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家庭最难以启齿的话,是什么

 新用户38207694 2022-01-30

在一档以“少年说出自己心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节目里,有两个片段引发了争议。

在第一个片段中,一个女孩向爸爸控诉了二胎家庭无法回避的纷争:明明每次做错事的都是妹妹,为什么你们只会叫我让着她?但爸爸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还在强调“因为她小”。女孩没有得到她渴望的回应。

在第二个片段中,另一个女孩的倾诉也和家庭争吵有关。女孩从小被姑姑带大,两人亲如母女,她们曾爆发过一次很激烈的冲突。不懂事的女孩口不择言,说出了伤人的话:“你又没生我,管我那么多干嘛?”

但姑姑主动与她沟通、道歉,女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莽撞,后悔不该说出那样的话。在节目上,她向姑姑认真地表达了歉意。

在这两个片段中,形成巨大反差的不只是两个女孩,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关系。同时也引发了一众网友的讨论——在中国的家庭里好好道个歉,真的很难吗?

如果在中国家庭中有三个字比“我爱你”更难以启齿,那它一定是“对不起”。

说来实在奇怪,平时我们为了修补各种人际关系,道歉明明是张口就来。无论是对男女朋友、领导同事,还是素昧平生的客户,“抱歉、对不起、是我错了”这几个字说得比吃饭睡觉还习以为常。偏偏是最亲密的家人之间,每次闹矛盾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绝不可能跟道歉有半毛钱关系。

然而无论之前吵得多么凶,爸妈只需一句“吃饭了”,这场争吵就滑向一个莫名其妙和好的结局。孩子也有一种竭尽全力的回应方式:“那次吵架是我理亏,为了向我妈示好,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两碗饭,终于在一句'今天的红烧肉真好吃’中结束了冷战。”

当然,更多的人依然在用“付诸体力劳动”的“原始方式”表达歉意。

多少人小时候向父母表达“我错了”的方式,就是装模作样地写作业;长大后,年轻人能想到的最诚恳又自然的求和方式,就是“挪动自己沉重的身躯”,把家务活“包圆儿”。

我们似乎都默认:与最亲近的人相处不靠说什么,只看做什么就好。于是我们早就习惯了,无论是靠日常的经验化解,还是艺术化的处理,中国家庭里最“高级”的和解方式似乎都是等待这场“战争”自然消亡,让日常的温暖融化矛盾带来的僵硬。

根深蒂固的习惯,把太多家庭关系架到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真的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位置。就像文章开头那位爸爸对于二胎纷争的表态,让大女儿更加委屈,因为咬死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大的要让着小的。就像许多家庭在发生口角后试图冷静下来、复盘问题时,开场白永远是一句单方面的提问:“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

所以,在一次次的争吵和语焉不详的“中国式和好”背后,更加可悲的是那些被藏起来的真心:不知道“我其实本想和你好好交流”,不知道“我其实有多关心你”。

在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对典型的中国父女、一场典型的争吵和一次非典型的“冰释前嫌”。

做了一辈子手艺活的父亲,想要女儿留在小城镇,做一份清闲的工作。女儿却不甘心窝在这个小地方,一心想去大城市。从小疼爱女儿的爸爸打了女儿一巴掌后,脸上立刻写满了后悔。迟疑间,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出口。

气头上的女儿夺门而出,一走就是一年。这一年里,整个地球都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灾难——地球停止转动了。人们发现是镇上的摩天轮故障导致了地球停转。

电影看似讲述了一个无厘头的科幻故事,其实却渗透着普通中国家庭最“拧巴”的关系。

老父亲在后悔中思念出走的女儿,却不知该如何挽回两人降至冰点的关系。一句说不出口的“对不起”把最亲的人拒之门外。

人们找到父亲,希望他能修好摩天轮的故障。可是他的“心病”已经扰乱了生活,连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手艺活都漏洞百出。

关键的时刻,女儿回到了这个小镇,主动表达的爱意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父亲的“心病”也不药而愈,电影的结局可想而知。

在这个“非典型”故事里,治好父亲“心病”最好的药不过是亲人之间最诚恳的真心罢了。如果不主动将它传达给对方,让它就这样埋没在误解与隔阂中,该多么可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