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探索社区养老需解决这些痛点

 快乐英平 2022-01-3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13万,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超过18%,老年人口整体上呈现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空巢化,养老服务保障压力凸显。在多数老龄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下,社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重要场景。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提交有关社区养老的提案,聚焦现阶段广州社区养老服务的痛点,提出了相关的破解之道。

社区养老硬件软件仍有不足

在多位委员看来,目前广州社区养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说,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社区养老服务不深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养老活动和服务集中在生活照料、日间托管、助餐配餐等物质生活服务方面,而对于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层面的服务则较少;同时,当下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人员短缺和管理混乱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协委员、新世界中国华南区域总经理梁国强则认为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目前的参与主体以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项目公益普惠性质与运营方投入成本、收费盈利等市场性质还存在着差距,未充分调动市场参与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步伐。

从硬件上看,社区养老项目的落地经常遇到场地困境。广州市政协委员邓静红说,颐康中心的选址建设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就存在旧房改建消防申报和规划变更手续难办的问题,某些选址引发邻近居民强烈抵制导致建设和运营工作一再延后。

破解路径培养专业队伍运用智慧管理

在多位委员看来,社区居家养老,对于社会资源的耗费相对较小,并可实现大多数老龄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值得积极探索。

在服务“人”的方面,郑子殷建议要培养专业养老服务队伍,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对养老服务人员实行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认证制度。同时建立起社区养老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平衡人工成本和养老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护工的就业保障,保证养老服务持续有效供给。梁国强也强调要重视社工、义工的培育,吸纳更多社会人群参与。尤其在社工工作方面,应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优势,社工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也包括提供心理辅导,是补齐当前养老服务短板、实现养老服务质量改善的关键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