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开始,开启科研之旅 ——长达 5000 字呕心沥血的分享

 日有所获的小白 2022-01-30
图片


编者按:


本文作者简介:

上海高校学硕,累积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 (一作/共一/通讯),多个杂志社审稿人。怀揣着科研理想,专注于基础科研。希望通过努力与奋斗,创造出璀璨的未来!


为什么说是从零开始呢,因为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没有家里的科研背景,也没有相应的科研资源,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怀揣着一个医生的理想与一颗求知渴望的心,在科研路上一往无前

很多学弟学妹会来问我,如今的你拥有着名校标签、文章等身、前途无限,是怎么做到的。

我会简单的告诉他们最朴实的道理,科研是靠肝的,然而具体怎么肝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便不会再与他们多说。

趁五一假日有半日闲暇(不做实验还是得写文章处理数据),就让我向诸位娓娓道来。


一、科研兴趣

首先感谢学校的双学位课程,英方大一大二时生物医学的课程,为我实验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掌握了各项实验技术的原理之后,做实验便更能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所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只是现在的我意识到了这点的重要性)

最早对实验室感兴趣还是大二时,去英国参加夏令营,去他们的土豪实验室参观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当时的感觉是做实验也没有那么高端?实验室也没有那么神秘?我觉得我做实验一定没问题呀。

随后的日子徒步丈量了大半个伦敦城(毕竟坐地铁一趟的好几十 RMB,走走看看锻炼身体又能直接观察英国的风土人情,蛮好!),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各类博物馆,到处的都是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又一个,对世界的认知广度也在逐渐拓宽。

图片
图注:在伦敦的一天的徒步行,接近 40km 的样子

旅途上买了一本英文原著叫《The Lost City of Z》,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探险故事。

主人公 Percy Fawcett 顶着所有人的不信任,在亚马逊丛林深处探索,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他为之付出了一生且再也没有能回来。

我很幸运地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里面的雕像中发现了他,伟大的人!有幸听过饶毅老师讲述孟德尔先生的科研故事,为了科研委身与教会,作为一名牧师,在教堂做了杂交实验,推动了遗传学的进展。

但是在当时他的研究没人相信,但是他就是不停的做,那么多的植物需要他来精心照料,为了探索发现,他牺牲了很多很多,令人敬佩。

科研的种子就是这样在我心中种下的,说白了就是榜样的引领与天性的驱使,把我带上了科学探索这条路。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二、科研开端

大二结束,我们学院年级成绩前 40% 的学生可以有机会选择加入一个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的科研培训(和医学相关的全校各个实验室)

当时我们还在英国,填导师意向表时,我用了一点小心思,将可供选择的导师列表进行了分类。

院士长江杰青为红标,博导特聘教师为黄标,副教授讲师为黑标,我知道我成绩不算拔尖,便只在黄标范围内挑选了三位导师。

事实证明我的策略是正确的,我的导师确实是我的第一志愿眼科医院的副院长,我和我室友在完全没有互相商量的情况下,非常巧地同时选到了这位负责任的导师,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我们超级幸运!

导师是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在美国做了 20 多年的医生,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同时也带回来了先进的学生培养理念——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在第一次组会自我介绍之后,导师叫我和室友两个到他办公室单独谈了课题,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并且叫我们和学院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学习实验。

师兄师姐优秀且耿直,直接给我和我室友一人教了一门实验技巧,我学习的石蜡包埋切片这种粗枝大叶的活,而室友学习了更为高端精细的 qPCR。

之后便是养动物造模,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第一个模式生物是小鼠,而我们却是使用面更窄的斑马鱼 (抗体基本上找不到,后面基本上去蹭人家小鼠的抗体,发现能用再去订)

师兄一开始给我们配鱼,一次性产生了好几百个胚胎。然后我就开始养鱼生活,一开始没有系统鱼缸给我们用,我们就买了一个洗衣服的大桶去养鱼,每天早晚去换一次水喂吃的(超级体力活,女孩子劝退)

小胚胎鱼吃不了小虾米,我们得煮稻草来养草履虫,然后再把草履虫拿来喂我们的小胚胎鱼,养呀养呀,十多天过去稍微大一些了变成了蝌蚪大小就可以慢慢吃虾了。

继续养呀养呀,一个月过去了,小蝌蚪也变成了有指甲盖长度的小小鱼,但是由于空间有限就这个大桶,我们的几百个胚胎活下来的只有 100 条左右了,然后这其中还有好多因为竞争发育还是比蝌蚪大不了多少。

三个月过去,最后能用来实验的鱼只有 50 条了(哭了)。当时其他同学还吐槽我说他们实验都做了三个月了,而我还在养鱼。

我们斑马鱼小组自己成立了一个群叫做「鱼塘」,最早开始做的师兄就是塘主,其他师兄师姐是渔夫,当时我最小给自己备注了罗小鱼
(大家都笑死了)

当然这三个月也没闲着,去花鸟市场买了一百条斑马鱼到实验室练手,做预实验,但是由于野生斑马鱼个体之间差别过大,预实验结果也不是很稳定,全当练手磨炼实验技术了
(其实就是包埋切片脱蜡染色这一套,现在很多实验室这都外包出去做了吧,因为费时费力不讨好)

这便是我科研的开端,幸运且又坎坷,但是熬过了前期,便已经算半个科研小工人了。


三、科研路上

科研并不是死气沉沉的,后面的经历我就上图给大家分享下。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

图一:养鱼日常!养了两个多月的鱼,实验是没啥进展,天天换水,身体倒是壮了不少(苦笑)。

但好处也是有的至少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混熟了,大家可以开玩笑了,实验氛围好起来了(这里给大家建议,无论有没有实验,都要多去实验室打打下手,和实验室的人处好关系多学点技术,到后面还能请他们帮忙)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

图二:切片生活!鱼都长大了,可以进行实验了,从建模开始,大概 2 个月的时间都在重复师兄他们发文章的实验学结果,最后发现模型并不是太 solid,可重复性不高。

就只好另辟蹊径,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但是新模型意味着就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石蜡块,建模大概用了 100 多个实验标本吧。

我都是进行的石蜡全切,一个标本可以切 300 多下 4um 的切片(很傻但很真实),这一切就又是好几个月,而且为了加快实验进度,每天都切到凌晨,在实验室地下室的杂物房一躺,第二天上完课又继续切切切!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

图 3:贵人相助,结果初现!实验模型去请教了一个资深的斑马鱼老师,他没有私藏地教会了我成年斑马鱼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当时课题组没人会,也没人尝试)。

虽然短短几分钟的指导,却对我的实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用这个方法注射药物进行建模,我顺利的拿到了第一批 Tunel 阳性染色片子 (感动哭了)。

接下来就是做好各种统计,实验图片,撰写论文,艰难的发了一篇纯建模验证的文章。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

图 4:实验室的酸甜苦辣。实验室不只有单纯枯燥的实验,同时也有欢乐逗比的日常(实验室做翻译,和师兄们一起实验室看世界杯),做实验发高烧了(师兄师姐们都来探望,叫我注意休息,不要天天熬在实验室),奇妙的探索(万物行为学实验,靠这个也发了篇三分多的文章)


四、处女作

当实验进展到快结束的时候(一年多点了),我把数据发给了导师,导师回我邮件说非常好,故事基本快讲通了,可以一边补实验一边写文章了,然后附件了一个师兄最新发表的 SCI 论文给我,叫我参考着写。

我当时一看邮件高兴坏了,终于可以开始写文章了!之前几次导师都以数据还不够的理由叫我先不要动手写文章。

怀着激动的心情,茶不思饭不想的开始了写论文,连续在实验室的杂物室闭关写作了两周星期,我便洋洋得意的拿出了初稿。

然后用语法修改软件稍微检查了下错误,便兴冲冲地发给了导师。怀着期待的心理,导师三天后给我修回了,没有细改,但是在邮件里面写下了大体的一些修改方向:

1、中文思维的语句太多,建议模仿目标期刊上其他 native 的研究者表述语句。
2、摘要不够简单概括要反复提炼中心
3、整体思路问题不大,但是上下段落的承接不够紧密,也去模仿别人的写。
4、结果部分写作太啰嗦 等等等问题 叫我大改之后发给他。

半个月后我拿出了焕然一新的二稿,又兴冲冲地发给了导师。导师大概有些忙,这次给我一周后修回了,觉得改得还不够,提了一些意见叫我继续修改。

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反反复复改到了第 7 版(当时我命名的:老师改 7RE.L.zebrafish glaucoma model),文章是面目全非了,并且我整个人已经完全热度下去了,比最开始实验最疲倦的时候还要情绪低落,感觉看到文章就发吐,改不下去的那种。

艰难的改完这版之后发给导师,导师终于终于回信说可以投稿了!我的天,满血复活!投稿!冲冲冲!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改稿记录

没想到比写作更难的是投稿,与审稿人的斗智斗勇——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杂志水平那时候了解不多,在导师的鼓励下,我拿着我的文章便开始了投萝卜坑的活动。

记得当时投的第一个杂志大概是 6 分多,导师让我试试看说不定别人感兴趣,我怀着幻想,但几天后被秒拒了,击破了我的幻想。

接着一连串的投稿 5 分 4 分 3 分,三分人家都不收我文章?直接不给外审?

我对我一年来的成果第一次产生了怀疑。这时候还有不到一年时间我就要参加保研了,拖不得呀!

被三分的杂志拒稿的当天,我急匆匆到了老师办公室,说我不能继续这样投了,我想要保底。

然后导师说那你把文章拆了吧,可能是太复杂了主题不突出,咱去投个一分多的用不到这么多数据。然后回去一周把文章拆分了,保留了一部分数据。

把论文投到了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终于外审了,没想到的是这一审就是接近半年。

大概 5 个月的时候我实在是坐不住了,给编辑部发了消息咨询情况,编辑部也很友好,说已经有两个审稿人意见了,一个给了小修,一个给了拒稿,这种情况下编辑部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第二轮外审。

然后我回邮件说,情况知道了,能不能把审稿意见发给我看看,编辑同意了转发了给我。

大概的内容如下:

友好的审稿人 1:很牛的文章呀,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来建立这个模型,组织学切片相当精美可信,用了很多测量方法与指标,建议改改语法就可以发表了。

凶狠的审稿人 2:这啥文章呀?用这些方法在斑马鱼上建模,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洗洗睡了吧,别再投过来了。然后他还给编辑单独写了意见,这文章就是来忽悠人的,建议封号,免得他来继续投稿。

我当时看到这两份审稿意见真是哭笑不得,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意见。

审稿人 2 提的东西纯粹就是他个人观点看法,且不管你文章内容,就觉得这个方法不行,直接给拒稿,还不忘给编辑吐槽下,简直是报复社会的做法呀,我满脸???



我当时都有问候他母亲的想法了,可惜审稿人信息是保密的,便宜他了,不知道他是不是被拒了几十次稿子了,跑来搞事情,简直无语。

但是理智告诉我,为了文章为了文章,咱忍忍这气,当天晚上就针对审稿人 2 提的质疑一一去查阅文献,引经据典(其实内心想的是,我靠你懂不懂呀,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不懂别来咬人呀),第二天晚上就把审稿意见回复了,发给了编辑。

编辑看我写的两千多字的审稿意见回复,也觉得我还是很认真的,给我回信说,很理解我的心情,也觉得审稿人 2 的意见不是太靠谱,所以才找了第三个审稿人进行仲裁。

又是漫长的一个月过去了,收到了第三份审稿意见:

中立的审稿人 3:这文章思路还行,就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改。给了大修(实际上没有叫补实验,就是改文本工作,估计是知道自己是来仲裁的,给了大修比较保守一些,兼顾了审稿人 1 和 2 的面子)

之后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我在之前回复的审稿意见基础上,再改改文章回复下审稿人 3,几天后投回去,一个月后,终于终于收到了接收函。

自此人生的第一篇 SCI 也就是我的处女作便出炉了(我自此之后再也没做过这么实诚的实验了,全靠大规模的动物实验标本验证,做了人家反而不信,你真做了这么多动物?)。

也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传说中的审稿人,他们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会有几个比较奇葩的审稿人,在此希望大家遇到的审稿人都是审稿人 1 这种好人,远离奇葩,顺顺利利发表文章!!!


五、现在与未来

通过三篇 SCI 一作顺利保研,本科的导师曾数次挽留我让我在他那里直博,虽然他早就清楚是不可能留得住我这个不断向前冲的学生,感恩他老人家对我的培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现在还时常交流,愿这份师生之情永不退却

现在到了更高的平台,现在的实验条件比之前好了很多,平台仪器也是更加高精尖,同台竞技的也是高手如云,于我而言这给了我更大的动力,和高手过招才有意思,激励我不断向前

文章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了意义,代表作才是硬道理,后续超越自己领域的顶刊,追求更高层次的文章便是我目前的追求,毕竟选择了学硕道路,科研才是敲门砖。

临床技术需要在以后上临床的日子再加磨炼,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临床与科研兼修的医生(那些小说不也是魔武双修最厉害嘛 hhh)



六、尾声

总而言之,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激励与感动,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谁没有个梦想呢?

或许最开始这个梦还是很模糊,你不妨先去尝试做,坚持做,科研路上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哪怕是阴性结果也是对实验的促进。等到你收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当初的坚持是多么的正确,你一定会感谢那个奋斗的自己!

如果说科研是 100 里的长跑,那么从 0 到 1 的旅程却是最难熬的。万事开头难,一旦越过那条线,眼前便是一马平川、充满无限的未来。

送给大家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踏上医路,不问前程,不问归期,只顾风雨兼程。

内容策划:一吱包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