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六十二集第1讲

 情缘半岛 2022-01-30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都是自己感召来的。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也成同他一样的人。所以交友不能够不谨慎。
第一百四十六条: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佚游”,指出入不节,放纵游荡而没有节制。本句意为: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导众人见贤思齐,喜好多结交贤德益友,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三乐”的“乐”,一种读音是“yào”,是喜爱、爱好的意思;一种读音是“”,当喜乐的意思,在古代也读“luò”。
“益者三乐”,有益的乐有三种。“乐节礼乐”,是以礼乐节制为乐。讲礼乐有什么可欢喜的?其实人人都喜欢“乐”,在人的本性中就有,譬如,人在开心时喜欢唱歌。禽兽也是如此,像鸡鸣、马叫等等,都是唱歌。人有心事,就想散闷气。音乐就是七情发出来的言语、声音,是人的情感的表达。平常人都有这种喜好,只是他不会选择。圣人作乐,目的是调整人的情感,将其往好的方向引导,与现在的流行歌曲有很大不同。《礼记》中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先王制礼作乐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培养起正确的好恶观,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所以,音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现在有所谓的纯音乐、纯文学有很多不善的内容,想做贼就唱贼歌,这都是纯坏的情感,会带给大众不好的影响。
礼是出自人的本性。譬如,有人无缘无故地瞪你一眼,打你一个耳光,你会不会感觉到高兴?如果你自己知道不高兴,就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个懂礼的人。你不愿意接受的,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就是礼尚往来。礼讲的是秩序。譬如,同一条街上的狗,互相之间都比较和善。它们会欺负外来的狗,甚至群起而攻之,也分远近厚薄。人对自己的儿女、亲友,自然会比较关爱,爱自己的儿女,关心、照顾、体谅都要比一般的陌生人多很多,这是人之常情,这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礼讲等差,为什么讲等差?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秩序。
“乐节礼乐”,“礼”讲的是秩序,“乐”讲的是和谐。人天长地久地生活在礼乐之中,彼此恭敬、内心和谐,这是人生快乐的事。一个人能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言行就会恰当而不过分,就能做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都希望自己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人际关系相处和谐。怎样达到这个结果?要“敬而无失”,对每个人都恭敬,为人处世能为对方着想,彬彬有礼,看到对方的需要,没有什么过失。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亲人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考虑他的感受,观察他的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当众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不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就是自己看不惯别人,就会出现矛盾纠纷和冲突。这都是不学礼所致。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弟子规》就是最起码的礼。如果人不学《弟子规》,不懂得人与人交往最起码的礼节,进退无度,不知道何处该进,何处该退,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力行《弟子规》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长辈的欢迎,领导的喜欢和重用;不懂得力行《弟子规》的人,可能就会受到排斥,甚至不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弟子规》的扎根教育特别重要。
清华大学、北师大的一些教授专家,向一位老教授请教: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学习圣贤教诲、儒家文化,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譬如说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儿女教育不好?老教授就做了一个比喻:“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天平,一边放《弟子规》,另一边放四书五经,乃至于《四库全书》,它们两个的重量是相等的。”为什么是相等的?这些专家不理解,说:“这么一个小小的册子,一千零八十个字,怎么能够和《四库全书》相提并论?分量怎么可能相等?”老法师就解释说:“《四库全书》代表的是知,而《弟子规》代表的是行,如果你仅仅知道,不去力行,不能够在生活中去运用,还不如这一本《弟子规》管用。”
一些做学问的人,把儒家文化当成知识、学问去学习,写文章、评教授,但是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关,还愈学愈傲慢,愈学愈挑剔、愈爱批评别人,这样就把学儒变成了儒学,自己没有从中真正受益。
所以要学习礼乐,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用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中庸》上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还没有发出来的状态,称为“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惧、爱、恶、欲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有一定的节度,符合于礼的要求,就称为“和”。所以古人制礼作乐,是为了引导人的性情,不要太放纵,不要太过分,这对自己有莫大的利益。对于音乐,孔子特别重视。他到一个地方,还没有看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听一听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就知道这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如何了。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晏子春秋》记载,有一次,齐景公没有上早朝。晏子上朝时看到杜扃等候在朝堂前。晏子就问:“君王为什么没来上早朝?”杜扃回答说:“君王整夜未眠,所以没有来上朝。”晏子又问:“为什么君王整夜未眠?”杜扃回答说:“梁丘据(齐景公身边一位善于谄媚巴结、奉承的臣子,特别知道投人所好。齐景公喜欢什么,他就进奉什么。)进献了一名叫虞的善乐之人,结果这个人把齐国的古乐篡改了,君王整晚都在听新乐,所以没有来上朝。”晏子知道这个情况,马上就依照礼法,把唱歌的人关了起来。
齐景公听到之后非常生气,就问:“为什么将虞关起来?他昨天给我唱歌,唱得很好听,我很高兴”。晏子说:“因为他用靡靡之音祸乱君心。”齐景公又说:“诸侯外交的事务、治理百官的政务,我都已经交给您管理了,你把这些事管好就行了,至于我喝什么酒、听什么音乐,希望先生就不要干预了。音乐为什么一定非得听古曲?”晏子回答说:“古乐消亡,礼法就会随之消亡;礼法消亡,政教也会随之消亡;政教消亡,国家便会跟着消亡。音乐跟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听靡靡之音会导致国运衰败,我怕君王背离政教行事。”他又为齐景公举了历史上的人物作为例证。“就歌乐来说,纣作《北里》,周幽王与周厉王的乐曲,都是淫靡鄙下,所以导致了国家衰亡,君王您为什么要轻易地改变古乐?”齐景公听晏子说得很有道理,马上就说:“很不幸,我这个不才之人拥有了国家的政权,我不够谨慎,不加思索就乱讲话,您讲得有道理,我愿意接受您的劝告。”
可见,一个国家,特别是国君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对于国运有着莫大的影响。刚刚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曾到青岛参观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都学习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厂房里都放着“跪羊图”、“推动摇篮的手”、“感恩的心”这些孝亲感恩的歌曲。这些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听着这些感恩的歌,整个氛围其乐融融。相反,如果我们到一个厂房,里边放的是很烦躁的音乐,就会发现这里的员工都很浮躁,心神不宁,心思没有完全用在工作之上。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