食都依靠官府供给。几年内,政府供给他们土地农具等,派使者分区管理他们,使者的车子往返络绎不绝。花费数以亿计,数也数不清。当时国库一无所剩,而那些富商大贾有的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伏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天子于是想起卜式的话,封他官为中郎,爵为左庶长,赐给农田十顷,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

起初,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田和畜牧为业。父母去世了,卜式有一个小弟弟,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里出来分开过,只要了家中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地、房屋和其他财产都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几年,羊达到了一千多头,于是买了田宅。可是他弟弟却将所有家产都倾尽了,卜式于是又分给他弟弟,这样做了很多次。

这时汉朝正屡派将领出击匈奴,卜式上书给皇帝,愿意把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来补助边防费用。天子派使者问卜式:“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牧,不习惯做官,我不想做官。”使者问:“家中莫非有什么冤屈,想要申诉吗?”卜式说:“我生平和别人没有争执,我的同乡人,贫穷的,我就借钱给他们,品行不好的,我就教导他们,住在一起的人都顺从我,我怎么会被人冤屈呢!我没有什么要申诉的事。”使者说:“果真如此,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卜式说:“天子讨伐匈奴,我认为有才略勇力的人应当效死于疆场,有钱财的人应当捐输财物,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全部报告给皇帝。天子把这事告诉给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合乎人情。这种不守本分的人,不能作为榜样而扰乱了正常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于是皇上很长时间不答复卜式。过了几年,绕让卜式回去。

卜式回去后,仍然耕田畜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朝廷接连出兵,浑邪王等来投降,官府花费很多,仓廪府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举迁移,都靠官府供养,官府无法全部供给。卜式拿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供给移民。河南奏上富人帮助穷人的名册,天子看到卜式的名字,记得这个人,说“这人以前就想捐献家产的一半来补助边防费用”,于是赐给卜式四百人的代更钱。卜式又把钱全部交还官府。这时富豪们都争相隐匿钱财,只有卜式想要捐出来补助边防费用。天子于是认为卜式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使他尊贵显赫,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想做郎官。皇上说:“我的上林宛中有羊,想让你去牧养他们。”卜式做了郎官之后,穿着布衣草鞋牧羊。一年多后,羊又肥壮繁殖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的地方,认为他做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皇上认为卜式很不一般,想试着让他治理百姓。任命他做缑氏令,维氏百姓认为他治理得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