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做父母要“坏”一点

 ghqhyx 2022-01-30
Image
ID:zqfxlgzs



Image


《古今谭概》里面有个故事,翠鸟把自己的巢筑在高处,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当她孵出小鸟,她觉得鸟巢的位置太高了,万一小鸟不慎跌落,必将无法生还,便将鸟巢往下挪了一点。

等小鸟长出翠羽,她十分的喜爱,更加珍惜,越发担心小鸟的安危,于是又将鸟巢往下挪了一点。

如此几番下来,一日翠鸟不在,一路人行至树下,见巢中鸟儿颜色亮丽,甚是讨喜,便伸手取出,带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接触的一个家庭。

一个大二的男孩子想重回高中去高考。这个孩子是我的来访,医院诊断中度焦虑,已经在用药。

他觉得他的学校被父母鄙视,父母总是嫌弃他无能,让他不要作,要认命。他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被欣赏的。

同时他也谈到,他对环境和周围人的各种隐忍。觉得和这些很差劲的人一起,耽误了自己的社交和发展。

我想,他的问题不是复读可以解决的。

但是他的父母非常焦虑,执意想跟我聊一次。

他的父亲刚坐下来,就神情肃然,一直在表达,他对孩子的担心,他说的是:

毕竟他考上这个学校是复读了才上的,如果我让他回来,如果他考得好还可以,如果考得不好,那么他能承受得住吗?他回来复读他的心态他能调整好吗?万一他的病变得更严重了怎么办?

他可能意识不到,他一直在想着让孩子回家。

我只好问他,你想他留在大学,还是回家复读。

留在大学。

那么现在的困难是什么?

我觉得不能让他回来,回来是对他不负责任的。

可是不让他回来,他现在状态已经这个样子了,会不会刺激到他,而且他在大学里,各种关系处得也不好,我觉得让他在那里待着于心不忍。他会不会怨我们心狠。

所以你们要是对孩子好,做有责任的父母,你们就需要有人做“坏人”。你们谁准备做那个“坏人”?

他们互相看了看彼此,沉默了。

我跟他们讲了这个翠鸟的故事,有时候做好人,一味地照顾孩子的需要,会害了孩子。

有时候做坏人,才能帮到孩子。

孩子长大了就会走出家门。鸟儿长大了,就要学会自己飞。

走不出家的孩子,和不会飞的鸟,在父母能力不济的时候,要怎么生存?

Image


Image


我有个朋友,自己做孩子的时候,家境艰苦,读书出来,相当不易,包括后来工作也是靠自己单枪匹马撞出来一片天下。

为此他也感觉到非常自豪,但是养育孩子的时候,却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不要经历他曾经的辛苦和波折。

因为不想孩子辛苦适应,一路选的贵族幼儿园和小学。

因为学校对孩子的学业没啥要求,后来孩子到了初中,他就开始想,成绩好考个不错的高中就好好读,如果不行呢,就找个好高中读国际班,要是这个也做不到呢,就让他去国外读高中,上大学。

我听完顶礼膜拜,说,你儿子退路可真多,我要是他,铁定啥也不想干了。

他白了我一眼,说:他现在就是啥也不想干了,我给他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为啥这孩子却一点都不努力呢?他这样下去很容易成为一个废人。

我说,要是越来越好的话,你给他安排的路不就都浪费了。

这个问题我没法跟他深入讨论,但是我抖个机灵还是可以的,我便问他,你们公司要是有个职位,活特别简单,但是钱特别多,你觉得这个职位怎么样?他说那很多人肯定削尖了脑袋想去啊。

这就跟孩子不用辛苦读书,就可以去国外读大学一个道理啊。想想就替自己美得慌。

他说,你说的有那么点意思。

Image


Image


我们给孩子留后路,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这个后路,就像是翠鸟怕小鸟摔了,所以往低处安巢。这是父母替孩子放弃了他的适应能力。

而明明对孩子有害,为什么还要留这样的后路呢?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像翠鸟一样,因为太喜爱孩子,所以害怕他会受伤,担心他做不到,怕他受不了。

我们说担心就是诅咒,不是担心本身有问题,而是过于担心之后,我们必然会为自己的担心做什么。而做的这些事情,往往都是具有破坏性的。

比如我们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到以后的成绩。

为了免除自己的担心,很多家长会选择看着孩子写作业,从而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最大障碍就出现了。

本来孩子注意力问题,大部分孩子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去调整去适应。

比如说本来他这几周有点走神,结果被老师发现了,他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成绩也受到了影响,他自己也觉得有点难为情,也许接下来他会进入一个调整期。

因为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力求融入自己的组织和团体,所以他会想办法去适应群体的规则。

所以孩子的成长,他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去磨合自己和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如果外力强行介入,觉得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孩子已经无法调整了,所以他就被剥夺了自我调整的权力。

这就把这个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打断了,那么孩子的节奏就乱了,他的自我调整能力就被破坏了。

Image


Image


我们经常说我做的这些,都只是因为太爱孩子了。

什么叫太爱孩子呢,就是父母不愿意做孩子需要的那个“坏人”,当我们给孩子规则,当我们制止孩子的一些有害的行为,约束他,对他有要求的时候,这其实是爱的成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满足代表着爱的柔软,那么规则就代表着爱的力量。

有规则的爱促进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帮助他社会适应。

我不止一次听人说过,如果我对孩子有要求,有约束,有期待,便落了下乘。就不是无条件的爱了。

所以对无条件的爱最粗暴的解释大约就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吧。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一个人自我功能良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满足社会约束的前提下很好的满足自己。

而父母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建立规范,帮助孩子适应社会。学会面对欲望,学会管理冲动,学会合作,学会共赢,学会在社会规范条件下,游刃有余。

父母的好给孩子营养,父母的“坏”给孩子力量。

就像我们在咨询中,很多时候,遵守设置会让咨询师像个“坏人”,但是来访者需要从这个坏人身上去内化,保护自己边界的力量。

帮助来访者确立自我的范围。

所以坏是一种分离的力量,是一种信任的力量。就像翠鸟如果相信小鸟会想办法适应环境,小心翼翼地在高处生活,也会相信小鸟终会羽翼丰满,振翅高飞。

她就不会一点一点地往下移动巢穴。如果因为太爱孩子,而让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活,这就是折翼。

如果过分的担心是诅咒的话,那么信任就是最好的祝福。

Image
作者:刘纯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人际关系、父母成长、亲子沟通、个人成长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