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门前的那棵高大的皂角树(5)

 乡风儒语 2022-01-30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门前的那高大的皂角树(5)

1966年的5月6月,是我初三毕业的最后两个月。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学校停课,写大字报,刷大标语,小字报也贴滿黑板……到了七月份我离开了学校,两个月后又被召回,参加学校组建的毛泽东文艺宣传队。直到春节前,元旦一过,学校的宣传队结束。十二月份时,学校那些革命小将们就搞串联去了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没有我的份,我又回到村里参加了村上组织的文娱宣传队,准备春节期间的演出。
 村支部书记知道我参加过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就把村里的文娱宣传队的任务分配给我来负责,教唱歌跳舞,排练说唱、快板等小节目。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不仅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而且村里再没有比我文化水平高的姑娘。再说大队信任我、重用我,我应该义不容辞,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毛主席不是说,农村大有作为?!于是我就走马上任,不知天高地厚当上了节目排练的土导演。

 可是,农村的文娱宣传队并非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那么好办好管理。首先是参加的姑娘小伙们绝大部分都是半文盲,甚至有的姑娘一天学也没有上,仅凭相貌身材好就从各队选来参加宣传队。他们不但不识简谱,五音不全,就连歌曲中的字词也读不准,多少生字要我来教。我边扫盲边教唱。其实,这也是我预料之中的,我早有思想准备。这些姑娘小伙们从没离开这片土地,他们都是种田的能手,没有见过世面,更没有上过舞台表演。现在把他们组织起来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是对他们极大的挑战。要带好这样的宣传队有多难,这也是对我这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的极大挑战和磨练!
 我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再加上在学校宣传队里向老师学到的一套导演经验。就从最基本的舞蹈动作教起,什么四方步啊,三角步啊,前弓后拉,转体弹跳等等,慢慢演示训练。教唱歌吧,他们不识简谱,但热情高,悟性好,我唱一句他们跟学一句,我唱歌谱,他们配上歌词跟上唱。就这样,一遍一遍,反反复复,总能集体唱出动听的歌曲。排练跳舞更是艰难,一招一式,都要手把手地教,让他们硬棒棒的腰扭起来,再配上不听话的手势,我都要花极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和陪练……至于节目内容有上面发下来的,也有我自己编写的歌词,配上现有的歌谱后,自编自排自演。道具简单啊,一块毛巾和一顶草帽,或一条红绿彩绸长舞带即可。而乐器呢,两把二胡,一大一小两笛子和大鼓小鼓及铜锣铜叉什么的,器乐组也有四五个人。男女演员有十一二个。排练场有时在我家的前屋内,有时就在我家门前的那棵高大的皂角树下。这里留下了我们宣传队员的无数次的舞步足迹和欢乐的喧闹、优美动听的歌声……同时也留下了热心观看排练的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那些看热闹的小孩子们,有时也跟着唱着舞着,发出一阵阵的咯咯笑声。
  顺便插一段小曲——冬天的夜晚,农村几乎一片黑暗,除了亮月天,有人出门到邻居家闲聊,偶而也听到二胡声,那时虽有了电,但无电视机,人们多数宅家早早地钻被窝。自从村上有了文娱宣传队,情况就有了变化。宣传队的集合信号是敲铜锣,那是宣传队长的事。吃过晚饭,只要听到铜锣声敲响,队员们就知道要集合,随时丢下家务穿戴好就来我家前屋集中。也还有不少喜欢看文娱的人三三两两地结伴而来,小孩不在少数。
 看热闹的人往往挤满整个屋,除了排练的人员围成的地方外,都是看客,有的小孩看不到就先挤到圈内,也有的站在凳上的。那场景让人兴奋激动,排练的“演员”更是卖力认真。因为那年代人们除此以外就没有娱乐了。
 每个排练的晚上总要进行到近十一点。最后散场后是我一人把我家的前大门用长木棒把门闩好,然后回到后一进的房间与我外婆同睡一床。每次如此,可是,有一天凌晨,我外婆起床后来到前屋,只见前大门大敞四开。外婆赶紧去喊醒我,责怪我没有关好门,没有上木闩。我强调;我关了门,并且上了闩,我还查看了一下全屋子,没有发现异常。后来外婆反复检查是否丢了什么,是否进了坏人。也没少什么东西,除了地面上乱糟糟的,灶台上的餐具也未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迷在两三天后终于被揭开。
 原来,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他人小看不到节目的排练,结果就爬到我家前屋西北角有一个专放种火的大缸里,里面正好有大半缸的种火,可以站在里面看到堂屋中间的排练节目。简单说一下,种火就是用来生火炉的底火用的引火碎草,麦壳玉米棒之类的都称种火。这是方言。那孩子看着看着竟睡着了。一觉酲来,天已大亮。不管三七二十一,从缸里爬出跳下来,拉开门闩就逃回了家。这孩子可怜,母亲离开家后基本不管他们兄弟俩。所以他回不回家无人知晓。后来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我们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外婆错怪我啦。从那以后,我在排演散场后都要角里角落查看遍,以免再发生孩子不能及时回家的事情。该孩子以后是我爱人的朋友,他的儿子跟着我在泰兴城里读完了初中,食宿均在我那里。现在当年睡在种火缸里一夜的他,已做了爷爷啦。岁月啊!怎不催人老……

  终于,我们的这支土八路式的文娱宣传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训练排演,于1967年的舂节,在村里最大的打谷场上,锣鼓喧天地献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给人们带来春节的欢乐和幸福。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农村有了点滴收获,为乡亲们服务感到高兴。辛苦是值得的,这是我人生独立工作的第一站。我站在门前,看那已掉光树叶的高大皂角树,树上挂着的长成刀状的成熟的皂豆角,在呼呼的风声中晃荡碰撞,发出清脆的沙沙声,似乎也在为我们的文娱宣传队的成功演出击乐喝彩!(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