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萨迦达塔 | 鲜活的当下

 mayprc 2022-01-30

图片

我是那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开示录

I AM THAT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著

灵智宝鬘翻译团队 中译

对话003:

鲜活的当下

提问者:在我看来,我的身体和我的真实本性,这两者都没什么不妥。两者的存在都不是我所造成的,也不需要改善。出问题的是“内在的身体”,或者叫心智、意识(consciousness)、内根(antahkarana),不管叫它什么名字。

尼萨迦达塔:你认为自己的心有什么问题吗?

问:它不安分,贪恋愉快的事物、抗拒不愉快的事物。

尼:它追求快乐,逃避不快,这有什么问题吗?在痛苦和快乐形成的两条堤岸之间,生命之河在流动着。只有当心拒绝与生命一道流动,卡在左右两岸时,它才会成为一个问题。我所说的“与生命一道流动”是指:臣服,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不期盼,也不恐惧,当事情发生时,如实地看着一切,因为你不是所发生的事情,它是发生在你之上的。究竟上来说,即使是那个“观察者”,也不是你。你是究竟的潜能,而包罗万象的能知之力则是这种潜能的展现和表达。

问:然而,在身体和真我之间,弥漫着一团思绪和情绪,它们既不服务身体,也不服务于真我。这些思绪和情绪,是脆弱的、短暂的和无意义的,仅仅是令人蒙蔽和窒息的精神尘埃,但它们却在那里,遮蔽着和破坏着。

尼:当然,对某一事件的追忆,并不能取代这个事件本身;预测也不能取代事件本身。当前发生的事情,总有一些独特之处,是以前的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所不具备的——其中蕴含有一种鲜活、一种质感;这让事件本身凸显了出来,就像被照亮了一样。“真实之印”盖在了当下,这是过去和未来所没有的。

问:是什么赋予了当下这种“真实之印”?

尼:当前的事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它跟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有所不同。有那么一瞬间,过去是真实的,未来也将变得真实。是什么让当下变得如此不同呢?很明显,是我的存在。我是真实的,因为我总是存在于现在,就在当下,从而当前跟我在一起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是真实的。过去是在记忆中的,未来是在想象中的,当下的事件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使它显得更为真实,它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周期性的事件,比如时钟的嘀嗒。尽管我们知道,连续响起的嘀嗒声,每一下都是相同的,但现在的嘀嗒声与之前的嘀嗒声以及下一声嘀嗒声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当前的事情与记忆中或预想中的不同。当下所专注的事物,与我同在,因为我一直存在;我所赋予的当下事件的真实性,其实,来自于我自己。

问:但我们对待记忆中的事物时,就好似它们也是真实的。

尼:只有当记忆进入了当下,我们才会考虑它们。遗忘了的事是不会被提起的,直到经人提醒——这意味着,其被带入了当下。

问:是的,我能理解,当下中就存在着一些未知的因素,使转瞬即逝的现实有了瞬间的真实性。

尼:你不必说它是“未知的”,因为你能看到它在不断地作用着。自从你出生以来,它有没有改变过?事情和想法一直在变化,但“现在是真实的”这种感觉从未改变过,即使是在梦里。

问:在深度睡眠中,就没有了这种“当下是真实的”的体验。

尼:深度睡眠中的空白完全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记忆,但通常会记得,深度睡眠中有一种幸福感。当我们说“我睡死了过去”和“我不存在”时,感觉上是不同的。

问: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来:在生命的表达(也就是身体)和生命的源头(真我)之间,存在的是心和它不断变化的状态。精神状态的流变是无止境的、无意义的和痛苦的。痛苦,是那个不变的因子。我们所谓的快乐,不过是两个痛苦状态之间的间隙,是一段空隙。欲望和恐惧是生活的经线和纬线,两者都由痛苦构成。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尼:欲望是对快乐的追忆,恐惧是对痛苦的回忆。两者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快乐的时刻只是痛苦之流中的空隙,所以,心又怎么会快乐呢?

问:当我们渴望快乐或甘愿痛苦时,确实是这样的,但也会有一些意外的、预料之外的快乐时光。纯净的快乐、不受欲望污染的快乐,是上帝赐予的——不求自来,不求而得。

尼:不过,只有在痛苦这一背景下,快乐才算是快乐。

问:痛苦是宇宙中存在的一个普遍事实吗,还是说只存在于纯粹的精神领域?

尼:宇宙是完整而圆满的,在圆满的地方,在没有任何欠缺的地方,又有什么能让人痛苦呢?

问: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是圆满的,但在细节上并不圆满。

尼:相对于整体而言,整体中的某一局部也是完整且圆满的。只有当孤立地看待它时,它才会变得有缺陷,从而成为痛苦之所在。是什么导致了孤立?

问:当然是心的局限性。心无法从局部看到整体。

尼:很好。心,就其本质而言,是分裂和对立的。但有另一种“心”,它一体且谐和,它在局部中看得到整体,且局部与整体完全关联。这种“心”是否存在呢?

问:另一种“心”?去哪里找?

尼:在超越了局限的、分裂的、对立的心后,在终结了我们所觉知到的心理活动之后——当这一切都结束后,那颗“心”就诞生了。

问:在那颗“心”中,快乐与悲伤就不复存在了吗?

尼:快乐与悲伤并非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应该被人渴望或遭到嫌恶。其实是“爱”在寻求表达,并遇到了障碍,这反而成为了一个问题。一颗包容性的心,正是敢于付诸行动的爱,能与环境抗争,起初受挫,但最终胜利。

问:在身体和灵性之间,是爱提供了桥梁吗?

尼:还有什么能架起桥梁呢?头脑创造深渊,而心灵跨越了深渊。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