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末诗人罗隐一首七绝《感弄猴人赐朱紱》,嘻笑怒骂的背后是无以言说的椎心之痛

 qiangk4kzk8us4 2022-01-30

近日读唐诗,翻到唐末诗人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初读,不甚了然,只是感觉有些嘲讽和戏谑的意味。翻阅诗写作的背景介绍和相关资料后,再读竟有了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和苦涩。

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诗题中的“弄猴人”就是驯养猴子的杂耍艺人。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唐昭宗(李晔)逃难四川,有一个耍猴的艺伎人随驾。

据载,这耍猴人的猴子驯养得很是乖巧,居然能够像大臣一样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甚为喜欢,于是便赏赐耍猴人五品官职,身披红袍,也就是题中所言“赐朱绂”,并给以官职称号“孙供奉”。

其实,这个“孙”并不是耍猴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之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之官职。罗隐这首诗,就是针对此事有感而发,故题曰——《感弄猴人赐朱绂》。

唐昭宗赏赐耍猴人孙供奉官职这件事,在唐王朝行将灭亡的动荡时期,怎么看都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更其荒唐的是,在逃难的行程中,还要带上耍猴的孙供奉。

由此可见,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无道到了何种程度。亡国之祸临头,不是急于搬救兵求人才,解除危难,却仍旧在赏猴戏,图享乐。由此看来,曾经强盛一时的唐王朝不亡国,简直是天理难容!

诗的一、二句概括交代诗人经年应考,十试不中,仕途不遇的辛酸苦楚只有个人独自品尝,嘲笑自己依旧执迷不悟。

罗隐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却一次也未考中,半个官职也没谋得。

“五湖烟月”指诗人美丽的家乡风光。罗隐是余杭(今属浙江杭州)人,举“五湖”概称家乡风光。“奈相违”是说自己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倘若不赶考,他可以在家乡过安逸的日子。这其中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三、四两句对唐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之事发感慨。自嘲一个屡次应考的饱学之士,竟然不如一个街市耍猴之人。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伎人,抛弃饱学的志士。“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昭宗亡国的归因,又刺痛了自己难以言说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而满腔忧愤却意在言外。

对于罗隐而言,诗中所述之事具有一种极度而又辛辣的讽刺意味。他寒窗十年,苦读经书,辛勤赶考,屡试不中,功名梦碎,依旧一介布衣。与耍猴之人孙供奉得到的宠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谓是斯文扫地,无复言说,无以言说的椎心之痛。

于是写下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截然不同的遭遇作了鲜明的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抒发感慨,倾泄愤懑,揭露抨击当朝皇帝的昏庸荒诞!

由是观之,这无疑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有意将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的嘻笑进行辛辣的讽刺嘲骂。

罗隐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虽然取笑的是一件荒唐得不能再荒唐之事,但却表现了极其严肃的主题思想。也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心情是沉郁而愤懑的。真可谓,嘻笑怒骂的背后是无以言说的椎心之痛!

说明:图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